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傳入北美,為什麼茶葉成了剝削代表,而咖啡卻成了自由象徵?

若楓雲史 發佈 2023-12-30T13:04:39.659943+00:00

1773年12月16日,美國被英國殖民統治期間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來自波士頓的一群激憤的民眾摸著夜色悄悄闖入一艘貨船,這船正是殖民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而他們此行目的是把裡面的300多箱茶葉傾入波士頓港口。為何這麼做?

1773年12月16日,美國被英國殖民統治期間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來自波士頓的一群激憤的民眾摸著夜色悄悄闖入一艘貨船,這船正是殖民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而他們此行目的是把裡面的300多箱茶葉傾入波士頓港口。

為何這麼做?源於美國群眾對英國政府在殖民地徵稅這一舉措表示不滿,以此過激行為來反抗英國殖民者。

這一著名事件自此成為導火索,致使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此後,茶葉在美成了「剝削」的代名詞,美國更加熱衷於「喝咖啡」,因為那象徵著「自由」。

事實上,咖啡與茶葉一樣均不是美國本土產物而同屬舶來品,只不過咖啡更受美國人的歡迎而致使它延續至今成為北美地區的「日常飲用品」,這一切就是源於茶葉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而使得它不再成為北美人民喜愛之物。

然而,為何咖啡就沒能掀起這麼大的巨浪呢?要了解這些,我們首先得從茶葉和咖啡在歐美地區的「流行史」說起。

茶葉咖啡曾是北美的暢銷飲品

提到茶葉,我們自然會聯想起我國豐富多姿的茶文化生活,華夏民族自古都有飲茶待客的習俗,為到訪賓客泡上一壺好茶可以說是極為尊敬的表現。

而茶葉品種也多種多樣,如果根據加工方式、發酵程度來分則大致可分為「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皇茶、黑茶」六大類。

若再細緻分一下,紅茶的名貴品種又可以有祁紅、滇紅、英紅;白茶名貴品種則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而烏龍茶名貴品種則是武夷岩茶、鐵觀音等。

種種皆表明了我國飲茶文化的源遠流長與身份講究,而彼時盛產茶葉的中國人在16世紀大航海時期也將茶葉帶去了他國,雙方之間貿易往來頻繁。

茶葉通過海上運輸亦自此流往歐洲地區,尤以英國人接受程度最高,他們同中國一樣,也將飲茶作為社交手段。

然而並非英國所有人都喝得起茶的,因為剛流入此地的茶葉價格極為昂貴,對普通百姓來說那就是一種奢侈飲品,唯有上流階層才有能力購買茶葉。

這類英國貴族從此養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且以此為榮,源於這種行為給自己身上貼上了「高貴、涵養」的標籤。

其後,歐洲商人還把茶葉帶往北美殖民地。到了17世紀中末期,北美的費城、波士頓地區的商人獲得售賣茶葉的允許,而茶葉也如同在英國那樣流行起來。

特別是北美上層人士,也延續了英國貴族飲下午茶的習俗,將之視作身份高貴的象徵。

伴隨著英國進一步的殖民擴張,終是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

即從外國進口而來的茶葉數不勝數,這便導致了茶葉價格開始走低,喝茶的人們不再僅限於貴族階層,普通大眾也能消費得起它了。

再來說說「咖啡」,儘管其也是出口到歐洲的物品,但產區不在中國而是在非洲,同樣亦是由英國人在17世紀後期將之帶往了北美。

咖啡的發展歷程和茶葉也類似,一開始都是在「物以稀為貴」的境況下成為上流階級的奢侈飲品,爾後隨著大面積地引進,成為流行於大眾之間的普通日用消費品。

如果真要比較兩者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茶葉在北美之價格、地位甚至更高於咖啡一些」。

既然如此,茶葉為何最終漸漸在北美地區喪失了統領地位而被當地人厭惡呢?一切還得從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稅收政策說起。

咖啡替代茶葉源於「剝削」

當時駐守在北美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為最大的茶葉供應商,它因茶葉的暢銷而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在英國和法國對戰之後,局面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公元1756年,爆發了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大國進行了激烈的廝殺,結果是雙方並未得到實質性的好處,均屬損失慘重。

戰爭給英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使這個國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若再不想辦法緩解經濟壓力,勢必會引得人心惶惶不利於國家穩定。

那麼,英國是如何來應對這個危機的呢?

它首先通過發行國債來增加稅收,進而增長財政收入。

然而僅靠這點完全不足以改變英國國內財政赤字擴大的狀況,故而無計可施的它只得在各個殖民地上尋求賺錢門道。

於是在1767年,英國政府通過議會頒布了《貿易與賦稅法》,在其中嚴格而明確地規定了增加北美殖民地稅收的方式——所有自英國流傳入北美的茶葉、玻璃等商業用品都得額外增加賦稅!

看似寥寥幾句話卻對北美人民造成很大的打擊。

這項法令促使北美民眾得花費更多的錢出去才能買得到茶葉,這一下子「水漲船高」的做法顯然不得北美民眾之心,他們勢必會反對此措施且尋求更為合適的求購茶葉方法。而很快,北美民眾就找到了應對之策,即不與英國做生意而是同出價更合理的荷蘭人合作。

就這樣,北美和荷蘭進行了相關的茶葉走私生意,彼此間貿易往來頻繁而使荷蘭瞬時代替英國成為北美茶葉的最大經銷商。

氣急敗壞的英國自然無法忍受地位被剝奪,為最大程度維護本國利益,英國政府於1773年再次頒布《茶稅法》而明確指出自己的東印度公司擁有輸出茶葉的絕對壟斷權,禁止任何國家等向北美銷售茶葉。

如此霸道行徑惹得北美民眾惱怒不已,他們彼此間呼籲要抵制英國貨物且進行了實質性的反茶運動,而發生在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其中一項最著名的運動。

北美人在如此境況下對茶葉的好感度瞬間急速下降,而彼時彼刻,咖啡就成了當地民眾更歡喜的代替飲品。因為人們不再購買茶葉,導致了英國無法取得更多的茶葉稅收,一度影響到這個殖民國家國內的經濟情況。

不得不說,英法大戰成了北美人民開展反茶運動的導火索,而波士頓傾茶事件同樣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重要導火索。

自此咖啡成為北美人民獨一無二的日常飲品,茶葉漸漸淡出於他們的生活中。

由於英國政府在茶葉生意上我行我素,北美民眾一提及它勢必想到的是「禁錮、剝削」等不佳詞彙,就更使得他們對其沒了好印象,而不受其控制的咖啡反而更得其心。

就這樣,北美人無形中賦予了咖啡較之茶葉截然不同的蘊意,認為它象徵著「自由、民主、愛國」等理念,也更促使他們戒掉了喝茶的習慣,轉而飲用起了味道更特別,提神效果更顯著,價格更便宜的咖啡。

咖啡精神更契合美國人

斗轉星移間,咖啡瞬間就取代了茶葉成為北美地區更受歡迎的飲品,它進一步在美國普及開來,讓北美人閒暇之餘都情不自禁地能為自己泡上一杯咖啡來緩解緊張壓抑的情緒。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咖啡的普及也並不全是由於波士頓傾茶事件的影響。

往深層次尋根源,還得從美國文化上來看之。

美國人的價值觀多數是崇尚獨立、自由與創新,而曾流行於歐洲的茶葉代表的更是一種傳統穩定的精神,恰如歐洲人中規中矩的個性一般,而這並非美國人能夠全然接受的。

咖啡於美國人的象徵意義就有很大不同了,它是一種創新而活力十足的飲料,恰如其分地代表了北美當地人的自由精神,於他們而言,雙方所謂的默契度更高一些。

在如此環境影響下,咖啡在北美一度十分暢銷,其在1772年人均銷量只有0.19磅,可到了1799年,銷量竟提升到了1.41磅。

當中的數量轉變肉眼可見的迅速!美國人甚至可以毫不避諱地說:「咖啡是促使我們國家日益強大的重要支撐!」

如此發展下去,咖啡漸漸成為北美生活的必需品,宛如我們中國百姓現實生活中的「油鹽醬醋」一般,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生調劑品;咖啡亦是北美出口商品中的主要貨物,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整體經濟的崛起與發展。

1775年,北美咖啡館停掉了原本的茶水銷售供應而專心經營起咖啡飲品來,來此消費者多數都會點上一杯咖啡,暢談事業、感情及人生等,它成為社交飲品的「功用」表現得愈發明顯。

至19世紀、20世紀初,咖啡已然是在美國地位很高的消費飲品,人們視其為最愛的飲料之一,尤其對從事繁重勞作的工人階層來說,每日飲用咖啡成了習慣性的事兒,因為唯有靠著它才能更「提神醒腦」地工作,也愈發提升了自我主觀能動性。

時間來到20世紀中期,咖啡在美國經歷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變化」,它隨著科技發展的進步而使得自身品質得到較高提升。

人們在製作咖啡上更多了一些全新的烘焙和調製技巧,發明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各異的咖啡,令每個人都尋求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杯獨特飲品。

直到現在,咖啡依舊是美國這個國家人民群眾極為享受的一種飲品,地位更是穩固到無法撼動,據統計,作為最大咖啡消費國之一的美國,每年民眾消費它的杯數就超過了400億!

不得不說,在這個人口基數不大的國度里,400億這樣的數量已是十分可觀、龐大了,發展到現在,於愛喝咖啡的美國人而言,它不僅僅是一種飲料了,背後的深層次文化導向才是令其始終選擇咖啡的主因。

有時候聯繫歷史來看待一個國家喜愛某樣物品的原因挺有意思,讓人更加感慨「萬變不離其宗」,那些能長久留存下來且在當地人們生活中「發光發熱」之物勢必有著自我獨特的魅力。

咖啡於美國人而言,就是有著那種「自由獨立灑脫」的個性閃光點。

而茶葉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後呈現出的和咖啡完全不同的命運,也很好地說明著經濟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政治經濟會影響著文化,反之,文化亦會影響到政治經濟。

當然,如今我國熙攘繁華的街頭也充斥著各類大大小小的飲品店,這之中既有國外進口咖啡館,也有自主研發的小眾咖啡店;還有各式各樣口味繁多的中國獨有的奶茶店,或是依然頑強存於生活中的古風茶館......

這也充分說明了一點,我國是個包容度極強的泱泱大國,各式飲品類美食只要能滿足群眾需求就都有存在的必要性。當然,如果某一部分飲品店採用不正當競爭手段,我們也是有相應的措施手段來制約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