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為何明朝47萬大軍打不過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軍?

品歷史說故事 發佈 2024-01-04T16:31:00.015209+00:00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隊接連攻下明朝撫順、清河兩座重鎮,面對努爾哈赤的公然挑戰,明朝萬曆皇帝聖怒之下調集47萬大軍討伐努爾哈赤,沒想到兵力優勢的明軍卻不堪一擊,47萬大軍在5天之內慘敗於只有6萬兵力的努爾哈赤!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隊接連攻下明朝撫順、清河兩座重鎮,面對努爾哈赤的公然挑戰,明朝萬曆皇帝聖怒之下調集47萬大軍討伐努爾哈赤,沒想到兵力優勢的明軍卻不堪一擊,47萬大軍在5天之內慘敗於只有6萬兵力的努爾哈赤!

撫順和清河接連失陷給了龐大的明王朝當頭一棒,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同時也深深的激怒了大明王朝這個龐然大物,怒火衝天的萬曆皇帝,發誓要踏平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他調動了東、南、西、北四路共47萬大軍向努爾哈赤的大本營而來,對實力懸殊的困境努爾哈赤究竟該怎麼辦?只有數萬兵力的努爾哈赤最後又是憑藉著什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明朝得到撫順和清河陷落的敗報之後,朝廷進行討論決定對討伐後金做了一系列的準備重要。

調兵遣將

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當時遼東除了守城兵力之外,能夠出城作戰的兵力也就兩萬人左右,因而要從關內調兵,從福建、浙江、江西、四川、陝西、甘肅、山東、山西等各地徵調20萬兵力增援遼東,還徵調了女真族葉赫部和鴨綠江以東的朝鮮號稱47萬兵力,向遼東發起進攻。

籌集糧餉

明朝自從嘉靖後期以後,政治日益腐敗,尤其在寧夏叛亂、援朝抗倭、楊應龍之亂(萬曆三大征)三場戰爭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造成遼東的軍隊糧餉不足,戶部尚書想要動用萬曆皇帝的內庫,萬曆不同意,遂加征餉銀200萬兩。

重金懸賞

為了振奮軍心,朝廷發出懸賞通告,能夠親斬努爾哈赤者賞白銀一萬兩,能親斬後金八大貝勒者賞白銀2000兩。

制定兵略

兵分四路,分進合擊,集中兵力,攻打後金!萬事俱備,戰爭一觸即發,戰前遼東經略楊鎬召集各路兵馬會師遼陽誓師。楊鎬為了宣布紀律以示君威,拿出尚方寶劍斬了一個撫順逃將。在明朝閱兵之前會有一個儀式就是殺牛進行禡祭,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將軍拿了一把生鏽的刀,三刀都沒有把牛捅死。

見到這個情況,有人提議要把攻打的日期緩一緩。楊鎬本來定的日期是2月21日,此時的關外還在下雪,天寒地凍的,而且從南方調過來的部隊還有一部分還沒有聚齊,楊鎬不得已下令延期了四天,定於2月25號出兵。

儘管明朝47萬軍隊在出發之前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似乎並不影響大明王朝強盛的軍威和必勝的決心,而此時的努爾哈赤也只有區區幾萬軍隊,幾乎只是明軍的一個零頭。面對明朝四路大軍的凌厲攻勢努爾哈赤該怎麼辦?

四路大戰

明朝大軍分東、西、南、北四路進攻努爾哈赤,西路叫撫順路,從瀋陽出發到達撫順進攻赫圖阿拉。北路叫開原路,從開原往南進攻赫圖阿拉;東路由寬甸往西進攻赫圖阿拉;南路由清河往北進攻赫圖阿拉。清河和撫順是努爾哈赤攻下之後,由於兵力有限,並沒有派兵駐守。

1、西路

以杜松總兵為主帥,總兵王宣和趙夢麟統帥的4萬多人2月29號夜裡出發,按照規定他的大軍要在三月初二到達鴉鶻關。三月初一杜松率領西路大軍就出撫順到達了薩爾虎山口,要過渾河才能進攻赫圖阿拉

這個時候有人提議說,天色已晚看不清河面的情況等到明天探明情況後再渡河。杜松總兵當晚喝過酒,非要一意孤行,沒想到的是努爾哈赤已經埋伏了很久,早已把渾河上游堵住了,就等明軍渡河。

軍隊渡渾河渡了一半的時候,後金開閘放水,渾河的水位一下就漲了起來。在看不清的夜裡,一部分士兵被淹死,一部分士兵逃到了對岸,但很多的輜重火炮,火槍留在了後面。渡過渾河之後的杜松軍隊分成兩隊,一支在薩爾滸山口,一支在吉林崖。

三月初一努爾哈赤率著後金八旗部隊分左右兩翼進攻,左翼兩個旗守著吉林崖,右翼率領6個旗進攻杜松薩爾滸軍隊大營,後金騎兵猛攻明軍大營,明軍拼死抵抗,但步兵怎麼能擋得住後金的騎兵隊伍,經過慘烈廝殺明軍最終大軍潰敗,屍橫遍野,鮮血染紅整個渾河。

杜松得到薩爾滸部隊戰敗的消息後,準備集合剩下的隊伍。這個時候努爾哈赤帶了得勝歸來的部隊和原先看守的2個旗對杜松部隊的大本營,但由於遭到後金軍隊重重包圍,最後杜松誓死不降和兩個總兵力戰而死,四萬多人幾乎無一生還。

2、北路

馬林率領大軍離開開原後,本應於三月初二杜松部會師。但三月初二,馬林得到了杜松軍隊戰敗的消息後變得非常謹慎,把軍隊一分為二,駐紮在斐芬山和吉林崖,利用戰車挖起了戰壕,此時杜松的輜重營由有龔念隋率領在斡琿鄂謨駐紮,成品字型互成犄角相互支援。

努爾哈赤知道自身兵力不足,並沒有分成三路攻擊,而是集中兵力攻打馬林的北路大軍。見到努爾哈赤到來,四面布陣,並且繞營挖掘戰壕三道,壕外布置大炮,炮手皆站在大炮之外,戰車成陣勢防守。但火炮、車陣的依然擋不住後金騎兵,瞬間被衝垮。

馬林見大事不妙便帶領身邊的數人逃遁而去,此交戰不久馬林全營覆沒,就這樣努爾哈赤都是以集中兵力的戰術攻打剩下兩個大營,最後被皇太極率騎兵沖入戰車陣中,龔念遂等人皆陣亡,就這樣北路的開原軍除了馬林帶著幾個侍從逃跑之外全軍覆沒。

西路和北路的明軍雖然慘遭失敗,但是南路和東路的明軍數量仍舊遠遠超過努爾哈赤兵力的總和,薩爾滸大戰進行到這個時候,努爾哈赤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明朝剩下的兩路大軍完全有能力蕩平後金,已經連打兩仗的努爾哈赤還能夠撐得下去嗎?

3、東路

在擊敗杜松和馬林部隊後,努爾哈赤和代善開始集結兵力攻擊東路劉綎部,但此時的劉綎部隊糧食已經供應不上,有的兵士已經3天沒吃飯,加上天氣天寒地凍,戰鬥力大打折扣。

劉綎部隊有明軍數萬人,又有朝鮮所派都元帥姜弘立和副帥所統領的萬餘朝鮮兵,努爾哈赤也不敢輕舉妄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於天降大雪,糧食供應不上,姜弘立以糧食幾盡為由要求等待補給到來,但為劉綎所拒,為了貪功劉綎率領明軍先行,卻遭到密林中努爾哈赤的埋伏。

劉綎部隊倉皇之下結陣,受代善和皇太極夾攻無法結成陣勢,在密林之中也無法發揮火器優勢,雙方激戰至下午五點多,明軍戰敗,劉綎戰死,這時朝鮮士卒因糧食基本耗盡和長途跋涉狀況不佳,朝鮮的統帥姜弘立下令13000朝鮮軍隊投降,至此明軍四路大軍中的三路已經全部潰敗。

4、南路

此時坐鎮瀋陽指揮的楊鎬得到三路大軍潰敗的消息,趕緊下令李如柏的南路大軍撤退。李如柏的父親李成梁貪生怕,行軍緩慢,比其它軍隊晚到兩天,在得到撤軍的軍令後就下令撤退,在途中遭到了後金一小股軍隊搖旗吶喊,誤以為是後金大部隊趕緊急忙撤退,就這樣李如柏部隊倉皇逃回了清河。

薩爾滸之戰,西路三個總兵杜松、王宣和趙夢麟三個總兵戰死,東路劉綎戰死,南路李如柏未與後金交戰就倉皇而逃,遭到朝廷言官彈劾,李如柏沒辦法就自裁而死。

薩爾滸之戰歷時5天,明軍四路大兵敗北,據遼東監軍陳王廷記載,薩爾滸之戰,明軍共陣亡文武官員三百一十余名,損失士兵四萬五千八百七十余名、馬騾四萬八千六百余匹、戰車一千餘輛,不可謂不慘重!大明王朝的堂堂47萬大軍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全軍覆沒,而且僅僅就是五天的時間,這聽起來完全就是一個天方夜譚的神話。

古代戰爭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這次的薩爾滸之戰明朝軍隊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

天時

明朝軍隊薩爾滸大敗很大一方面是天氣的原因,二月份的遼東天寒地凍並下著鵝毛大雪,選擇這個時候出兵極為不利,而且四路大軍由很多的軍隊都是從江南調過去的,在這樣的天氣與土生土長並且適應東北惡劣天氣的後金部隊交戰,又加上糧食供應不上,實為不智。

地利

遼東地區地形對明軍十分不利,在山路崎嶇之下行軍緩慢,而且戰車根本發揮不出優勢。而且在深山密林之中火槍火炮也發揮不出優勢。雖然杜松、劉綎部都打得非常頑強,卻依舊沒能阻擋八旗軍的猛攻。

人和

明朝四路大軍派出了7個總兵,或輕率冒進,或驕橫,或不擅計謀,或貪功,或紀律不明,不能夠協調一致共同對敵。戰敗後明朝也有官員上奏指出當時明軍中大多只是悍將,只會憑著武勇率領部隊猛衝猛打;至於紀律執行、戰前謀劃等方面都非常薄弱。

明軍的作戰方針8個字:兵分四路,分進合擊,最終沒有形成「合」。反觀努爾哈赤也是八個字作戰方針:集中兵力,個個擊破,不管你是幾路兵馬,只選擇一路集中攻打,最終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打敗明軍。

薩爾滸大戰震動朝野,將會對未來的局勢產生怎樣的影響?

大明國威受到挑戰,努爾哈赤開始打撫順,清河時還帶有試探性,但薩爾滸大戰,明朝號稱47萬大軍都打不敗八旗軍,大大增強了努爾哈赤後金的信心。

此次戰役之後明朝軍隊由戰略進攻變成戰略防禦,而後金軍隊由戰略防禦變成了戰略進攻,薩爾滸大戰之後,努爾哈赤的戰馬不停接著就進攻開原、鐵嶺、瀋陽、遼陽,進而統治遼東地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