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十三年的四川南明抗清鬥爭為何失敗?原因有三個!

歷史最美 發佈 2024-01-02T17:38:25.252591+00:00

清順治三年11月,清肅親王豪格帶領大軍進入四川,到第二年元月,清廷在西充戰役之中擊殺了張獻忠,大西政權頃刻之間就崩潰了。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11月,清肅親王豪格帶領大軍進入四川,到第二年元月,清廷在西充戰役之中擊殺了張獻忠,大西政權頃刻之間就崩潰了。到這一年的三月份,清軍雖然一直推進到遵義府境內,但是遭到南明軍隊的頑強阻擊,加之缺糧,於是豪格留下少數由南明降兵降將所組成的綠營兵駐守攻克之地,自己帶滿漢八旗軍主力由陝西返回北方。豪格入川拉開了四川抗清鬥爭的帷幕,到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殘餘明軍基本上放下了武器,持續十三年的之久的四川抗清鬥爭宣告失敗。

明軍盔甲。

咱們今天就來總結一下,四川抗清鬥爭失敗的三個原因。

清初的綠營兵。

第一個原因:以張獻忠政權和搖黃十三家為主力的的反明戰爭對於四川的殘酷破壞。我在之前講過,所謂的「張獻忠屠川」是沒有發生過的,但這並不代表張獻忠在四川就沒有任何暴行。一言以蔽之,張獻忠自始至終都只是一個「流寇」,它的統治方式也是流寇式的,而這種勢必要和四川當地人民發生激烈衝突,這也就導致了張獻忠及其手下在蜀地的暴行。

明朝末年的騎兵。

咱們以歐陽直記載的記載為例「癸酉,流寇張獻忠自陝西戰敗,遁入川。部院洪承疇、總兵左良玉等率師追之,逕入楚。是時官兵尚盛,賊不敢駐足,自北而西而東下。惟順路地方人民,被其殺擄,城邑無失守。巡撫王維章以疏防關隘,奉旨逮問。賊過後凡附近所經道旁數里內,皆瘟疫大行,互相傳染,家亡村絕。甲戌,一斗粟、中斗星、過天星等踞巴山,搖黃賊、奪世王、爭天王、爭食王、行十萬、馬朝、薛仁貴等十三家攻破巴州、通江、東鄉、太平、新寧、開縣,屠其城」。

明軍。

各地民變此起彼伏,而前來追擊的明朝官軍也是肆無忌憚地屠殺搶掠沿途的軍民,這就導致川北、川東人民不得不立寨自保,各方勢力你攻我打,互不相讓「辛巳,各郡縣同時民變,殺衙役不能制,廣安白蓮妖人何加起,稱老佛,聚眾數萬,事敗投搖黃賊。成都順慶生員鼓譟打死衙役,搖黃賊襲破達州,渠縣、營山縣,出劫蓬州、西充、南充、南部、廣安、岳池、鄰水、大竹各地。方至定遠、合州,復回殺擄甚慘。壬午,各處土賊蜂起,往來官兵亦肆劫掠,紳士人民俱扎山寨自固,每寨懸鑼。無事,人皆空身下寨耕插,寨上望有賊兵將到,即鳴鑼為號,人盡趨寨守之。自壬申至壬午,凡賊前行,兵即後至。賊去兵來,兵去賊來。循環旋轉於川北、川東,迄無寧日。賊固酷於殺擄焚劫,而瑣細不取,兵則但不多殺人,其劫擄弔拷悉同於賊。

清軍綠營兵。

在張獻忠於1644年攻破重慶、成都之後,進而攻取全川大多數城市之後,他的統治也相當殘酷。明總兵楊展於1647年推進到四川廣漢,楊展見當地骸骨遍地,於是命令手下將屍骨收葬,又在原張獻忠所立石碑後書曰「崇禎十七年,逆賊張獻忠亂蜀,將漢州人殺戮數十萬。予奉命平寇復省,提兵過此,痛彼白骨,覆以黃壤,爰題曰萬人墳。凡我士民,春秋霜露,傷父兄之慘難者,一以慟先靈,一以仇寇厲,拜掃依依。忠孝之思,豎髪難昧,寧不勃然而興乎」可見廣漢當地被殺戮之慘。明末史料《五馬先生紀年》中記載張獻忠部屠殺人民「復聞舉號三陣畢,大叫各營傳兵殺人。登時只聞刀響,大殺逾時,與昨日不同,久之屍滿大壩,無人可殺,住刀。隨拖死人下河,河內不知堆積幾層。及視牆下,所存甚多,猶難計數。

盔甲。

可見明朝末年慘烈的戰爭與屠殺將四川破壞的那是千瘡百孔,同時也推動了四川原明朝政府軍的軍閥化和人民的「塢堡化」,這些地方勢力大多數也投入了後來的抗清鬥爭之中,也就是清廷所謂的「全川皆賊」,抗清勢力雖多,但是由於長期處於極其慘烈的戰爭之中,生產得不到恢復,反抗清廷的人數雖然多,但是卻難以真正凝結成一股力量。

明軍。

第二個原因:四川各路南明軍勢力過於弱小,以前一篇文章寫的「三譚」為例:譚文總兵陳貴榮部軍民在騾子城被殺一萬餘人,譚文總兵馬受投降之後,所部還有官兵家眷2628人,可見二部可戰之兵最多不過5000人,如果再算上譚文在重慶損失的官兵,那譚文部明軍官兵總數也不過萬人,譚詣、譚宏二部能戰之兵也不過五千人。也就是說「三譚」的總兵力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人之間。

清軍。

兩萬人左右的部隊在明朝末年並不算少,但是「三譚」活動的範圍是很廣的,這也就導致這兩萬多人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集結起來,其他的四川南明軍閥諸如楊展,王祥也有這個問題,比如順治六年九月初十,楊展的手下先後攻打了射洪縣和遂寧縣城,分別負責攻打兩個縣城的楊展部官兵人數加起來其實也就不到2000人。這種規模的小部隊自然難以給四川清軍以沉重打擊,順治四年年初,譚宏攻打保寧,清四川巡撫李國英麾下二鎮有戰鬥力的人加在一起也就五六百人,加上保寧舊有的守軍也不過2000人,但譚宏居然被李國英「奮勇剿敗而去」,可見明軍攻城之兵對城內是沒有太大優勢的。

明朝的步兵。

而活動於湖廣四川等地的搖黃十三家部眾在清順治十三的四月遭到清軍攻殺,清廷在這場戰爭之後僅招撫的官兵和百姓就有11350人,燒毀房屋上萬間,而繳獲的盔甲卻只有5000副,由此可見此時的搖黃十三家能戰之兵也就五六千上下。被吳三桂攻滅的趙榮貴部官兵人數是七千多人,而在茂州的朱化龍手下卻只有一千人。

明軍營兵。

少則一千人,多則兩萬人,所以說南明王朝在四川的單股勢力在人數上都無法完全壓制清軍,更不要說把清軍打敗,並且將其趕出四川。

崇禎年間的明朝政府軍形象。

第三個原因:滿洲八旗軍和以原明朝遼東邊軍為主的漢軍八旗以及吳三桂等部的漢族親王軍對四川明軍的巨大軍事威脅:定遠侯趙榮貴部原有7000人之眾,階州一戰就被吳三桂殺了個精光;順治二年,清肅親王豪格帶領滿漢大軍入川,順治三年元月,在西充之戰中大破張獻忠,到二三月份就推進到遵義府一帶,在遭到南明軍隊的阻擊之後退出四川,雖然豪格並沒能將四川全部平定,但是四川明軍依舊遭受了極其慘重的損失。李國英在順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的題稿中催促清廷滿漢援軍入川「是欲進者臣之心,而不能進者臣之勢,可以速進而不可以緩待者賊之形也。用是不得不冒昧懇請,伏乞皇上睿裁,或速敕平西王、定西將軍及時入川,以收蕩平之功;或分撥兵將前來,與在川滿漢官兵協圖恢則之效,並撥發餉銀,接濟急需。惟早一日,則地方早受一日清寧之惠,臣亦得少這一日曠糜之愆」可見滿漢八旗軍對於四川抗清勢力的巨大威脅。

漢軍八旗給明軍帶來了巨大威脅。

連年的戰火,凋敝的社會經濟,十室九空的慘狀,內訌不斷的將領,日益臃腫的軍隊,戰鬥力強悍的敵軍,這些原因再加上最後的孫李內訌最終讓持續十三年的之久的四川抗清鬥爭以悲劇落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