著名詩人席慕蓉,建議《愚公移山》移出語文書,理由:故事太可怕

藝述史 發佈 2023-12-29T21:44:40.708585+00:00

這不,席慕蓉建議把《愚公移山》移出課本的行為又掀起了軒然大波,理由竟是:故事太可怕!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後,她當即說道:「必須把《愚公移山》移除,如果這篇文章還在,請大家一起投票否決,因為它實在太可怕了」!

1

近幾年,關於教材方面的爭議屢屢衝上熱搜。

這不,席慕蓉建議把《愚公移山》移出課本的行為又掀起了軒然大波,理由竟是:故事太可怕!

在南開大學的一次演講中,當代著名詩人席慕蓉向在場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

「現在《愚公移山》還在語文書上嗎」?

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後,她當即說道:

「必須把《愚公移山》移除,如果這篇文章還在,請大家一起投票否決,因為它實在太可怕了」!

《愚公移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時至今日,「愚公精神」早已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內核之一,它代表著堅定不移、敢於吃苦、不懼嘲諷......

那麼這樣的故事為何要移出語文課本呢?

席慕蓉又為何說它可怕至極?

2

1924年,《愚公移山》首次被選入了《現代初中教科書國文》,後來成了教材的經典之作。

算起來,它已經在課本中存在99年了。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則故事,看看能否自行找到它的「可怕」之處。

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有兩座高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每一座都有七八千米高,占據了方圓七百里的面積。

兩座高山的正對面,住著一位九旬老頭,名叫愚公,由於這兩座高山阻擋了往北的通路,人們每次出行都要繞一大圈。

愚公總說:「看著吧,早晚有一天,我要把這兩座大山移走」。

沒過多久,愚公的鄰居家辦起了喪事,起因是鄰居家的男人想去山那邊買斧頭,結果不小心失足摔死了。

愚公不希望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於是召集全族人,對他們說:

「我們一起努努力挖掉這座山,開鑿出一條能通往豫州南部,再到達漢水南岸的路怎麼樣」?

愚公的老伴聽後對他說:「你都90多了,連一個小土丘都搬不動,何況大山呢」?

「只要堅持不懈,肯定能做到」,得到大家的認可後,愚公決定將開鑿出來的石頭倒進渤海沿岸。

隨後,他帶著能挑擔子的子孫開始鑿石挖土,因為路途遙遠,他們半年才能往返於渤海一次。

河灣上有個叫智叟的聰明老頭得知此事後,嘲諷愚公的做法很蠢:

「山那麼高,就憑你們這群人怎麼可能移走呢?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紀了」。

愚公放下手中的鐵球,哀嘆了一聲:「我老了還有兒子,兒子老了還有孫子,山是不會長的,但我的子孫是無窮盡的」。

山神聽到他們的對話後,害怕愚公真的沒完沒了的挖下去,於是回去告訴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誠心感動了,立刻命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將兩座山分別背到朔方的東部(山西省的東部),和雍州的南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從此之後,愚公門前就變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再也沒有大山阻隔了,一家人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整個故事中,愚公受到了智叟的冷嘲熱諷,可他依然堅持不懈,靠毅力感動了上帝移走了大山。

「愚公精神」說的就是這種勇往直前、永不言棄的品質,就算放到現在來說,這則寓言故事同樣激勵人心。

那麼席慕蓉為何反稱《愚公移山》可怕呢?

3

《愚公移山》裡寫道:「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意思是說,連神仙都害怕愚公將兩座大山挖平。

不同於讚揚愚公的人,席慕蓉覺得他的這番作為「不尊重自然、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為了通路,愚公不惜一切將大山移走,移山註定要砍樹,那麼山上的飛禽走獸便會失去棲息之地。

如果人人都這樣做,那麼會不會造成全球氣溫升高、冰川融化等自然危害呢?

從現代保護生態環境來說,席慕蓉的看法或許存在著一定道理,愚公移山和「露天採礦」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但單憑一條「破壞環境」就將《愚公移山》從語文課本中刪除,未免也太片面了。

有網友說,如果非要扯到環保,那王維的「願君多採擷,此物醉相思」以及《金縷衣》中「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是不是都不用讀了?

但支持席慕蓉的人也有,他們認為愚公是真的「愚昧」。

原文中寫道:「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意思是說「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移山才能行得通嗎?難道搬出去不是更省勁嗎?

在現代人看來,這就是「思維僵化」。

而且愚公不僅一把年紀了還要移山,他還讓子子孫孫都跟著移山,豈不是荒廢了子孫的前途?

無論怎樣,這些說辭其實都只是看到了故事的表面。

《愚公移山》畢竟是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虛設的,它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是通過簡短的文字傳達一種思想和精神。

文學觀念總是受制於人的,你說你的想法,我說我的看法,明明是一篇「正能量」的文章,非要從「雞蛋裡挑骨頭」就成了上綱上線。

按照這個邏輯走下去,那麼鴻門宴算不算殺人未遂?

李白喝酒騎馬算不算酒駕?

華佗行醫是不是還要查一下資格證?

現在的人,真的太喜歡上綱上線了,還總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幟。

13年前,魯迅的《背影》同樣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在自己發表的一篇博文中表示:中學應該將《背影》從語文教材中刪除。

理由是文章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他買橘子,橫穿鐵道爬上爬下,這是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早晚會害人害己。

此話一出,丁啟陣立刻遭到了網友的反駁和聲討,有網友稱:

「你小時候沒看過《背影》嗎?你會受文章的影響故意破壞交通規則嗎」?

2022年,丁啟陣再次發文解釋為什麼自己贊成將《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可惜網友們仍然不買帳:

「照你這麼說,岳飛刺母就是家庭暴力,應該刪除」。

更離譜的是,前段時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也遭到了學生家長的舉報,對方稱這首詩「太污了」。

此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手筆,名叫《山行》,很久以前就被納入了9年義務教育教材,是必學古詩之一。

然而這位家長卻說:「停車坐愛,這四個字暗指性,對孩子不好」。結果網友們坐不住了:

「只有內心污穢之人才會有這種想法,對孩子不好的不是詩,而是教育和骯髒的靈魂」。

其實「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是因為的意思,譯為:「停下馬車是因為愛上了這片晚秋的楓林」。

真可悲,晚秋的楓林那麼美艷可愛,在他們眼中卻是象徵黑色的污穢。

為什麼現代的人總喜歡曲解詩詞呢?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溫飽思淫慾」,不知放到此處是否恰當......

與其要求教材內容刪來刪去,不如引導孩子正確理解文字背後的寓意。

我們可以近視,但目光不能短淺。

那麼話說回來了,《愚公移山》究竟適不適合繼續留在教材之中?

如果孩子在不正確引導下真的「走偏了」,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

3

我們先站在大人的理性思維中分析一下:

《愚公移山》看似簡短,但故事性特別強,人物塑造非常形象,這在先秦文化中是很少見的。

從語言文字角度出發,這篇寓言故事算得上打開文言文的一把鑰匙。

而且文中愚公和智叟兩個人物的對比,能更好的突出文章主意,方便學生們理解和學習。

所以如此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一篇經典範文,應該得以珍惜才對,何必因為三言兩語而移出教材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的心思比大人要純粹的多,孩子很少把愚公移山和破壞環境聯繫到一起。

只要心是純粹的、乾淨的,看見的事物和文字也是美好的。

其實對《愚公移山》有微詞的,不只有席慕容。

早在多年前著名文學家金克木先生,也曾提出過對《愚公移山》的見解。

他認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列子》裡只是證明愚勝過智,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愚公如果靠自己去移山肯定是無法實現的,努力也是白費的。

他移山這件事,重點在於感動了天帝。

《列子》本來就是道家學派的經典,所以我國哲學史學家嚴北溟先生也是有這種傾向的。他曾在《列子譯註》裡提到:

「愚公移山原意在於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胱,應像愚公那樣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

雖然嚴先生和金克木都肯定愚公的作為,但他們更覺得這是「自然無為」。(即世間萬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

這一套理解方式究竟有沒有問題?只能說每個人的認知不同,見仁見智罷了。

當然啦,我們也不能說席慕蓉和金克木等文學專家是錯的,文學這個東西非常奇妙,1000個人便是1000個哈姆雷特。

任何文章的發出都與其所處的時代相對應,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思維評判當時的文字和故事,那一定是不完美的。

還是那句話,與其刪來刪去、扯著喉嚨引爭議,不如靜下心來看看文字背後的故事。

畢竟文字是別人寫的,那是別人的事,對孩子的教育卻是自己的事。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都應該含著淚對一讀再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