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的名將楊素,為什麼淪為大隋第一權奸

時拾史事 發佈 2024-01-04T08:49:53.623768+00:00

在李逵為李鬼背書後,他展現出過人的才華,成為平定南陳的三大元帥之一,統領隋軍水師打響了滅陳一統的第一槍。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陳華

他出身士家,能文能武,為了給父親追討烈士待遇,轉禍為福取得了周武帝的賞識,從此人生開掛。在滅齊征陳的戰鬥中,他的能力讓隋文帝看好,得以成功跳槽。在李逵為李鬼背書後,他展現出過人的才華,成為平定南陳的三大元帥之一,統領隋軍水師打響了滅陳一統的第一槍。此後,他深入江南,以雷霆手段平定五教之亂,為大一統的國家保駕護航。他還多次深入大漠,創新戰法,打得達頭可汗之流懷疑人生。之後,為了家族利益,他轉投楊廣,扶上馬送一程,確保了政權的順利交接。位高權重的他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恐懼,卻沒有一個好兒子將家業發揚光大。他的逢迎與冷酷開啟了大隋事業由治轉亂的先河,也讓他背負了大隋第一權奸的惡名。他就是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

中國人自古重視傳承。在所有傳承中,基於文化認同的血脈傳承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這種血脈傳承造就出無數聲名顯赫的衣冠士族。在這些傳承千年的士族中,弘農楊氏無疑是最耀眼且最綿長的一個。

弘農楊氏的開基之祖是秦末漢將楊喜,他因在垓下搶到楚霸王項羽一條大腿而受封赤泉侯。漢昭帝時,司馬遷的女婿楊敞積極站隊霍光得以進位丞相,使弘農楊氏大火了一把。真正讓弘農楊氏名動天下的還是關西夫子楊震(成語「結草銜環」中「銜環」的主角楊寶,就是此公之父),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慨然拒賄,成為感動大漢十大楷模。其後人因此沾光,歷任公卿,躍升為名門大族。三國時那位自恃才高而被殺的楊修就是楊震的嫡系後代。在此後的歲月更迭中,弘農楊氏一直名人輩出,香火不斷。北宋時期最牛的將門楊家將就認為自己系出弘農,直至明末,播州軍閥楊應龍傳承的仍是弘農血脈。

在弘農楊氏這個傳承了近兩千年的大士族中,能夠占據一席之地,還能夠在武廟中心安理得地吃上冷豬肉,本文主角大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可謂名至實歸。

為父出頭從此開掛

楊素字處道,生於公元544年。這一年,文學水平超高的梁武帝突然對京口北固亭大感興趣,將其改名為「北顧」,希望藉此表達自己對中原的顧念之情。可惜,梁武帝的一腔痴情,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在四年後招來侯景的台城之困,此後的南朝幾乎再無北顧之力。

楊素出身弘農楊氏,根正苗紅,與後來他的主子楊堅冒認弘農楊氏不同(當然,彼時的楊素堅決為楊堅同出一脈作證)。楊素的祖父楊暄曾任北魏輔國將軍,父親楊敷曾任北周汾州刺史,妥妥的簪纓之家。

出身官N代的楊素,從小就志向遠大,做事向來不拘小節,看著總讓人有點兒不放心,不符合家人對他持重端方的期許。只有他的堂叔祖,擔任北魏尚書僕射的楊寬看好楊素,經常對自己的兒孫們說:「處道非常人也,他日一定出類拔萃,不是你們可以比擬的!」楊寬是位文武雙全的幹才,能夠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且以品德令人敬服。楊寬的認可對少年楊素影響頗深。

楊素後來與安定人牛弘(後任隋朝吏部尚書,有趣的是,此公幼時亦有相士對其父說:「此兒翌日不凡,善視之」。牛弘是楊素一輩子都很欽佩的人,也是「難得糊塗」的箇中高手,楊素曾說「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交好,志同道合的兩個好基友一起學習,竟然專心致志得忘記了疲倦。正是因為這段時間的苦學,楊素的文學和書法水平均達到了極高造詣,一向惜墨如金的史書稱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於風角。美須髯,有英傑之表」,可見彼時的楊素顏值、文才與能力皆在線,確實很拉風。

楊素出仕時,正趕上北周大冢宰宇文護把持朝政。宇文護將其引為中外記室(負責起草書檄,相當於現在的文秘),後轉為禮曹,加大都督銜(彼時的官職有點泛濫)。宇文護沒有楊寬的眼力架,並不是特別看重楊素,也不肯聽楊素的諫言。楊素見宇文護並沒有「以國士待他」,自然不會「以國士報之」,所以說,他並沒有因宇文護面臨危機而有所作為,更不會為之效死。

到了公元572年,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掌握大權後,想到楊素曾受到宇文護任用,有些不爽,就將其棄置一邊。楊素靠邊站了,連帶著他那位去年死於國事的父親楊敷也得不到朝廷追封。在講究孝道的古代,這不僅是對逝者的不恭,也是對生者的不公,血氣方剛的楊素非常上火,就以如椽巨筆,接二兩三地上書皇帝,直言「你可以忽視我的感受,但不可以對為國而死的忠臣不敬」。面對這些言詞激烈的奏表,隱忍了十多年的宇文邕同樣無法忍受,大怒不已的他命令殺死楊素。此時的楊素也豁出去了,抗聲道:「我給無道的天子打工,死其宜也!」此話一出,大殿上登上鴉雀無聲,眾大臣都看著這個敢於公然頂撞皇帝的人,如同看一個死人一樣。

哪知道,事情在此出現了逆轉。雄才大略的宇文邕突然冷靜下來,不禁對眼前的青年才俊刮目相看,不僅赦其無罪,還追贈其父為大將軍,諡「忠壯」。

對於年輕英武的楊素來說,此次頂撞宇文邕最大的收穫就是讓他贏得了皇帝的好感,不久即被拜為車騎大將軍(彼時的大將軍同樣縮水嚴重)、儀同三司。不過,楊素一時半會還撈不到仗打,他的主要工作仍是負責起草詔書。楊素下筆神速,立馬可成,而且詞藻華麗,雍容大氣,讓做事講究的宇文邕非常滿意。宇文邕不止一次地對楊素說:「小楊啊,好好努力,將來一定有富貴日子過的!」楊素往往很不謙虛地回答:「臣只怕富貴逼臣,臣卻無心謀取富貴!」

公元575年七月,宇文邕興兵伐齊,與北齊有殺父之仇的楊素自然不肯後人,就向皇帝請求由自己率領父親舊部為先鋒。對此,宇文邕非常高興,特意賜給他一條竹鞭,鄭重地說:「朕正要驅策天下,就把此鞭賜給你吧!」楊素在此次出征中,跟隨北周戰神、齊王宇文憲在河陰對戰北齊,因功被封為清河縣子。

到了第二年十月,宇文邕發現北齊實在是不堪一擊,就決定大舉攻齊。楊素再次追隨宇文憲,一戰攻克晉州。宇文憲隨即屯兵棲原休整,卻遇上北齊後主高緯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來。當時,宇文憲手頭兵力不多,聽說高緯大軍殺至,宇文憲擔心不敵,只好乘夜退兵。哪知生性膽小的高緯難得硬氣了一把,居然揮軍追擊。宇文憲被追得非常狼狽,關鍵時刻,楊素與宇文憲麾下十餘員驍將小宇宙爆發,拼死力戰,宇文憲才得以解圍。由此可見,楊素的個人武力值也不弱,至少比港星肥貓鄭則仕出演的那位楊素要生猛得多。

此後,楊素繼續跟隨宇文憲向北齊腹地攻擊前進,直至北齊滅亡。楊素因功加上開府,晉封安成縣公。

到了公元577年十月,陳宣帝陳頊見北齊已滅,就惦記上了北齊的淮北之地。想當年,陳國初立,北齊沒少去摩擦陳國,各種不平等條約想想就讓人頭疼。陳宣帝祭出的南陳第一名將吳明徹,起先打得有板有眼。到了第二年二月,周將王軌出馬,戰況出現了轉機。知道對方命門的王軌,最終生俘吳明徹,將這個武廟神主抓到北周去供著了。楊素作為王軌的部將,參與了破陳之戰。不過,楊素沒有隨主將班師,而是留下來治理東楚州。考慮到楊素剛剛晉爵不久,宇文邕很體貼的將這份破敵俘將之功給了楊素的弟弟楊慎,封其為義安侯。老實說,楊素因為支持隋煬帝在歷史上的風評不佳,但他為子盡孝,為兄盡義,在這方面沒得說。

見周軍有得隴望蜀之意,陳將樊毅忙跑到泗口築城,企圖給楊素找不自在。對此,楊素可不慣著,不僅將樊毅打跑,還把他辛苦所築的堅城給拆了個乾淨。看你小子還敢來不?

就在這年六月,宇文邕突然駕崩,他那個集各種不靠譜於一身的寶貝兒子宇文贇繼位。宇文贇別的本事沒有繼承老爹,看好楊素這件事卻與老爹如出一輒。他讓楊素襲父爵為臨貞縣公,又把楊素此前搏殺來的安成縣公轉封給楊素的另一個弟弟楊約。一門二公一侯,楊素一家水漲船高。

楊素在公元579年,又追隨上柱國韋孝寬兵發淮南。韋孝寬是弘農楊氏的女婿,自然對楊素這個正經楊氏能人非常欣賞,命其獨率一軍。楊素沒有辜負姑爺的厚望,領軍攻克了戰略要地盱眙和鍾離(在今安徽鳳陽東北)。要知道,當年盱眙可是曾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無可奈何的傷心之地,如今卻被楊素巧取,可以安心地在城中吃小龍蝦了。

轉投明主滅陳建功

公元580年五月,年輕的北周天元皇帝宇文邕終於把自己玩死了。小學生宇文闡面對一群虎視眈眈的大人,只有等死的份。隨著小皇帝的姥爺楊堅接過權柄,北周政壇重新洗牌。快到不惑之年的楊素自然站隊比自己大三歲的楊堅大哥,畢竟大家都是扛著弘農楊氏的牌子出來混的。發現楊堅的牌子成色有些不足,作為楊氏正統的楊素立刻挺身而出,為楊堅證明,說楊堅的祖先於某年某月為了楊氏大業遠走他鄉辛苦創業,如今練就神功回來光大門楣,希望以弘農楊氏為首的所有士族站隊支持。

楊素的識相讓楊堅非常滿意,加上楊素確實有才,所以楊堅便以楊素為汴州刺史,讓他去為自己拉攏更多的山東士族。要知道,彼時的士族之中同樣存在鄙視鏈,作為詩禮傳家的山東士族,非常瞧不起靠槍桿起家的關隴軍事貴族。弘農楊氏允文允武,資格夠老,血統夠純,正好可以為雙方拉進關係。而且,楊素正妻鄭氏就是出自根紅苗正的山東大族滎陽鄭氏。

可是,楊素還沒有進入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在洛陽聽說了尉遲迥反叛的消息。這事筆者在韋孝寬一文中介紹過,此處便不贅述了。尉遲迥的叛亂也曾吸粉無數,如受過宮刑的宗室、滎州刺史宇文胄就堅決追隨尉遲迥,率軍堵在虎牢關,不放楊素東行。

對於尉遲迥一夥的叛亂,楊堅當然不能縱容,遂調集關中兵馬,由韋孝寬出任行軍元帥,率領楊素等將予以討伐。旋即被任命為大將軍的楊素,就近率領河內兵馬攻打宇文胄,將其斬殺於前。因為此功,楊素改任徐州總管,進位柱國,晉爵清河郡公。他傳至老爹的爵位則改封給另一位弟弟楊岳。楊大哥真是一人得道,全家沾光的模範。

宇文家晚輩帶把的還不如不帶把的,既然這樣不爭氣,楊堅也就沒什麼好客氣的了。於是,他公然在公元581年二月受禪登基,踢開自己名義上的外孫當了皇帝,他就是在西方人眼裡鼎鼎有名的隋文帝。楊堅上位後,將自己頗為看好的身份證明人楊素加授上柱國,讓他參與大隋律的修訂。此時的楊素儼然多面手,不僅上得了戰場,玩得了政治,還修得了法律。

此後,楊素與楊堅這對君臣CP的關係一直處得不錯,楊堅索性又給楊堅壓了個御史大夫的擔子,希望他更多地參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中去。哪知道這時候,楊素卻後院起火了。原來,楊夫人鄭氏是個一旦上頭便不管不顧的猛女,有一次她和楊素吵大發了,楊素一時沒摟住說了一句氣話:「我要是當了天子,一定不會讓你作皇后!」鄭氏氣不過,竟然跑去宮裡告狀。鄭氏的大義滅夫差一點就成功了,楊堅得位不正,對於那些有實力向他學習的好同志都很忌憚。他沒想到楊素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這不是正好往槍口上撞嗎?所幸,這是閨房秘語,同樣懼內的楊堅對此還是比較能夠體諒的,因此沒有將楊素一棍子打死,只是免官反省。

楊素吃一塹長一智,除了管好自己的嘴外,就是積極為楊堅的平陳獻策。楊堅看了楊素的建議,覺得將楊素投閒置散實在埋沒人才,就在第二年重新起用,讓他擔任信州總管,負責經略長江上游。為了安撫他那顆受驚的心靈,楊堅還給了楊素不少賞賜。天下紛爭之際,有能耐的人,總是會有用武之地的。

公元587年,楊堅經過多年準備,覺得平滅陳國,統一天下的時機已到,再次召集重臣商議平陳之策,楊素與尚書左僕射高熲等多人獻策。楊堅最後根據眾臣的意見,命楊素趕到永安(在今重慶奉節東),督造五牙(五層樓船,前後置六拍竿,可容戰士八百人)和黃龍等戰船,以增強水師戰力,做好滅陳前的最後準備。楊素為了威懾以水軍見長的陳軍,故意讓造船廢料從江中漂下。陳國打不過大隋的步軍與騎兵,如今連水師都不好對付,真是情何以堪?

公元588年三月,楊堅正式下詔,痛說陳後主及其黨與的反革命罪行。這份長達二十條的陳後主犯罪清單被謄抄了三十萬份,然後由細作帶到江南廣為散發。在雕版印刷還未風行的時代,真是夠用心的。不得不說,隋朝的輿論戰水平也遠高於陳朝。

十月,楊堅在壽春設立淮南行台,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同時,楊素、楊廣與秦王楊俊分任行軍元帥(這是三楊開泰的節奏嗎?)。彼時,楊廣不到二十歲,楊俊未滿十八歲,所以三位元帥中最有發言權的還是楊素。作為楊堅最為倚重的大臣,高熲只是擔任楊廣的元帥長史,在名義上要低楊素一等。由此可見,彼時楊素在楊堅心中的位置。當時的隋朝,集中了水陸大軍五十一萬八千人,由楊廣擔任名義上的統帥,楊素、高熲等實掌帥印,賀若弼、韓擒虎等作為主要將領,在東至大海,西到巴蜀的千里沃野上八路推進。楊素的主要任務就是指揮水軍主力,消滅沿途陳國長江水師。

十二月上旬,楊素就按照此前的作戰部署,首先率領由五牙樓船擔綱的舟師自巴東郡出發,東下三峽,在長江上游發起攻勢作戰。隋軍水師行至流頭灘(又名虎頭灘,在今湖北宜昌西北),陳將戚欣率青龍戰船百餘艘、戰士數千人堅守前方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長江中),阻遏隋軍。狼尾灘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初次進行大規模水戰的隋軍將領們不免憂心忡忡。楊素卻信心滿滿地分析道:「成敗在此一舉。如果白天乘船攻擊,敵軍很快就能發現我們,從而利用灘險水急的地利阻擊我們,這對我們非常不利,不如乘夜進襲。」於是,楊素下令採用水陸協同、分進合擊的方略,乘夜突襲敵軍水寨。

當夜,月隱長河,暗黑無光。楊素率領由自己苦訓多年的黃龍戰船數千艘,不打燈火,順流而進,實施正面突破。同時,大將王長襲率步兵由長江南岸攻擊敵軍陸寨;劉仁恩則率甲騎從江陵西進,沿長江北岸進攻陳軍的白沙(在今湖北宜昌東)要隘。在楊素的嚴令之下,水陸隋軍配合到位,攻擊得力,至次日拂曉,一舉擊敗戚欣所部。戚欣逃遁,其部屬盡皆被俘。為了更好地收買人心,一向狠厲的楊素嚴格執行優待俘虜的政策,對俘虜不殺不辱,一番慰勞後全部釋放。對於如此仁義的隋軍,這些俘虜充滿了感激,回去後自然成為大隋的義務宣傳員,這對被陳國君臣折騰得苦不堪言的江南軍民來說,絕對勝過十萬雄兵。

楊素率領水師繼續東下,但見隋軍的大小戰船鋪滿了整個江面,旌旗盔甲在陽光下格外耀目。沿岸的陳國百姓看見楊素端坐在平穩行進的高大樓船之上,容貌魁偉,體魄雄健,宛若天神,不禁望而生畏地驚呼:「清河公就是長江之神啊!」 這對沿岸敵軍的軍心士氣影響不可謂不大。

當然,南北分治二百餘年,面對當年前秦天王苻堅的近百萬大軍猶自巋然不動的江南,也不是泥捏的。陳國並不缺敢於任事的忠臣良將,他們不會甘心低下高傲的頭顱,必然拼盡全力為陳國爭取最後的體面。陳國南康內史呂忠肅率軍屯守歧亭(在今長江西陵峽口),看過筆者此前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西陵一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晉正是因為奪取了西陵城,才得以水陸並進滅亡東吳的。呂忠肅利用歧亭地形,在兩岸岩石上鑿孔,拴系三條鐵索橫截大江,阻擋隋軍戰艦。為了守住峽口要隘,呂忠肅拿出自家私產全部充作軍用,陳軍將士見主將如此高義,無不大受鼓舞。

時間轉眼到了公元589年的正月,楊素大軍開至歧亭後,發現鐵鎖橫江一時難進,就決定先攻陸寨,然後再從容斬斷鐵索。他與大將劉仁恩分兵進攻呂忠肅堅守的陸寨。呂忠肅面對優勢隋軍堅決據險抵抗,雙方苦鬥四十餘次,隋軍傷亡慘重,僅戰死者就超過五千人。陳軍同樣付出了巨大代價,這讓他們對敵人非常憤恨,於是盡割戰死者鼻子以證軍功,這種拉仇恨的行為無疑激怒了挾雷霆之威而來的隋軍,他們不計生死,拼死力戰,多次擊敗敵軍,還俘虜了很多敵軍將士。

對於這些俘虜,楊素並沒有以怨報怨,而是照樣全部釋放。如果說以前義釋敵人俘虜,那是在己方傷亡不大的情況下做出的,比較容易,而今在隋軍打出三昧真火後仍能放下仇恨,這份胸懷與魄力殊為難得。這表明,楊素在表面堅毅的背後應該還有一顆菩薩之心,後來他能夠善待那些給自己戴過綠帽的人,或許就是這種佛性的自然流露。

面對隋軍的猛烈進攻,呂忠肅知道歧亭已然難守,遂連夜逃遁。隨著歧亭戰雲消退,楊素終於可以安下心來對付攔江鐵索。他一面命令大軍休整,一面命人從容斬斷鐵索。幾日後,隋軍繼續沿江東下。呂忠肅不甘失敗,又退據荊門延洲(在今湖北枝江附近的長江中),繼續據險死守。楊素相信自己既然能打敗對手一次,就能打敗兩次。他派遣自己招募的善於操舟的巴延士卒千人,駕駛五牙樓船四艘,用安裝在上面的巨型拍竿攻擊陳國戰船。巴延士卒果然是水中蛟龍,揮動拍竿如臂使指,一氣擊碎十艘敵船,俘敵二千餘人,再次擊敗了敵軍。呂忠肅知道勢不可為,遂遁出歷史舞台,逃到了一個連度娘都找不到的地方。作為一個無名小將,能夠在國破家亡之際奮起抵抗,對戰當世名將楊素長達兩月之久,雖是逆勢而為,但這份家國情懷與勇武善戰足以留名青史。

見到呂忠肅敗走,駐守安蜀城(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的陳國信州刺史顧覺棄城而逃。呂忠肅的頂頭上司陳慧紀比顧覺的覺悟高些,他下令燒掉輜重,率領千餘戰船和三萬水軍企圖撤往建康。這樣一支成規模的水軍真要進入建康,無疑會增強攻城難度的。可惜,陳慧紀在漢口遇到了恭候多時的楊俊大軍,不得寸盡。眼見戰事難為,陳國湘州刺史、晉熙王陳叔文投降楊素,打開了宗室投降的大門。至此,陳軍在巴陵以東無敢守者,隋軍順利控制了長江上游,牢牢封堵住上游陳軍的東援之路,從而有效地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戰。楊素建立了滅陳首戰勝利的大功。

楊素繼續率軍東下,與楊俊會師於漢口。此時,隋軍已攻取建康,生俘陳後主,陳國從法理上已經滅亡。然而,陳國的藩王中仍有不少人不肯臣服,如繼任的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就曾與部下約定「今天下有難,實是致命之秋也。縱其無成,猶見臣節」,他們伏殺前來接收的隋將,豎起反旗。為了鞏固革命成果,楊素於二月初派兵進攻湘州,一舉攻入湘州,俘獲陳叔慎。陳叔慎及一干將校被楊俊下令斬殺於漢口,為自己的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也挽回了一點尊嚴。楊素大將劉仁恩乘機攻入橫橋(在今湖南常德),為隋軍進攻嶺南準備了前哨基地。

平陳之戰,楊素功不可沒,因戰功卓著晉爵郢國公,他的兒子們也跟著沾光。以前楊素立功沾光的是兄弟,這次輪到逐漸長大成人的兒子了。楊家有這樣一個功勞提款機,真是幸福啊。楊堅為了豐富楊素的業餘生活,將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及女伎十四人賜給楊素。也不知楊素家的那位鄭夫人還在不在,看到楊素敢于欣然接受眾多美女,想來鄭夫人已然駕鶴西遊了,否則楊素可不敢如此放肆。要是鄭夫人再去找獨孤皇后嘮嗑的話,楊素還不得提前下崗。

不過,楊素為了向楊堅表明忠心,在接受眾多賞賜之餘,還是耍了個心眼表明自己的忠誠,他上表說:「有個鄉鎮叫『勝母』,曾子說什麼也不進鎮一游;叛臣中有個叫王誼(敢於死磕宇文護的頭鐵之人,宇文邕親信),曾受封鄖國公,臣不想和他一樣!」楊堅一聽有理,就改封其為越國公。楊素真矯情,全然忘記了自己的老領導韋孝寬也曾受封鄖國公。同年六月,楊素進封納言,第二年七月,再轉內史令,位同宰相。此時的楊素,出將入相,風光無限。

深入江南平叛安邦

隋朝明面上統一了中國,可實質上要混一南北還需下一番水磨功夫。這不,楊堅為了迅速同化南方,一面派遣官員進入江南,侵奪南方士族的生存空間和經濟特權,一面強行推廣包括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大內容的《五教》。這讓江南百姓特別是士族非常不滿,他們便散播流言製造恐慌,說隋廷欲強行移民關中。本來,江南士族很多人的祖上都來自中原,可是他們已在南方生活了幾百年,早已適應了南方的生活,不願背井離鄉,最關鍵的是一旦內遷,他們的不動產和權力網將受到嚴重削弱,所以他們都強烈反對隋廷採取的一系列激進措施,紛紛揭竿而起。

公元590年十一月,婺州人汪文進、越州人高智慧和蘇州人沈玄儈皆舉兵反隋自立,蔣山人李忮、樂安人蔡道人、溫州人沈孝徹、泉州人王國慶等則自稱大都督。這些叛軍小者數千,多者數萬,互相呼應,將那些空降的隋朝官吏殘殺一空。面對如此激變的惡劣形勢,楊堅一面反省自己的政策,一面派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平叛。

當化身為平叛主將後,楊素一改從前優待俘虜的慈祥長者嘴臉,變得異常狠厲,對於俘虜男的殺掉,女的充作戰利品,只有那些陣前投降者才可免死為奴。

楊素的平叛大軍由揚子津渡過長江,氣勢洶洶地殺向江南。面對指揮有方、裝備精良的百戰隋軍,烏合之眾的叛軍實在不堪一擊。楊素大軍先是在京口(在今江蘇鎮江)擊破自稱南徐州刺史的朱莫問,讓他從此啥也問不了了。繼而擊破盤踞晉陵(在今江蘇常州)的顧世興,顧世興不服,率領部下鮑遷再戰,結果連同鮑遷在內的三千餘眾都成了俘虜,隨後的命運可想而知,鮑遷真的很抱歉。然後,隋軍進擊無錫葉略,史書上兩個字「平之」就宣告了其悲慘命運。

叛軍表面上互相呼應,實際上仍是各自為戰,這就給了楊素各個擊破的大好機會。楊素聽說沈玄儈等人圍攻蘇州,立刻率軍趕到將其擊敗,救下了屢戰不利的蘇州刺史皇甫績。沈玄儈祭起三十六計走為上的絕學,逃至南沙人陸孟孫處。楊素不依不饒,追至松江,將陸孟孫與沈玄儈這對難兄難弟抓個正著。再然後,楊素移兵黟歙,將據柵自守的叛軍擊得粉碎。

自稱東揚州刺史的高智慧是叛軍中的大綹子,此時正率眾據守浙江東岸營壘。高智慧不僅在陸上屯據要害周圍達百里,而且還擁有千艘各種類型的船艦,在江面上耀武揚威,頗具聲勢。對此,大將來護兒建議:「吳越之人善於水戰,如今面臨絕境,必然拼命,倉促之間難與爭鋒。不如由您嚴陣以待,末將率領數千奇兵,悄悄渡江,直搗賊巢,讓他們進不得戰,退無所歸,必然授首!」楊素從其計,果然大敗高智慧。高智慧確實很有智慧,打不過就跑,而且是往茫茫無際的大海上跑。對此,楊素命令隋軍第一猛將史萬歲率軍二千轉攻婺州,結果史萬歲超額完成了任務,筆者在史萬歲一文中已有介紹,此處不再細表。

對於水戰,楊素並不陌生,索性率領主力由海道追擊高智慧,挺進溫州。高智慧無法遁形,只好再度來戰,結果依然兵敗。楊素又相繼平定了蔡道人與汪文進。在溫州擊敗了沈孝徹後,楊素再由陸路轉向天台、臨海等地,追擊反隋散兵。一路行來,楊素指揮大軍前後戰鬥百餘次,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可以說無一合之敵。

楊堅接到了楊素的戰報,擔心隋軍在陌生地域長時間征戰,一旦水土不服或軍心不穩生出事端,就下詔楊素回朝。哪知道,楊素卻說出了與冠軍侯霍去病那句名言類似的話:「賊寇尚未殄滅,留之恐為後患!」真是平寇上癮啊,算那些叛軍倒霉,遇到了這尊殺神。

楊堅對楊素這種工作態度非常讚賞,便下詔讓他總攬江南軍務,宣布朝風,振揚武威,擒剪叛亡,慰勞黎庶,總之就是搞定江南後再回京。於是,楊素繼續率軍由會稽經海道撲向泉州。

泉州豪族王國慶自以為天高皇帝遠,殺死刺史據州稱亂,遠近義軍都來歸附他。王國慶坐井觀天,沒有見識過可以水陸兩棲作戰的楊大將軍,根本就不在沿海設防,當楊素的水師從海道掩至時,立刻慌了手腳,棄州而逃。其部眾更是或入海島,或守溪洞,準備頑抗到底。楊素分遣諸將,水陸並進展開大搜捕。面對無處不在的紅色通緝令,暫時逃過一劫的王國慶如坐針氈,手下人給他獻計道:「你做的事,朝廷殺你十次都不夠。為今之計,莫如獻上高智慧以塞責!」走投無路的王國慶遂將老戰友高智慧綁了當作投名狀,送給楊素砍腦殼。至此,遍及江南的「五教之亂」告一段落,由於楊素的窮追猛打,在平叛期間被殺或被俘的叛軍高達三十多萬。楊素用叛軍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朝服冠帶,也讓江南的亂局在最短時間內得以平定。

楊堅沒有抹殺楊素的功勞,讓自己的小舅子獨孤陀親至河南浚儀迎接班師的楊素。之所以派獨孤陀,一是因為這貨是獨孤皇后的弟弟,二是因為他還是楊素的妹夫。身兼雙重身份的獨孤陀出這趟遠差本來是極好的,哪知道這貨生性貪婪,以為楊素此行收穫頗豐,便獅子大開口索要紅包。楊素不堪其擾,沒給他好臉色。獨孤陀懷恨在心,後來竟行巫蠱之術,差點兒把自己玩死。

楊素回京後,楊堅對他好得不得了,又是慰問,又是厚賞,搞得楊素跟個暴發戶似的。

變革戰法建功大漠

公元592年十二月,楊素改任尚書右僕射,與時任左僕射的高熲同掌朝政。若論才藝楊素勝過高熲,若論治國卻遠不若也。到了第二年二月,楊素奉令為志得意滿的楊堅在岐州北郊修建豪華的仁壽宮。此前的楊堅一直非常檢朴,從小在佛寺中長大的他雖然生於權貴之家,卻從無驕嬌之氣,這也是他能夠成為一代明君的底層邏輯。可是,一旦開始追求享受,便與聖明二字漸行漸遠了。

楊素雖然頗有才華,但對具體的建築技術卻並不精通,好在他推薦了當時最牛的能工巧匠宇文愷(雖然也姓宇文,但與北周皇室沒有直接關係,否則也逃不過楊堅的誅殺)為將作大匠,又讓自己看好的封德彝為土木監。楊素為了討好日益驕奢的楊堅,不惜大費民力(民伕死者逾萬人),大興土木,可以說開啟了大隋濫用民力的先河。後人評說,隋之敗亡,始於仁壽宮,楊素絕對難辭其咎。隨著極力與地位的變化,楊素的表現越發黑化。

對於仁壽宮,楊堅起先還擔心濫用民力結怨天下,可是當楊素做通了獨孤皇后的工作後,孤獨皇后一句話,楊素知道我們歲數大了且過了一輩子緊巴日子,好不容易樂活兩天,這才盛飾此宮,這難道還不是忠孝嗎?一向聽老婆話的楊堅想想也是,自己苦心經營天下,如今四海一統,難道不該享受一下勝利果實嗎?因此楊素不僅沒有受到譴責,而且還大受封賞。楊素得脫此難,主要是聽了封德彝走夫人路線的建議,這讓他更加看好封德彝這個可奸可忠的能臣,將其視作心腹,不僅與他相談甚歡,還摸著自己的寶座說:「這個位置將來必然是封郎的!」

在隋軍南征前,楊堅就採納了長孫皇后他爹長孫晟的陽謀,對突厥實施離間計,使其分作內戰不休的東西南部。到了公元597年,楊堅又將宗室女安義公主嫁給東突厥都蘭可汗的弟弟突利,故意抬高突利的地位,進而離間他與都蘭可汗的兄弟之情,結果兄弟倆一怒起怨仇。這又給了隋朝進一步干預突厥內政的藉口。

公元599年二月,突利奏報都蘭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隋朝邊城。楊堅立刻命令漢王楊諒為名義上的元帥,楊素、高熲和燕榮分別擔任前敵前指揮,三路並擊突厥。

都蘭見勢不妙,立刻與西突厥的達頭可汗結盟,準備先收拾了不聽話的弟弟,然後再與大隋角力。四月,楊素的大軍出靈州,與達頭可汗迎頭撞上。面對突厥來去如風的彪悍騎兵,楊素一改中原民族對付遊牧民族的慣常打法,即用戰車、騎兵和步兵相互配合結陣,陣外遍設鹿角、鐵蒺藜等障礙物阻擊的方法。在楊素看來,此法只能被動防禦,不是制勝之方。他下令各軍擺開騎兵陣勢迎敵。

見隋軍要和自己比拼騎兵,達頭求之不得,一面大呼「天助我也」,一面下馬仰天叩拜,然後才率領十萬精騎直撲隋軍陣列。楊素帳下大將周羅睺見突厥求勝心切,不管不顧,以混亂的陣形向己方撲來,就向楊素請戰,願以精騎邀擊敵軍。楊素當即同意,在周羅睺截住敵騎,一番混殺,扼制住了敵軍的瘋狂突擊後,楊素立刻指揮大軍隨後掩殺。失去銳氣的突厥騎兵面對楊素指揮的百戰精銳,哪裡還有一戰之力,只得四散奔逃,那位此前還自以為得計的達頭可汗身負重傷,不得不在親衛的拼死保護下號哭而去。

楊素之所以敢正面硬扛來去如風的突厥精騎,除了他有不拘一格的指揮才能和南征北戰的常勝資歷外,最主要的還是靠賞罰嚴明的軍紀。楊素規定,如果有誰違犯軍令,定斬不饒。而且他在每次開戰前,總能尋到個別士卒的過失,殺雞儆猴,少則十數人,多則上百人,每次殺得人頭滾滾,流血盈前,看得部下心驚膽戰,敢不奮死。對此,楊素總是言笑自若,風清雲淡。一旦兩軍對陣,楊素會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敵,若取勝也就罷了,如不勝而敗逃者,無論多少,全部斬首。然後再令二三百人迎敵,不勝則照殺不誤。如此一來,士卒莫不畏服,皆抱必死之心,故能戰無不勝。

楊素的罰刀刀見血,絕對夠狠,楊素的賞也歷歷在目,絕對到位。因為楊素是楊堅的寵臣,只要他呈遞的功勞薄,往往是微功必錄。將士們有功必賞,有過必誅,在此情況下,誰不願意為其死戰?

在楊素一改舊制,戰勝強敵的同時,高熲也成功擊敗都蘭可汗。這哥兒們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所殺。隋軍一路追亡逐北,過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越秦山(大青山),長驅七百餘里,方才振旅而還。

當年十月,楊堅冊封大隋好女婿突利為啟民可汗,成為大隋在塞外的代理人。同時,陽謀家長孫晟奉命率軍五萬在邊境築城給啟民可汗駐守後,繼續留在突厥中分化瓦解突厥諸部,爭取為民族融合再立新功。

此戰,楊素擊破十萬西突厥精騎,大長國威軍威,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自然受到楊堅的隆重嘉獎,其子楊玄感獲得大將軍封號,其餘諸子皆為上儀同。

達頭可汗是個記吃不記打的主,上次被楊素修理得一身傷痕。可是沒過一年,好了瘡疤忘了疼的達頭就於公元600年四月率兵犯邊。楊素能打達頭一次,就能打兩次,只是這次是楊素與史萬歲合擊達頭。具體戰況在史萬歲一文中有過交待,筆者也不多言。這次戰役讓楊素與史萬歲關係惡化,為史萬歲不得善終種下了惡果。

此次作戰,楊廣依然是掛名的一把手。時隔數年,楊素與楊廣兩人重搭班子,接觸自然多了起來。已過而立之年的楊廣再也不願掩飾自己的奪位之心,對老爸和老媽皆看好的楊素刻意拉攏。這讓楊素動心了,在他看來,如果扶持楊堅的嫡長子楊勇順位繼承,沒有一點難度,楊勇自然不會感激自己,反而會重用太子府舊班底,到時候自己頂天就是個有名無實的元老罷了。如果扶持楊廣的話,那麼這個從龍之功,怎麼也得讓楊廣拿出相當大的利益作為回報,這可是一筆收穫頗豐的長線投資。出身士家且浸淫高層多年的楊素,太知道權力的重要性了,也太經不起權力的誘惑了。於是,在楊廣的拉攏之下,他開始主動選邊站隊了。

公元601年,楊素接替因得罪獨孤皇后被免官的高熲出任尚書左僕射,成為朝中最具權力的大臣。不久,楊素又被拜為行軍元帥,趕赴雲州主持攻擊突厥的戰事。突厥人在楊素手下吃過幾次小虧後,立刻當起了史跑跑(突厥人姓阿史那氏,簡稱史氏)。楊素命令騎兵吊在後面,不急不慢地追趕。為了得到敵人第一手的逃跑資料,楊素居然不顧年屆花甲,化身孤膽英雄,只帶上兩名騎兵和兩個投降的突厥人,便化妝潛入敵陣,同逃兵一起行進。那群只顧逃命的史跑跑們竟然沒發現身邊多了個來歷不明的老頭兒,畢竟這事太匪夷所思了,也難怪他們想不到。正因為如此,楊素也絕不可能是肥貓那樣的過胖體質。

史跑跑們終於跑累了,就準備停下來好好休息一下。楊素摸清了敵人的行止,就讓人招來後面吊著的隋軍精騎,在敵人最鬆懈的時候突然發起襲擊,戰果可想而知。從此以後,突厥人再也不敢輕易到磧南打草谷了。這可是充滿傳奇的大功一件,楊素家人再次水漲船高,楊玄感成為柱國,楊玄縱晉爵淮南郡公。

公元602年,那位讓楊堅又愛又怕的獨孤皇后去世了。獨孤皇后的後事基本上都是楊素負責打理的,楊堅對此非常滿意,再次下詔封楊素的一子為義康郡公。其他的賞賜也非常豐厚,不亞於楊素打了一場大勝仗。彼時的楊家絕對稱得上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僅兄弟子侄位列公卿,而且家大業大,騾馬成群,步入了南北朝以來人臣所能達到的富貴巔峰,遠超楊寬當年的期望值。

富貴已極淒涼落幕

前文說過,楊素為了楊氏的長遠利益,站隊楊廣,一番謀劃後,助力楊廣謀取了太子之位。這還不算,楊素又設計陷害了令楊廣頗為忌憚的蜀王楊秀。一番操作下來,楊素徹底黑化。但凡朝中有人敢於冒犯他的,即便是忠心為國的幹才,也難逃楊素的中傷,如賀若弼和史萬歲等;那些歸附阿諛之徒,即便無德才才也照樣提拔。一時間朝中大臣沒有不怕楊素的,很多人都投效其門下。

面對權勢滔天的楊素,只有兵部尚書柳述仗著自己是楊堅的女婿,多次在老丈人面前說楊素的不是,另外就是素以剛正清廉著稱的大理寺卿梁毗彈劾楊素作威作福。楊堅不是傻子,雖然在老伴去世後日益怠政,但也不甘心大權旁落,聽了女婿的話後有所醒悟,就下詔道:「僕射是國家重臣,而且年歲大了,不用事必躬親,只須三五天到官署辦公一次,討論一下國家大事就行了!」言外之意,就是疏遠楊素,並分其權力。

楊素見狀,倒也知趣,從此不再處理具體事務。這讓楊堅很滿意,在賞賜大臣時給楊素的最為豐厚。

公元604年,為大隋操勞一輩子的楊堅也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只讓楊素和柳述等重臣入宮侍候,太子楊廣則住在宮內的大寶殿隨時待命。楊廣擔心有變,就親自修書給楊素,讓他及時通報老爹的病情。哪知道,楊素的回信卻被人送到了病榻上的楊堅處,加上楊堅晚年寵愛的陳貴人也被楊廣無禮對待,這讓楊堅非常憤怒,竟然想召見廢太子楊勇。

眼見情勢危急,楊素與楊廣緊急磋商,決定採取斷然行動。楊素雖然在楊堅晚年被冷落,但畢竟樹大根深,加上他提拔任用過一大批人才,這些人分掌軍機要害,如今見楊廣上位在即,自然樂於追隨。是日,楊素即假傳聖旨,以東宮衛率進入皇宮值守。楊廣的親信張衡負責探視楊堅的病情,柳述等人則被有多遠趕多遠。當晚,楊堅駕崩,對於這位一代英主的突然去世,後人頗多懷疑。可惜,隨著張衡的失寵被殺,楊堅的真實死因永遠成謎。

隨著楊廣的登位,楊堅親子中仍掌兵權的漢王楊諒不肯奉詔回朝,擁兵反叛。對此,楊廣派楊素率軍平叛。楊素為了把楊廣扶上馬送一程,不顧年邁,欣然出兵。當時,楊諒的大軍燒斷了黃河浮橋,而且在對岸陳兵數萬防守,看著挺唬人的。然而,這對老行伍楊素來說,就是毛毛雨了。他率領五千輕騎隱蔽於渭口,在夜間乘敵不備悄悄渡河。等到黎明時分,在叛軍最睏倦的時候,楊素的騎兵突然發動進攻。結果楊諒精心構築的黃河防線瞬間崩潰,數萬大軍沒有支愣兩天就軟服了。這其實也很簡單,都是老楊家的人爭天下,楊廣名正言順地上位,手下又有老資格的軍政高人扶助,還打什麼打啊?

楊素在出馬之前曾言,不需幾日便可打敗當面之敵,如今果不其然。楊廣聞報,又拜楊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安撫大使,率領數萬兵馬討伐小弟楊諒。楊諒實力並不弱,不僅占領了晉州、絳州和呂州等城池,還讓大將趙子開率兵十餘萬,盤距在高壁,擺開長達五十里的戰陣,希望能夠擋住楊素。對此,楊素只能嘿嘿兩聲,楊諒明明擁有兵力優勢,卻固守不出,這不是等死的節奏嗎?

楊素隨即派出數千兵馬殺向晉州、絳州和呂州等地,虛張聲勢,牽制住他們使其不敢妄動。然後,他命令部將率軍正面迎敵,自己則率軍潛入霍山,穿行於懸崖深谷之中,直搗叛軍老巢,猝不及防的叛軍被殺者數以萬計。楊諒任命的介州刺史聽說楊素駕到,轉身就跑。楊素兵至清源,離并州還有三十里安下大營。

在得知被老謀深算又敢出奇兵的楊素算計後,楊諒決心拼了,遂率領手下大將王世宗、趙子開和蕭摩訶,匆忙糾集近十萬人馬前往接戰。可是,這些軍隊的成分複雜,戰力堪憂,而且又讓楊素打慫了,怎能是連戰連捷、士氣正旺的楊素大軍的敵手?最終,楊諒戰敗退守并州,老將蕭摩訶被俘(就是那個南陳的第一勇將)。楊素進軍并州,楊諒無路可逃,只好投降。這場楊家班最後的鬧劇,在楊素老辣至極的雷霆打擊下迅速平定,沒有掀起一朵浪花。

聽說自己非常擔心的小弟讓楊素三下五除二就給抓住了,楊廣高興得不要不要的,立刻讓楊素的弟弟修武公楊約攜帶自己的親筆詔書前去慰勞,楊素一邊上表致謝,一邊趕回京城。然後,楊素隨楊廣同至洛陽。被任命為營造新都的大總管。楊廣同時也對楊素大加封賞。有意思的是,楊廣還給被捉的小弟送上二十名姬妾,那意思很明顯,天下與你無緣,你就好好呆在家裡看戲生娃吧。

楊廣上位之初,為了穩定皇位,仍極力拉攏楊素,先是升其為尚書令,不久又拜其為太子太師,後來又拜其為司徒。對此,楊素反而看得淡了,甚至充滿了隱憂,因為他已從中悟到了危機,那就是楊廣名義上尊崇自己,實際卻在算計自己。當隋廷的太史令報告隋地(在今湖北隨州)將有喪事發生時,楊廣立刻改封楊素為楚國公,意思很明顯,楚、隨屬於同一分野,隨即隋(楊堅擔心隋朝國祚會過早地走失掉,特意去掉隨的走之偏旁,新創了「隋」字),不能封給臣下,那麼就封隔壁的楚好了,只要楊素這個楚國公能夠為自己擋災就行。老奸巨猾的楊素看出了楊廣的用意,能不擔心嗎?

知道自己的名望和地位已經到了極限的楊素,生病後再也不肯吃藥了,一心只求安樂死。楊廣聽說楊素病重,心中暗喜,在派人前去診治侍候的同時,總是忘不了問上一句,楚公還能活多久,生怕楊素變成人形太陽花。

公元606年,知道命不久矣的楊素,特意寫了一首長達七百字的五言詩送給番州刺史薛道衡,該詩氣勢宏大,風韻出眾,絕對算是上乘之作。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薛道衡從中看出了楊素的死志,不禁嘆息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的莫非就是這個吧?」沒過幾天,一代能臣奸相楊素就病死了。楊廣終於可以安心地折騰父親留下的老大帝國了。他為楊素的後事安排了極其崇高的規格,並諡其曰「景武」。

楊素是個極其複雜且才智卓絕的人,也是一位文治武功皆不同凡響的人,很難用簡單的話為其蓋棺論定。楊素曾看出李密的學有所長,李靖的卓爾不群,也曾助樂昌公主與徐德言破鏡重圓,還曾成人之美讓李百藥財色兼收,這些都為他的傳奇人生留下過讓人追慕的千秋佳話。然而,他為了自己的權力,做下許多令人不齒的事,親自開啟了隋帝國不恤民力、好大喜功的先河,最終為大隋的短命埋下了伏筆。當他死後7年,他千方百計扶上馬的楊廣便將大隋帝國折騰得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也在楊廣忙著東征高句麗的關鍵時刻發動叛亂,給了楊廣致命一擊。楊素多年努力所掙下的諾大家業,和那些沾光上位的子孫們也在這場叛亂中灰飛煙滅。有鑑於此,曾國藩對楊素們的評價「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或是的評。

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