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時代晚期羅馬帝國的治理促進奧斯提亞的發展

淮蕊觀史 發佈 2024-01-02T12:46:33.994510+00:00

文|鎧編輯|刺蝟奧斯提亞城市規模的擴大弗拉維王朝開始,奧斯提亞的城區開始進行大規模翻建,這次城市翻建一直持續到哈德良元首統治時代晚期。

文|鎧

編輯|刺蝟


奧斯提亞城市規模的擴大

弗拉維王朝開始,奧斯提亞的城區開始進行大規模翻建,這次城市翻建一直持續到哈德良元首統治時代晚期。

公元1世紀晚期前,奧斯提亞除了奧古斯都和提比略時期修建的神廟和廣場,以及克勞狄烏斯時期修建的港口外,幾乎都是磚瓦和泥土築成的簡易房屋,多為一層或兩層,無序的分布在城市街道的兩側。

弗拉維王朝初期起,這些房屋開始被拆除,羅馬式的混凝土製高層公寓樓開始在奧斯提亞出現,並逐漸取代過去的舊磚房,成為城內建築的主流。

帶有庭園,內部裝修豪華的富人住宅也開始在奧斯提亞出現,其數量也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加。

到了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奧斯提亞的面貌與一百年前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城區面積擴大了不少,其城市景觀也更加接近於羅馬。

隨著公元2世紀初圖拉真在奧斯提亞的港口擴建工作的完成,奧斯提亞成為分布在羅馬周邊的轉運港口中最重要的一個,奧斯提亞成了從地中海進入羅馬的門戶。

伴隨著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和羅馬城的日趨興盛,奧斯提亞也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到哈德良去世時,奧斯提亞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寬闊的主街道和連成一片的門廊以及高大的公寓樓,已經足以和羅馬相媲美。

這一時期奧斯提亞除了城市設施日趨完善、精緻,其城市規模也在公元2世紀上半葉迅速擴大。

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新修建了大量的建築,且這些建築大多由市民自發修建,而非政府進行預先規劃。

除了上文提及為了儲存糧食而在沿河城區和港口周邊建立的大型倉庫,奧斯提亞在圖拉真和哈德良時期建立了眾多的商店、酒吧和公共浴室。

同時根據哈德良的規劃,奧斯提亞城區內修建起了一條大體呈東北-西南方向的主幹道。

這條主幹道的兩側分布著大量的公寓樓,這是一種常見於羅馬帝國城市內的住宅建築,以混凝土為主要建築材料,建築外形規整,較低矮的2-3層,最高的可達7層。

除了在奧斯提亞,羅馬帝國境內的其它大、中型城市也大量存在這種住宅,尤其在羅馬,公寓樓是主要的住宅形式。

在圖拉真和哈德良時期,奧斯提亞的公寓樓建設並非是由市政府進行規劃的,而是大量由私人出資進行修建,建成後進行出租以獲利。

奧斯提亞的公寓樓也與其它城市略有不同,這些公寓樓的一樓通常不用於居住,而是用作商店或儲存空間,這種現象在分布於奧斯提亞主幹道的公寓樓中,尤其明顯。

這種現象反映出在公元2世紀,相比於同一時期羅馬帝國境內同等城市規模的其它城市,奧斯提亞的商業活動明顯更多,也需要更多的城市空間從事這些商業活動。

二是奧斯提亞人口的增長。儘管羅馬帝國並未在奧斯提亞展開過系統的人口普查,現有的史料也缺少對奧斯提亞人口總數的準確記載。

但有兩方面可以表明奧斯提亞在公元1世紀下半葉起快速的人口增加:一是城市的居民住宅。

公元前1世紀蘇拉在奧斯提亞修築城牆時,奧斯提亞的民居還是以兩層以內的房屋為主。

到了公元2世紀,除了少數政治精英和大商人的豪宅,奧斯提亞的房屋已經以多層公寓樓為主了。

如無居住需求,無論是政府規劃還是私人出資,都不可能在奧斯提亞建設大量的公寓樓。因此即使占地面積不變,建築高度的增加必然使得住宅的容量增大,可居住人數增加;

二是奧斯提亞在公元1世紀由於克勞狄烏斯和圖拉真的先後擴建,其港口的運載力大幅增加,加上羅馬在公元前1世紀末起事實上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中心。

而奧斯提亞是通過海運進入羅馬的重要通道,使得從公元1世紀末起,奧斯提亞必然能夠吸引大量商人和勞動力,使得人口激增。

因此儘管不同歷史研究者對奧斯提亞在公元2世紀的人口數量有爭議,例如梅吉斯的估算人口數為50000人至60000之間,帕克的估算人口數為約27000。

但可以肯定按照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基數,奧斯提亞在公元2世紀時,都是地中海地區規模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奧斯提亞城市工商業的繁榮

公元2世紀起,奧斯提亞成為地中海地區最重要的商港之一。奧斯提亞的城市規模在全國範圍內,僅略小於羅馬和各行省的首府,其規模超過當時大多數一般城市。

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使得奧斯提亞不再是簡單的貨物中轉港口,而是發展為一個城市功能完整且高度羅馬化的城市。

隨著城市的發展,奧斯提亞的工商業也對應發展起來。在奧斯提亞首先發展起來的是零售行業。

在奧斯提亞的發掘使我們看出,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出現了一種更為近代化的房屋和店鋪。

在羅馬城的台伯河畔曾發現大量的代幣籌,大多是鉛制的,在奧斯提亞也發現過一些。

這是一種面值極小的貨幣,多為鉛鑄,少量為銅鑄,由於以羅馬國家名義發行的貨幣沒有小面值貨幣,因此商人們自行鑄造發行了這種貨幣,以用於日常的小額交易。

這類貨幣在尼祿時期開始出現。儘管羅馬立法禁止私人鑄造錢幣,但實際經濟運行中政府對面值極小的代幣籌持默許態度。

這些現象都表明,帝國時期的奧斯提亞,零售業藉由海運和內河轉運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定規模。

奧斯提亞同時也發展出了如手工製品等一些其他貨物的運輸,也出現了除運輸行業以外的其它行業。

行會的行業分布日趨廣泛,幾乎分布於各行各業,有木工行會、油商行會、酒商行會、漁業行會等,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商業部門眾多的商業城市。

運輸的商品也從單一的糧食發展至肉類、油、酒等多種大宗貨物的運輸和貿易。

這種發展是自發性的,奧斯提亞的港口建立後,許多商人自發地把生意從普特俄利等原有的羅馬周邊的港口,遷至奧斯提亞。

當時的商人,將奧斯提亞作為商品進入羅馬市場的入口。

至公元2世紀中葉,奧斯提亞城的人口增至5萬,主要由商人、船主、行會會員和輔助文書工作人員構成,這使奧斯提亞成為羅馬帝國境內鮮有的「中產階級」城市之一。

奧斯提亞工商業的發展,不僅是由奧斯提亞自身城市規模和人口規模的發展聚集產生的,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奧斯提亞作為從地中海地區進入羅馬的海洋門戶,其海港和內河轉運港吸引了從地中海各地的人前往奧斯提亞從事商業活動。

儘管這些商人中部分只是將奧斯提亞作為前往羅馬經商的中轉站,但也有商人發現了奧斯提亞的商業潛力並在此經商。

即使那些最終前往羅馬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大部分也不得不將用於旅行或貨運的船隻停靠在奧斯提亞,這些臨時停靠在奧斯提亞的船隻,同樣為奧斯提亞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市場。

奧斯提亞被釋奴階層的興起

由於港口的建立,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使得奧斯提亞在公元1世紀中葉起,其人口結構也發生了一定變動。

其中最明顯的特徵,是公元1世紀至公元2世紀,奧斯提亞的被釋奴數量大幅增加,被釋奴所占人口比例上升,同時被釋奴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被釋奴享有財產權,但不具備從政和參軍的資格。奧斯提亞的被釋奴多為商人。

被釋奴處於奧斯提亞社會的中心,奧斯提亞的銘文顯示了被釋奴在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別是在公元2世紀,並且他們的活動十分廣泛。

奧斯提亞在2世紀被釋奴的狀況,顯然不可能是從奧斯提亞建城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狀況,截至共和時代末期,被釋奴在整個羅馬共和國境內的經濟、政治影響力都十分有限。

同一時期奧斯提亞也應該是由羅馬公民和有拉丁權的義大利同盟者主導城市的經濟、政治權利。

奧斯提亞在帝國時期被釋奴階層的興起,與奧斯提亞在公元1世紀中葉起城市商業的發展緊密相關。

​奧斯提亞被釋奴階層的興起,與其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一樣,反映了奧斯提亞經過克勞狄烏斯和圖拉真兩代元首對港口的建設,通過港口和海運在公元2世紀快速發展的現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