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歷史上首次北上廣深人口集體減少

記憶承載作者碧樹西風 發佈 2023-12-30T15:09:04.166279+00:00

整個2022年期間,北京常住人口比上一年減少了4.3萬,上海減少了13.54萬,廣州減少了7.65萬,深圳減少了1.98萬。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前往關注閱讀全文。

整個2022年期間,北京常住人口比上一年減少了4.3萬,上海減少了13.54萬,廣州減少了7.65萬,深圳減少了1.98萬。

很多讀者問我,怎麼看待這件事。

其實在那天聊90後北漂夫妻放棄5萬月薪回鄉種地的時候,我已經給讀者算了一筆帳。

我用買房和租房的不同視角在給讀者算帳,你能夠留下什麼。

你能夠留下什麼,站在投資的角度是很重要的,這是淨結餘與淨收入概念的區別。

你一個月賺2萬,這是淨收入,基本開銷1萬塊,剩下1萬塊,這個1萬是淨結餘。

他一個月賺20萬,比你多10倍,他的開銷是2萬塊,剩下18萬,他的淨結餘是18萬,是你的淨結餘的18倍。

他的淨收入只是你的淨收入的10倍,他的開銷是你的開銷的2倍,可是他的淨結餘反倒是你的淨結餘的18倍。

你看到了?即便從基本的數學原理上,投資這件事也是在獎勵高收入群體。

他收入越高,他越容易去投資,即便資本回報率和勞動回報率相等的情況下,投資也是在獎勵高收入群體的,他本金增加的就遠比你快,這意味著他能夠夠得上更高level,更高安全度的投資標的。

你想想看,假如這個人月收入1萬塊,月開銷1萬塊,他的淨結餘是多少?是零。

那就不是18倍的問題了,那就是無窮大倍的問題了。

昨天對比事業單位與企業的收入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按倍數算就是對的,事業單位薪水乘以2進外企,乘以4進民企。

也就是說民企的薪水是事業單位的4倍,才值得進,3倍就不值得了。

這個算法是不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漏算了錢的邊際效應。

我以前在甲方的時候,那種剛畢業就進甲方的小兄弟,從5000塊拿起,拿到1萬塊要結婚了,他能娶媳婦麼?娶不了的。

因為他賺1萬塊,生活成本本身就是1萬塊呀,他淨結餘是0,月光,大鴨蛋。

我曾經講過一個小伙兒哭訴自己拿不出30萬彩禮被丈母娘拒被迫和多年女友分手的故事。

因為丈母娘不是一個維度來判斷你的,她當初以為你年紀輕輕就敢進甲方,就敢只拿1萬塊,這麼青年才俊,想必你老爸肯定是把上千萬的全款婚房準備好了,她是這麼預判你的。

當她知道你老爹是種地的,你真就只有這每個月1萬塊工資,你淨結餘是0,她還會當你是青年才俊?

想啥好事呢。

那個民企的別說掙4萬,他哪怕只掙2萬,他一個月好歹也能剩下1萬呢。人家淨結餘是你淨結餘的無窮大倍,因為你是零。

丈母娘眼裡所謂民企的不如的,是你同事,不是你。你同事哪怕一個月拿8000呢,也是吊打民企2萬的青年才俊,因為他是甲方8千的職業+有錢的爸爸。

那在丈母娘眼裡,這女婿好呀,本人職業穩定,老底子父母留下個幾千萬總有的呀。

現在發現問題了?一旦把老底子去掉,淨結餘為零的工作,是難以吸引丈母娘的。

學校是不教你算帳,不教你賺錢的道理的,但是我一定要讓你明白,因為生活中就這東西最有用了。

所以我才一定要讓你計算你在這個城市裡的淨結餘。

說得直白點,我就是在反覆問你,你最後能落下點什麼?

這個很重要。

小孟同學藉助董大姐,她落下了200萬粉絲,這個落下的,是她從這份工作中帶走的部分。

落下的,她自己的。

這個概念很多人沒有的,很多人直到今天,仍然跟我說,我落下的是頭銜。

我以前是員工,後來是組長,現在已經是經理了,出門見客戶公司還允許我印名片,標總監銜。

網絡上有個金融企業的女主管,上了熱搜。

此前她是某金融企業的女主管,某一天忽然被裁了,精神上受不了,每天都穿著昔日的衣服,在辦公樓下的大廳里一個人對著空氣演講,講的都是自己昔日上班時對下屬訓話的那些工作內容。

保安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大家同情她,也沒有驅逐或者怎麼樣,只能是寄希望於醫療水平的進展,希望有一天能治好。

所以我告訴你,頭銜不是你落下的,你落下的不能夠是一張名片。

你落下的一定是你下一個階段的起點,能帶走的那種。

2008年的時候我離開第一家公司,我落下的是什麼?是修改大型作業系統內核的能力。

那不是我的工作重點,但那是我工作的焦點

我在第一家做過很多工作,可是那些工作和我沒關係,那些工作是依附於某個產品上的,一旦換一家公司,不做這個產品,那些東西派不上用場的。

我要的是能遷移的,能帶走的,而且是當時市場上供小於需的,特別稀缺的。

第一家公司我當時能帶走的就那一個東西,我帶走了。

因為這個,我在第二家公司進去就負責作業系統,第二年就升任架構師,我比當時同樣做到架構師的所有人,都早了整整五年。

後來,我從第二家公司帶走的就是他們的軟體架構本身。

正因為有了這個東西,我在第三家公司,才有辦法半年之內,連升三級。

而我從第三家公司帶走的是我創業的基礎。

借別人的雞,下自己的蛋。

有了蛋就可以孵化小雞,從此我就可以開自己的養雞場,我就有了生產資料,我就開啟自己的事業了。

那時候我才30歲出頭。

說明我從20幾歲剛畢業的時候就意識到,人不可能最後拿著一張副總的名片,把那玩意兒當作自己能落下的東西。

那不是東西,那就是一張紙,廢紙。

你可以是副總,他可以是副總,王麻子也可以是。你老了你就不是副總了。

一定要會計算自己落下什麼,這個落下可以成為下一步的起點,這個叫經營,這個叫謀劃,這個叫打牌。

別人叫你一聲某總,這個不叫落下,這個叫虛頭八腦。

人家叫你某總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你所在的平台,而是因為與你所在平台合作的項目。

和你沒有關係的。

今天張三來負責這個項目張三就是某總,明天李四來負責這個項目,李四就是某總。

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像個小財迷一樣,每天晚上睡覺前盤算自己的淨結餘是多少,自己落下了什麼,自己能帶走什麼。

你看著今天手裡只是十三副鎧甲,明天也許就是自己的牛錄,後天也許就是自己的八旗。

這個過程叫做經營自己的事業。

那麼有人說,我就經營不了自己的事業,你比如那倆90後小夫妻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發現自己現在是月薪3萬的碼農,明天還是月薪3萬的碼農,後天也許只能跑滴滴。

這個過程很正常的。你自己混著混著就有數了。

我剛畢業的時候,一年做組長,兩年做架構師,五年做系統架構師,六年做副總,然後當老闆。

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我漸漸心裡有數了,我能做到經營自己的事業。

你反過來,如果這對90後碼農夫妻,一年做員工,兩年做員工,三年做員工,五年做員工,眼見組長都比自己年輕了,那他同樣心裡有數了。

於是他開始思考,我想要一個生活,他發現北三環內的大房子月租要2,3萬。這不是家庭月收入5萬塊可以負擔得起的。

於是他就會想,是不是換一個城市,會好些。

比如家庭收入從5萬塊降到了4萬塊,可是房租從3萬塊降到了1萬塊。體驗變好了呀。

甚至家庭收入從5萬降到2萬,房租從3萬降到了2000,體驗同樣變好了。

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城市呈現階梯狀。

北上廣深之外,有南京蘇州杭州,長三角珠三角之外,有成都武漢西安,等等等等。

再往外還有長沙,長沙的房價更低。

你以西安為起點,往西開,幾百公里之外就是蘭州。你以蘭州為起點,再往西開,很快就會進入青海,會看到著名的青海湖景觀。

再往西開,會看到嘉峪關,出了嘉峪關往西一直開會看到敦煌。

出了敦煌往西開,恭喜你進入大美新疆,你會看到哈密,吃了哈密瓜往西開是吐魯番,吃了葡萄往西開就是烏魯木齊,再往西是美麗的伊犁。

你會經過最美的自駕線路,獨庫公路。

這一路上都叫做城市,不是只有北上廣深才叫做城市。

有人會講,這都是小城市,這都不大,這會限制我的發展。

是的,是小城市。

問題是,你自己有多大?

你做了五年了,兄弟,連個組長你都做不到,你覺得自己是多大一條魚呢?

我們所謂城市太小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沒有錯,小池塘里養不出鯨魚。

問題是,你自己是不是鯨魚呢?

當一個人已經夠不著投資標的的時候,當一個人靜下心來琢磨自己的生活體驗的時候。

純粹站在生活的視角,這些所謂的小城市,並不怎麼耽誤你。

你在新疆做旅遊,一個月也賺1萬塊的。

因為新疆房價比沿海低,消費可不低。你去看看吃的,用的,消費可不低。

消費不低就是賺錢的機會呀。大部分人掙得誰的錢?不就是別人消費的錢麼。

一個地方消費特別低,你才真的掙不到錢。

千萬別聽自媒體瞎說要找一個消費低的地方擇一城終老,那是胡扯。

那是站在坐吃山空的視角規劃後半生,那種沒用的,就算你能養老,你孩子將來也沒法混。

消費低的地方,是待不住人的,你的孩子早晚會因為沒錢賺而不得不離開。

但是一個地方房價低,消費不低,就意味著你可以在當地掙到錢。你就可以形成一個有賺有花的正循環。

房價低只是因為當地的金融領域起不來,就像一個公司,如果只是給員工發高薪,他們是沒錢買豪宅的,但是一上市,金融一介入,這些員工就有錢買豪宅了。

所以低房價,高消費的城市,你是可以賺到錢的。你賺到的錢就是別人花給你的,你花出去的錢就是別人賺到的。

不是每個人都非得去大城市,也不是說小城市全都是沒有工作機會的縣城,一律只能考公。

我們有很多城市,就像人的情況是千姿百態的,有的人留在北上廣深,他就根本沒有淨結餘嘛。

那他就想不通,我這麼累到底圖什麼呢?

劉強東睡地板是因為要做京東,問題是,有些人他就沒有自己的京東嘛。

有些人在北上廣深做到2萬塊就到頭了,他無論如何都破不了這一層玻璃天花板,然後又沒落下什麼淨結餘,那麼他換個更適合自己生活的城市,不失為好選擇。

說到底,是人們越來越理性了。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前往關注閱讀全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