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賦予人更豐富的生命價值——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青少年閱讀教育論壇在蘇州甪直舉行

新華日報 發佈 2024-01-01T14:11:40.232802+00:00

4月2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青少年閱讀教育論壇在江蘇省文化古鎮——蘇州甪直舉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朱之文,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東斌,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章朝陽,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銀付,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馮雲生,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黃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王日春等出席論壇。

4月2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青少年閱讀教育論壇在江蘇省文化古鎮——蘇州甪直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快樂閱讀 健康成長」。如何從青少年學生閱讀的「小切口」寫好素質教育「大文章」?與會的各界專家學者,聚焦「閱讀教育」,圍繞人文閱讀、科普閱讀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朱之文,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東斌,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章朝陽,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銀付,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馮雲生,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黃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王日春等出席論壇。

為何讀?

閱讀對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甪直古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長、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出版家葉聖陶先生早年開展教育改革實驗的地方,也是他開啟自己文學之旅的「第二故鄉」。葉聖陶在《談閱讀》一文中提到的「閱讀不僅是中學生的事,出了學校仍需要閱讀。人生一輩子閱讀,其實是一輩子在積蓄中,同時一輩子在長進中」,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當天,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作者、茅盾文學獎得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也是小說《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以《我的閱讀人生》為主題,從自己的人生經歷談起,和大家分享了閱讀給他帶來的巨大影響,鼓勵孩子們積極閱讀。

梁曉聲在小學期間,家中就有了藏書。小時候的他會到街上撿廢品去賣,每次賣掉的幾毛錢就用來買小人書。到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他已經在小人書里讀到了四大名著,以及國外的《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而且那時候是中國一流的連環畫家來畫小人書,有的學生因為臨摹小人書里的畫而愛上了這個專業,最後考進了全國各地的美術學院。「我非常感謝書籍,它給予了我一種不亞於中小學老師給予的教育和影響。」梁曉聲說。

梁曉聲認為,只要自己想讀,無論是生活在城市或是農村,買書都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孩子有沒有這個要求,家長有沒有這個意識。他還建議孩子可以讀一點散文,散文不像長篇小說篇幅太長,而且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包括親情、鄉情和友情。由於是非虛構類,散文里的情感就顯得更真切。梁曉聲深情地表示:「祝願我們在座的孩子們,從現在開始養成讀書的習慣,然後一生與書牽手,讓文學書籍引領著你們進入到更廣泛的書籍的殿堂,成為各類書籍的閱讀者。你只有和書籍成為無形的朋友,等你到45歲之後,才越來越會體會到書籍對我們的幫助,竟會是那麼地明顯。」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作家聶震寧以《閱讀力決定學習力》為題,從一位出版家和作家的角度,分析了學生閱讀教育的重要性,並提出閱讀是教育的基礎。

聶震寧認為,閱讀力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又包含讀懂文章的基本能力、欣賞判斷能力和聯繫實際、聯想創新的能力。學習力則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方面。

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他們的經驗,往往得益於課外閱讀。「我們有閱讀的興趣、習慣,就會很好地化解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對學習毅力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閱讀力決定學習力。」聶震寧說。

讀什麼?

科普閱讀是推動科學教育的重要手段

許多科普佳作,在傳遞科學之真的同時,也讓讀者深深地享受文字之美。專家們建議孩子們除了讀文學作品外,可以多讀一些科普作品。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但還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中國科技館原館長、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王渝生說。他在《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科普閱讀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的主題演講中,首先講述了自己小時的經歷。他是重慶生人,3歲的時候走在大街上,問媽媽天為什麼是藍的,云為什麼是白的,颳風是不是有人在搖扇,下雨是不是天上有人往下潑水……所以從好奇心和求知慾來看,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科學家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那孩子為什麼還不是真正的科學家呢?因為科學家的研究有其自身的「遊戲規則」:先要查資料,要知道哪一些科學問題還沒有解決,然後再確定明確的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嚴密的邏輯推理,還要發揮團隊精神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才能取得科技創新的成果。

如何讓孩子從天生的科學家變成真正的科學家?王渝生認為,那就是首先要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還要活讀書、讀活書。王渝生提出,文學和科普的書都要讀。「李政道曾對我講,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科學和藝術都是追求人的普遍性,都是人的情感和智力的最高境界的發揮。」專研科學的人,不一定通讀中國的四書五經,但是要讀這三經——《易經》《墨經》《山海經》,因為這「三經」裡面,有科學技術,還有科學幻想,這也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所以文學和科學是一對孿生的兄弟,它們同生同長!青少年一定要文理交融,多元並舉,全面發展,才能成為一代新人!

「我想大家能理解閱讀有擁抱知識之樂,有開拓視野之樂,有刨根問底之樂,有豐富精神之樂等等。」天文學家、資深科普作家卞毓麟在《談談科普閱讀之樂》的主題演講中,舉了多個生動有趣的例子,讓在座的人深深體會到科普閱讀帶來的無窮樂趣。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是卞毓麟的一篇科普短文,1988年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語文課本第六冊。地球的「妻子」比喻月球是被地球的引力俘獲過來的,好像娶來了一個妻子。「姐妹」是比喻月球和地球有著同樣的起源,「女兒」是比喻月球是從地球上分裂出去的。這是對於那個時候月亮從哪裡來的三種看法。但是將近20世紀末的時候,出現了月球大碰撞說,卞毓麟又寫了《月亮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都是擁抱知識帶來的樂趣。

蘇州網師園中有一副鄭板橋所寫的怪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雖然僅僅八個字,但意義深刻。「曾三」是說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顏四」意思是,顏淵向孔子求教,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禹寸陶分」意思是,晉代的陶侃曾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大禹是聖人,一寸光陰都珍惜,我們大家更應該一分光陰都要珍惜。這是文理融通帶來的樂趣。

「希望大家有禹寸陶分的精神,更多地享受科普閱讀的樂趣。」卞毓麟說。

如何讀?

要有問題意識、貫通意識、體悟意識

閱讀的本義是什麼?著名語言學家、中小學(中職)語文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立軍教授分享的主題是《立足閱讀本意,回應關鍵問題,談語文教材對閱讀的引領示範作用》。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閱」字是「具數於門中也」。王立軍教授說,是不是在「門中」並不是特別重要,關鍵在於「具數」,即: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一歷數。「讀」,《說文解字》說:「讀,誦書也。」章太炎解釋說:「審其意味曰讀。」閱讀重在「審其意味」,也就是認真審辨作品內在的內在意蘊,這也正是今天需要強調的閱讀的核心要義。閱讀並非一般地看、觀、瀏覽,而是強調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帶有思考、探究、審辨意味地讀。

應當如何進行閱讀呢?王立軍認為,讀書雖無定法,但是有幾點還是需要特別強調的:一是要有問題意識。在閱讀中要善於發現問題,才能引發思考,才能真正「審辨其意味」。二是要有貫通意識。要善於發現閱讀對象之間的內在關聯,互為參證,相互啟發,從而使閱讀效果最大化。三是要有體悟意識。閱讀要重視涵泳和體悟,要用心感受字裡行間的美感和韻味,讓作品真正走入內心。

葉聖陶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王立軍認為,教材肩負著對閱讀的引領示範作用,建議老師以教材為本,用好用活教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我認為讀書最重要的益處還是在於拓寬生命,豐富思想,滋養精神。閱讀為我們穿越古今、博覽世界提供了溝通橋樑,『行萬里路』畢竟是有限的,『讀萬卷書』更可以賦予我們更為豐富的生命價值。通過閱讀,我們既可以跨越時間阻隔與古代聖賢對話,也可以跨越地域限制,領略世界各地的文化風情,讓我們有限的生命在時空層面得到延伸,拓展寬度,加大厚度,變得更為飽滿和多彩。」王立軍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文 吳俊/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