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對華經濟脫鉤 美方表態耐人尋味

香港經濟導報社 發佈 2023-12-30T05:40:12.840219+00:00

4月27日,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希望的是降低對華關係風險,促多樣化,而不是脫鉤。


最近一個階段,美國高官在對華政策上的表態似有微妙變化。4月27日,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希望的是降低對華關係風險,促多樣化,而不是脫鉤。


調門回擺 淡化激進脫鉤意圖


蘇利文稱,美方並未切斷與中國的貿易交往,所採取的措施是出於「直接的」國家安全考慮,目標只是限制最高級、最先進技術出口。他強調,「我們的出口管制仍將限於可能影響軍事平衡的技術」,並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尋求「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在諸如食品安全和氣候變化等領域進行合作。


此前一個星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明確將國家安全置於經濟利益之上,強調華盛頓處理對華關係會不惜犧牲經濟利益優先考慮國家安全,但同時她又強調,中國的經濟增長不一定與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不相容,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兩國經濟完全分離將是「災難性的」。中美應共同打造「健康」的經濟關係。


無論是耶倫,還是蘇利文,按照美方的語境,明顯是話裡有話。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其釋放的信號似乎是想告訴人們,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這未免令人有些疑惑。眾所周知,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強推與中國「脫鉤斷鏈」,包括在先進晶片、軟體以及半導體製造設備等領域加強對華出口管制,將數十家中國公司列入美國商務部黑名單,嚴格限制美國企業對華投資,並尋求重塑全球供應鏈,試圖擺脫對華依賴,全面阻止中國科技、工業、經濟發展。


美方高官接二連三「放軟」表態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此,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斯科特·甘迺迪坦承,很難知道這些表態代表的是拜登政府整體政策的轉變,還是政府內部存在意見分歧,抑或仍舊維持了原來的籠統做法,只是用更動聽的語氣包裝了一下。


安撫盟友 凸顯負責任管理競爭姿態


必須認識到,美方在對華經濟脫鉤問題上調門回擺,主要是戰術性的,其中一大考量很可能是為了安撫歐洲盟友的情緒。多年來,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制定了一長串對華技術出口和投資限制清單,並要求歐盟加入到美國的對華封殺行動中來。


誠然,歐盟與美國一樣,在涉華問題上有其國家安全關切,俄烏衝突也大大鞏固了跨大西洋關係,但這並不等於說歐盟認同美方不顧後果力推與華激進脫鉤的做法。事實上,歐洲各國領導人在對華政策取態上並非鐵板一塊。其中,最為明顯的要數法國總統馬克龍。


在結束4月上旬中國行之後,這位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接受採訪時表示,歐洲必須加強戰略自主性,頂住成為「美國追隨者」的壓力,避免捲入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緊接著在訪問荷蘭期間,馬克龍再次表示,歐洲應該保持開放,維護經濟主權,唯有如此才能自主選擇合作夥伴,把命運掌握在歐洲人自己手中,而不僅僅只是做一個世界戲劇性演變的看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後同樣強調了歐中關係的重要性。


實際上,在與華脫鉤問題上,面對美方施壓,歐盟並未亦步亦趨。3月15日,敦豪快遞(DHL)與共同發布的《2022年DHL全球連通性指數報告》發現,幾無證據表明美國的盟友在商品貿易方面與中國及其盟友進行了有意義的脫鉤。儘管美國的盟友與中國的跨境流動有所下降(反之亦然),但這種轉變幅度遠小於美中之間觀察到的脫鉤程度。


看來,耶倫和蘇利文的表態是對歐盟關切的正面回應。正如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所指,美國政府發出的雙重資訊可能是受美國盟友擔憂的影響,美國合作夥伴中的許多人「與我們一樣對國家安全感到擔憂,但他們不希望看到經濟急劇脫鉤。」


當然,美方也有意擺出「負責任地管理競爭」的姿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稱,美方「認識到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越來越嚴重,所以努力把政府的立場置於一個更加積極或建設性的觀點上。」


美中脫鉤 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


《2022年DHL全球連通性指數報告》對全球化現狀及前景進行深入解讀,結果顯示,在經歷了近5年公開經濟衝突後,更為廣泛的全球化仍保持著彈性,但美中貿易關係已開始呈脫鉤「總體模式」。


資料顯示,2022年,中美貿易創下6906億美元歷史紀錄,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比其他任何沒有共同邊界的國家都要大。儘管如此,深入挖掘資料後發現,美中之間的進口額大幅減少表明兩國經濟正在脫鉤。其中,中國進口商品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例已從川普發動貿易戰前的2017年的21.6%降至2022年的16.6%。


與此同時,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價值在美國出口總額中的比例已從2017年的8.4%降至2022年的7.3%。2022年年中,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須課以最高關稅的商品較2018年貿易戰開始前下降了22%,而從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則增長了34%。相比之下,貿易戰期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未受美國關稅影響的商品增長了50%。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川普發起並被拜登堅持的對華貿易戰是中美貿易下滑的主要原因。美國不顧一切地尋求對華經濟脫鉤的危害正在逐漸顯現。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最近也強調,中美衝突升級可能對經濟表現產生不利影響。歐洲央行的結論是,地緣戰略衝突導致外國直接投資碎片化,引發供應鏈中斷,推高成本和通脹,短期內可能將通脹推高5%,長期則可能推高1%左右,並將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產生間接影響。


且中美經濟脫鉤談何容易。《2022年DHL全球連通性指數報告》分析了外國直接投資、移民趨勢和科研合作等其他資料,發現2016年以來幾乎所有涉華跨境流動份額都有所下降,但「儘管美中脫鉤有所發展,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尚未導致競爭集團之間的實質性分裂。」


令人鼓舞的是,報告認為,全球化並沒有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出現倒退,國際流動在最近危機中所顯現的強大彈性有力反駁了全球化已讓位於去全球化的觀點,不過,如果就此推斷全球化不會逆轉將是錯誤的。當今全球化受到的威脅是真實的,應予認真關注。


「天下大勢,順昌逆亡。」中美雙方必須遏制經濟全方位脫鉤的衝動,尤其是拜登政府必須拿出誠意證明美方對華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不是為了獲得競爭性經濟優勢,也不是為了扼殺中國的經濟和技術現代化」,否則,對華打壓無底線最終受傷的不僅是中國,美國亦難全身而退,更將殃及全球經濟。


(文 ︱ 張介嶺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原文刊登於2023年5月15日出版的香港《經濟導報》,總3543期)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