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喜相逢——中華路街道開展婚俗改革文化互助活動

荊楚網 發佈 2023-12-31T12:10:06.029822+00:00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任雯)為深入推動婚俗改革,打造新時代婚俗文化,宣傳倡導文明婚姻家庭觀念,推動建設幸福家庭、和諧社會,在「5·20」即將到來之際,5月19日,武昌區中華路街道都府堤社區聯合武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武昌區社區教育學院中華路街分校、樂欣社會組織及非遺文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任雯)為深入推動婚俗改革,打造新時代婚俗文化,宣傳倡導文明婚姻家庭觀念,推動建設幸福家庭、和諧社會,在「5·20」即將到來之際,5月19日,武昌區中華路街道都府堤社區聯合武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武昌區社區教育學院中華路街分校、樂欣社會組織及非遺文化傳承雯彤工作室共同開展「鵲橋喜相逢」文明婚俗文化互助活動。

社區教育學院中華路街分校的京劇老師們為居民帶來了經典劇目《桃花村》和《蝶戀》的唱段表演,生動演繹了古代上到帝王、下至百姓對自由平等婚戀關係的追求以及對攜手一生相伴白頭、幸福愛情的渴望。

京劇老師們為居民表演經典劇目。通訊員供圖

隨後,都府堤社區受邀的四對「模範夫妻」代表身著古代不同朝代婚服進行展示,由非遺文化老師為大家介紹中國婚服的「前世今生」:從周代的端正莊重到秦漢時期的以黑色為尊,取「專一」之意;到唐朝婚禮男子身穿紅色紗袍,女子身穿衣花鈿禮服,顏色主要為青綠色,簡單說就是「紅男綠女」;再到元明時期的手臂纏上定手銀,下身穿紅裙、紅褲、紅緞繡花鞋;最後到清朝及近現代的「新舊並存、多元發展、中西合璧」。從古到今,中國婚服演變過程變的是形式、衣制,但永遠不變的內涵是「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參加活動的居民們認真聆聽,獲益匪淺。

非遺文化老師為大家介紹中國婚服的「前世今生」。通訊員供圖

活動現場,「紅巷奶奶」王莉華分享了她的小家故事,回憶起當初與丈夫結婚時一切都是那麼純粹,純樸的人、單純的情,簡單的流程,勤儉的風俗。婚後幾十年內,王莉華一家更是積極踐行著以「勤」「廉」為本的樸實家風。在生活中勤儉,在工作中廉潔。夫妻倆一輩子都在努力做好兒孫的榜樣,傾其所能教育孩子尊重知識、勤勞儉樸。王奶奶的真情流露讓人動容,引導了廣大居民學習榜樣精神,塑造了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弘揚好家風的文明家庭風尚。

「紅巷奶奶」王莉華分享她的小家故事。通訊員供圖

婚俗文化互助活動在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講述夫妻倆男耕女織恩愛忠貞的故事中落幕。「模範夫妻」們又前往了紅巷景點拍照打卡宣傳,留下了「婚俗改革共同締造,宣揚向上向善家風家教」的美好回憶。

活動合影。通訊員供圖

婚俗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教育、引導為主,舉全社會之力,盡各家庭之責。中華路街道都府堤社區作為婚俗試點社區將不遺餘力宣傳清廉文明婚俗,樹立幸福家庭新指標,全街上下更加大力倡導婚姻領域移風易俗,鼓勵居民敢於轉變思想樹立新型婚戀觀,共建共享和諧社會新風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