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代表性歌曲嗎?這場論壇上名家大咖建言城市軟實力建設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12-31T16:06:05.888439+00:00

上海宣傳文化人才高端論壇現場。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我提一個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找到答案,上海為什麼沒有一首代表性的歌曲?」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4月25日在出席「上海宣傳文化人才高端論壇」時拋出了他的疑問。

上海宣傳文化人才高端論壇現場。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

「我提一個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找到答案,上海為什麼沒有一首代表性的歌曲?」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4月25日在出席「上海宣傳文化人才高端論壇」時拋出了他的疑問。

2023年4月25日下午,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的「上海宣傳文化人才高端論壇」第一期舉行,名家大咖匯聚一堂,就「中國式現代化與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的主題暢所欲言,進行了思想與智慧的交鋒。

張維為發言

上海為何沒有膾炙人口的代表性歌曲?

張維為的主旨演講題目是《關於上海軟實力建設的一些思考》,他提出了五條思路,分別是:指標體系創新、從「新」到舊的敘事、文化敘事多多益善、創造性地工作和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實驗田。

演講最後,他提出上海為何沒有代表性的城市之歌的問題,張維為教授表示,北京有《北京歡迎你》,深圳有《春天的故事》,香港有《東方之珠》,澳門有《七子之歌》,上海到現在最有名的還是《夜上海》,但那已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歌曲,「我總覺得一定少了什麼。」張維為說。

馬伯庸發言

當代作家馬伯庸談了他的理解,「我先回應一下張院長的問題,對我來說對上海歌曲的印象,除了《夜上海》之外,還有一首就是上世紀90年代末非常火的電視劇《孽債》的主題曲,其中有一句歌詞,『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馬伯庸表示,自己作為一個內蒙古人,雖然在上海求學,也娶了上海太太,但是此前對於上海是存在著刻板印象的,直到2017年他到上海的華山醫院做了三年的調研,並創作了長篇小說《大醫》,才改變了固有的印象,「上海並非只有諜戰和家長里短的小市民的故事,越深入了解越會發現,上海是中國近代文明的高峰,現代化的上海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高地。」

廖昌永發言

在互動交流環節,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也對此做了回應,「其實也沒有專門唱紐約的歌,但是並不影響紐約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所以我想其實有沒有這首歌不重要,關鍵是我們為這個城市做了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廖昌永希望,能夠以高質量人才培養和文藝創作來服務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

「魔都」充滿了魔法和魔力

中國戲劇家協會原主席、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認為,上海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大都市,雖然比不了那些具有千年歷史積澱的文化古都,但它偏偏具有這樣的魔力,短短百餘年的發展便成為了如今繁華璀璨的東方之都。

尚長榮發言。

尚長榮說,上海這座城市年輕富有朝氣,大家稱上海為「魔都」,並不是指徒有其表的魔幻,而是有底蘊有魅力的魔法,有守護民族精神、唱響民族文化、保持開放姿態、吸引世界多元的魔力。

趙啟正發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建議,上海要做到實至名歸的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需要加快培養這三類中國式現代化的上海人才:現代化的城市管理人才、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人才和現代化的宣傳文化人才。

權衡發言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也建言,創新的上海要培養和發揮四種精神:科學精神、冒險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形成四支隊伍:科學家隊伍、企業家隊伍、新時代工人隊伍、公務員隊伍。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委宣傳部了解到,舉辦上海宣傳文化人才高端論壇,旨在為高端的文化人才搭建交流探討融合發展的平台,聚焦黨和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貢獻宣傳文化戰線的智慧和力量。

互動交流。

論壇的目標是集聚人才智慧,展現人才擔當,強化人才引領,為深化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進一步強化人才戰略作支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