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缺水 這些國家面臨「歷史的轉折」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4-01-01T05:55:57.523152+00:00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曉靜埃及被稱為「尼羅河的恩賜」,它的歷史與這條古老的河流緊密相連。在埃及,尼羅河由南向北蜿蜒展開,養育了這個國家近90%的人口。它是埃及人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也為農業、電力生產提供了保障。然而,隨著氣候變暖加劇,埃及人與尼羅河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曉靜

埃及被稱為「尼羅河的恩賜」,它的歷史與這條古老的河流緊密相連。

在埃及,尼羅河由南向北蜿蜒展開,養育了這個國家近90%的人口。它是埃及人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也為農業、電力生產提供了保障。然而,隨著氣候變暖加劇,埃及人與尼羅河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聯合國稱,由於尼羅河上游流量銳減,絕大多數埃及人將在2025年陷入「絕對缺水」狀態。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氣候變化、人口增長、爭奪水資源,導致了埃及水資源失衡。專家警告稱,缺少淡水讓下游出海口的土地被「鹹水侵蝕」的風險日益增加。尼羅河三角洲的地下水層結構因鹹水侵蝕而改變,大量農田變成難以耕種的鹽鹼地。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卡萊姆·英格尼迪告訴ABC,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曾是埃及人的菜籃子,如今已成為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後果是災難性的:「地中海的海平面不斷上升,意味著尼羅河三角洲的陸地在『下沉』。」

埃及是世界第14人口大國,也是非洲第三人口大國。截至2022年9月,埃及人口達到1.04億,其中絕大多數聚居在尼羅河沿岸。研究阿拉伯國家農業、農村貧困和環境問題的社會學家薩克爾·埃爾諾爾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埃及地處乾旱地區,降雨量常年不足,主要依靠尼羅河供水。過去幾年,埃及年用水量約為600億立方米;隨著人口增加,該國未來每年需要1140億立方米的水才能維持運轉。這幾乎無法實現,因為「氣候變化讓情況越來越糟」。

位於開羅以南約250公里的明尼亞省地處尼羅河下游,每到耕種季節,農民三五成群地擠在淺淺的運河水帶周圍,運水回去灌溉莊稼。26歲的羅曼尼·薩米有4公頃土地,種植小麥和洋蔥。薩米告訴CNN,河水不是誰想用就能用的。由於水量有限,政府按時段將水分給農戶。表面上看,家家戶戶都有機會用水,實際上誰都不夠用。缺水成了常態。許多農民不甘心「絕望地等待」,冒著罰款甚至坐牢的風險從地下偷水。

「人們徹夜不眠,只為等水到來。為了水,我們幾乎不在家睡覺。我們要在沒斷流的時候,連續工作兩三天。」薩米的地在尼羅河一條支流附近,這裡的土地被劃分為不同的地塊,根據政府制定的用水標準,有的可以用河水灌溉,有的只能花高價買水。政府工作人員不時到田間巡查是否有人偷水,但偷水行為屢禁不絕。

埃及並非唯一依賴尼羅河供水的國家。長達6670公里的尼羅河流經坦尚尼亞、蒲隆地、盧安達、烏干達、衣索比亞等11個國家,流域覆蓋非洲大陸10%的土地,是5億人賴以生存的水源。如今,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讓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法新社援引聯合國數據稱,過去50年裡,尼羅河流量從每秒3000立方米下降到每秒2830立方米。隨著乾旱加劇,到2100年,這條非洲「母親河」的流量可能下降70%。屆時,沿岸居民的可用水量將減少75%以上。

艾哈邁德·阿巴克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住了幾十年,一直種植蔬菜和穀物。他告訴非洲新聞網:「我在尼羅河畔住了一輩子,務農為生,我的父輩、祖輩也是如此。尼羅河是我們的生活來源,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有。」

乾旱和鹽鹼化正在改變非洲人的菜籃子。農民薩拉馬·薩耶赫告訴非洲新聞網,由於土壤鹽分過高,包括他在內的許多農民改變了耕作方式。西紅柿、西瓜、豆類等傳統作物很難再長得好,人們只能改種芒果等更能抵禦氣候變化的植物。種芒果能省20%至30%的澆灌用水,這對農戶來說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尼羅河為人們帶來水和糧食,也帶來能源。法新社稱,蘇丹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在烏干達,水力發電的比例高達80%。

隨著乾旱加劇,靠水發電越來越不穩定。烏干達馬凱雷雷大學農業和環境科學學院高級講師托諾姆哈吉·瑞沃卡托斯說,停電在烏干達日益頻繁:「降雨量下降,維多利亞湖和尼羅河的水位隨之下降,電力也就跟著『降』下去了。」

衣索比亞經濟快速增長,該國1.1億人口中卻有一半人無法獲得電力。衣索比亞領導人試圖以興建一座大壩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鄰國擔心自己的電力被「剝奪」。

衣索比亞花了十餘年建造復興大壩。ABC稱,剛剛竣工的大壩將為這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急需的能源,使其躋身非洲主要電力出口國之列。

這座大壩也是衣索比亞與埃及、蘇丹之間長達10年爭端的部分原因。中東研究所氣候和水項目主任穆罕默德·馬哈茂德告訴ABC:「人們還沒有僅僅為了水而發動過戰爭,但現在,我們可能處於歷史的轉折點。」

馬哈茂德認為,「轉折」源自供水減少和需求增加導致的不平衡,一半是因為氣候變化,一半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尼羅河沿岸國家正在就復興大壩展開談判,隨著談判又一次陷入僵局,人們對水的爭奪變得白熱化。馬哈茂德相信,遲早,各國會被迫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因為別無選擇」。

責任編輯:王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