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到底發生啥引得我國與蘇聯斷交26年,戈巴契夫上門才緩和

博覽歷史 發佈 2023-12-31T23:41:11.449856+00:00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電影《戰狼》中曾有這樣一句話,無論你在哪裡只要高舉你的中國護照,國家便帶你回家。這是我國素來對中國公民的基本承諾,將人民放在第一位。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電影《戰狼》中曾有這樣一句話,無論你在哪裡只要高舉你的中國護照,國家便帶你回家。

這是我國素來對中國公民的基本承諾,將人民放在第一位。不過在六十年前中蘇邊境發生的一件大事卻使得我國政府不願接受這4萬多華人。

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四萬華人又到底做了些什麼?我國素來堅持將人民放在首位又是為何這般對待這四萬人?到底是誰的問題又是因何如此?

引人詬病的中國少將

有句話總說當我落魄時你瞧不起,當我成功時你也自然高攀不起

用來形容我國當年事件並非恰當,但是形容那些華人自是形象。當年邊境處到底發生什麼又為何與我國少將有關?

1962年在蘇中邊境的一場萬人越境至今都引人非議。六萬多中國籍邊民非法越境到蘇聯,縱使已經勸回有一萬多人,但終歸是有四萬人頭也不回的去到蘇聯去,而這與彼時新疆兩位少將自是分不開。

馬爾果夫和組農。

而這兩位均是開國少將,兩個作為管理新疆的將領,挨家串門做了大量相關煽動工作,可以說也是在兩位少將的煽動之下,不少新疆邊民選擇非法越境去到蘇聯。

明明都是解放新疆的功臣又是為何做出這般行徑?

歸根結底,還要從沙俄占領新疆時期說起。

解放新疆的歷史記載里,困難成為了大多數,而這與其早年間被侵占離不開關係。

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整個伊犁,彼時的中國國力並非強盛,準確說無暇有足夠的兵力與沙俄抗衡,伊犁被侵占了,而這一占領便是十年

後來更是和清政府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為了保有伊犁土地的清政府如何也想不到,多年以後竟然會因此條約出現萬人非法入境只為去蘇聯。

他條約里到底明確標註了哪一條?

「伊犁人民願入俄國國籍者,一年之內准許遷居。」

沙俄聰明的很,在與清政府簽約之際,便為後來想要劫掠中國伊犁百姓埋下伏筆。

就這樣清政府與沙俄簽下了條約。

而另一邊的沙俄為了慫恿中國人遷居到俄國也是沒少下功夫,從開始放下謠言中國人回到伊犁後要吃人肉到開始引發內亂為了引伊犁人去俄國。

沙俄對此尤為自信,因為伊犁偏遠的緣故加上當地人收集信息的能力落後,故而對於沙俄這般恐嚇心中有所忌憚,不過沙俄並未囂張多少時間便迎來了清政府將伊犁正式收回的日子。

1882年3月22日,清政府正式將伊犁收回,這讓沙俄開始慌張了,按照雙方曾經簽署的協議,兩方必須按照將伊犁交接的日子算起,人口完成一年期限的遷居。

對於就在眼前的伊犁人民,沙俄自然是不願意將其拱手讓人,但與清政府雙方簽訂了協議,故而沙俄準備搞些小動作。

建立非法機構

可以說為了擄掠伊犁人口,沙俄下了血本,為此更是延續了三年之久。

在第二年一年便一共擄掠走一萬五千多戶,後來甚至開始直接使用武力,從第二年末一直到1884年一共擄走大約7萬人。

那麼後來又是如何給到機會讓兩位開國將領能夠快速煽動邊民出境的呢?

這還要從後來俄國的一場耍賴講起。

一場蓄謀已久的脅迫

清政府與沙俄兩國簽署了那份條約明白寫著要有一年的遷居期,在1912年前後便有不少哈薩克的牧民因為無處可去便再次去到伊犁。

彼時已經距離該人群去到俄國幾十年光陰,而俄國以已經取消該批次難民的回覆拒絕這三千戶哈薩克邊民。

隨即新疆政府便給這三千戶分發了「歸化證」。

雖然已經回來了三千多戶,但仍舊有萬人成為了蘇聯僑民,然後來俄國革命的爆發終是引發了一波返回新疆的浪潮。

1916年俄國革命爆發,而本來作為僑民去到蘇聯的各位因為被俄國強制下令去到前線幫忙挖戰壕以及負擔戰勤工作選擇誓死反抗,不過眾人的反抗並未帶來實質性的效果,俄國官吏開始擒殺這些邊民,進而導致一大批人逃回伊犁。

據相關數據顯示,逃入塔城地區的大約有七萬人,還有多於人口兩倍的牲畜。1917年伊犁便遣回了2.3萬多戶,以及將近26萬的牲畜。同樣地,依舊是為這批人辦理歸化證。

也是因此,在盛世才統治新疆期間,直接將這些歸化族正式確定為中國公民,且按照蘇聯領事館自行規定的規則之下,這些歸化的人已經不再算是蘇聯僑民。

但蘇聯政府依舊對新疆人民打著主意,畢竟是大量的勞動力,不用白不用,加上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與新疆又挨得近,所以回到新疆的大量人蘇聯政府依舊惦記。

不過中國政府卻是從沒忘記過遷僑工作,從1954年開始,為表示與中國政府的友好往來,蘇聯政府開始大力支持遷返在蘇聯的中國公民。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中蘇兩政府都在本國遷返著對方人民。

不過看似和諧的表面終是隱藏著暗流涌動。

新中國成立之後,新疆的發展是中央最為重視的,因為地處偏僻,加上早前被沙俄侵占,以至於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中蘇兩政府也因為新疆問題來往密切。

新疆的人才尤其缺少,而為了快速發展新疆的經濟,新疆最初的發展使用了許多蘇聯籍的幹部。

另外因為語言問題加上新疆的翻譯人才尤為稀缺,但為了不讓孩子落下學習,新疆曾經使用過蘇聯出版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文字的中小學教材,在這樣知識的耳濡目染之下也為後來新疆邊民輕而易舉便被煽動去到蘇聯埋下伏筆。

因為長期被沙俄侵占再到後來成為蘇聯僑民,以及使用蘇聯編寫書籍,導致彼時不少新疆村民缺少國家意識,而是對蘇聯有著強烈嚮往。

而這些在新疆的領導班子裡也不少見。

新疆的領導班子本就人才稀少,雖然用了些蘇聯籍人員,但本地的幹部也有,不過因為蘇僑證的原因,領導班子的內訌也是沒停過。

有人認為既然回到了新疆,新疆是中國的一份子,那麼蘇僑證便應該上交,不過另外一部分領導班子並不這麼想,他們覺得成為蘇聯的僑民很不錯。

所以關於蘇僑證的問題也便成了幹部合作的一塊過不去的疙瘩。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並非只存在領導班子裡,因為彼時中蘇關係處於友好階段,駐紮在伊犁的蘇僑協會看似不起眼,但卻為後來的大量人員外逃起到了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中央對新疆工作投入的大量建設,依舊仍有僑民未完全回到新疆,也就是說反倒遷僑工作做的越緊密,到蘇聯的僑民反倒越來越多了。

而這也便跟前面提到的蘇僑協會有關,蘇聯仍舊在非法發展蘇僑。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蘇兩國的關係陷入惡化,中蘇邊境的局勢自是更為緊張

也是在彼時,新疆出事了。

大面積外逃,在兩位少將的帶領之下,作為新疆的領頭人之一,以及蘇聯在新疆發展的情報員、間諜,開啟了一場勸說華人跨境去到蘇聯的一場外逃

從馬爾果夫和組農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到蘇僑協會以各種名義進行非法煽動,另外蘇聯直接派特工潛入新疆其他地區。可以說為了這場外逃,「所有人」都卯足了勁。

1962年4月正式開啟了這場非法入境外逃,從4月14日開始還是零星外逃,到4月15日開始帶著牲畜農具直奔蘇聯。

甚至蘇聯政府還貼心為外逃公民設置臨時接待站,不僅提供食品、醫藥等物品也是極全。

這般大規模的拖家帶口如何不惹得中央知曉,為了盡全力拉回國民。1962年4月24日外交部章漢夫副部長專門為此邀見蘇聯大使,並要求立即改變這種情況。

而中央也是加大人力去到新疆對依舊嚮往蘇聯的公民進行勸返。

然而結果並不理想,兩位少將足足帶動了六萬多人,即使中央派人前來勸返,也只勸回了一萬多人,剩下四萬多人仍舊義無反顧選擇去到了蘇聯。

他們為何一定要如此,甚至拖家連帶著牲畜一起,帶著一股永遠不再回頭的氣勢?

國家綜合國力問題以及彼時新疆人民國家意識的淡薄

從前文所述便得知,其實彼時的新疆「松垮」的很,並非單指對新疆的投入以及投入的領導班子。

新疆的發展是極為匱乏的,從早前被沙俄侵占,到後來即使回歸祖國依舊受到蘇聯政府非法煽動的意願,加上因為地區偏遠接收信息的落後,對於國家意識的淡薄令其對於作為中國公民的身份拎不清。

而蘇聯政府還專門為新疆各族編寫了中小學教材,從思想上進一步強化蘇聯作為國家的意識這是令人後怕的。

而此時的中國綜合國力並非如蘇聯發展那般強盛,這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正式成為蘇聯公民對於本就對國家意識不強的新疆人民來說,經過各方的聯合「煽動」也便有了那萬人外逃事件。

而兩位少將又是為何如此,用毛主席後來看待此事的態度來說:「願意走的我們不硬留,我就不信那邊真的是天堂,我也不相信蘇聯這樣做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這場外逃可以說對新疆發展來說是個「重創」。而這場外逃也被稱之為「伊塔事件」,造成了中蘇西部邊界長達二十餘年的摩擦。

那麼去到蘇聯的他們真的覺得那裡是天堂嗎?後來他們過上自己滿意的生活了嗎?他們回來了還是已經在外過上了幸福生活?

二十六年後的「回家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彼時中蘇關係仍舊緊張的時節,中蘇邊境便出現了大量人群嚷嚷著想要回到祖國去,而對其做一番調查便可知,這便是那年四萬人中的一部分

他們過的好嗎?也許好的話也不會懷念自己真正的家,也不會開始惦念這個開始發展起來的中國。

彼時的蘇聯局勢發展動盪,去到蘇聯的他們大部分仍舊是作為勞動力幹著從前自己便受不得的勞力,沒有當年兩位少將講述的那般生活幸福,有的只是滿腔幽怨無處放。

不過無論該人群如何吶喊,我國軍人不為所動,拋開曾經的歷史緣故,當下的中蘇關係如何會允許曾經主動前去蘇聯放棄中國的人群回到中國來,他們即使生活不如意也已經是蘇聯公民,又與彼時的中國如何扯上關係。

縱使人群中總有央求哭訴,但這就是歷史,是兩方政府幾十年恩怨「立下的規矩」。

那麼,真的回不來了嗎?

1989年5月16日,戈巴契夫訪華,中蘇政府二十多年的恩怨終是冰釋前嫌。

而對於當年外逃的那四萬多人,祖國依舊惦念著,中蘇關係緩和後,我國特地重新開放霍爾果斯、塔城等口岸,且專門為兩國之間的探親之旅安排路線。

而據後來相關資料顯示,距離剛剛開放探親次數便達到一千多次,三分之二均是伊塔事件的外逃者。

此外為方便旅客,還專門開通國際公共汽車路線,就是為了當年的外逃者回家。

有人哭訴有人淚目,終歸是千言萬語化作幾行淚水為自己當年的外逃畫上句點。而我國在記錄這段外逃歷史史實之際,還生怕「外逃」二字刺激到當年人群,特意將此梗概為「伊塔事件」。

只能說國家一直將人民放在了心間,作為當年的外逃者你可以選擇不回家,但國家始終記得曾經因為蘇聯的「暗中挑釁」引發的四萬多國民的流失,其實從未忘記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