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茶馬古道滇藏線 | 漾濞的雲龍橋和石門關

茶有道道 發佈 2024-01-04T19:03:02.811906+00:00

前面我們在大理州分享了第1站:南澗的虎街和公郎、第2站:彌渡的密祉古鎮、第3站:祥雲的雲南驛、第4站:巍山的巍山古城和第5站:永平的博南古道。茶馬古道滇藏線專題從普洱景谷開始,沿著滇藏線一路北上,尋訪西北線周圍的重要城鎮。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點擊上方「關注」,我們為你分享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從雲南普洱出發,尋訪茶馬古道滇藏線周圍的重鎮、驛站和村寨。
前面我們在大理州分享了第1站:南澗的虎街和公郎、第2站:彌渡的密祉古鎮、第3站:祥雲的雲南驛、第4站:巍山的巍山古城和第5站:永平的博南古道。茶馬古道滇藏線專題從普洱景谷開始,沿著滇藏線一路北上,尋訪西北線周圍的重要城鎮。我們希望通過這條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了解更多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和沿途周圍的秀美風光和風土人情這兩周我們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因為大理各縣市均位於茶馬古道滇藏線主線周圍,古驛道文化和遺址遺存比較豐富。我們將探訪南澗、巍山、祥雲、彌渡、漾濞、劍川等一些重要城鎮。今天來到漾濞縣,去看看石門關雲龍橋

漾濞彝族自治縣(簡稱漾濞縣,拼音讀為:yàng bì)位於雲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點蒼山之西;縣城距州府29公里,是茶馬古道、南方陸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總面積1860平方公里,轄4鎮5鄉。漾濞縣東鄰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連永平縣、雲龍縣,南交昌寧縣,北連洱源縣。

歷史沿革:漾濞古稱「蒙嶲」「勐嶲」,屬哀牢國。公元前109年,漢置益州郡,在今雲龍設置「比蘇縣」劃入益州郡管轄,漾濞屬益州郡比蘇縣。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漢朝,漢朝在其地設置永昌郡,邪龍縣由益州郡劃歸永昌郡,漾濞屬永昌郡邪龍縣。大理國時,分屬永昌府盛鄉郡和蒙舍鎮。元代,分屬大理路蒙化州、永平縣。明清時期,分屬蒙化府和永昌府。1912年,設漾濞縣,屬蒙化廳。1914年屬騰越道。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6年,改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併入大理市,設漾濞區。1961年復置漾濞縣。1985年6月11日漾濞彝族自治縣成立。

漾濞縣名因境內有漾濞江而名。漾濞江古代寫為「樣備江」,系彝語「梯備厄」的音譯訛寫,意為「出門做活的河」。據民國九年《漾濞縣地誌資料》「釋名」說:「漾濞乃以河名,即今之漾濞河。《永昌府志》載:碧溪江,一名神莊江,一名漾水。因黑惠江源出劍川,經趙賧繞蒼山之西,與濞水合流,即謂之漾濞江。前清設漾濞巡檢司,今遂以漾濞名縣。

漾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遠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彝、回、漢、傣、傈僳、納西等17個民族在多年來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發揚了各自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彝族打歌、大刀舞、敬酒歌等,都蘊藏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讓人如痴如醉,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服飾文化的美,彝族服飾色彩鮮艷、款式多樣,美麗細膩而又大方,是萬花叢中最艷麗的存在,華麗端莊的彝族服飾,是歲月刻下的印痕,凝固的歷史。

漾濞的歷史悠久,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鎮。現如今隨著歷史的變遷,漾濞的交通區位優勢已經沒有以前那麼明顯。高速公路沒有通過縣城,大漾雲高速公路沿著黑惠江與漾濞縣城擦肩而過,這成為這個小縣城發展的重要瓶頸。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也給縣城帶來了些許的寧靜和安逸。2022年7月底,首趟大理至保山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緩緩停靠在漾濞站,大瑞鐵路大理至保山段正式開通運營,也為沿途的漾濞縣經濟社會發展按下了快捷鍵。大瑞鐵路大保段建成通車,標誌著從此漾濞也進入了高鐵時代,為漾濞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大瑞鐵路通車後,漾濞縣趁勢而為,增設了一條火車站到石門關景區的公交線路,在串聯旅遊通道、方便民眾出行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交通資源整合,為激活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交通助力。

01 漾濞的古驛道相關遺址

漾濞是一個小縣城,人口也不多,縣城也很小。驅車十多分鐘就可以走完縣城。漾濞的茶馬古道就在縣城的南邊,順著老街往南走,走路十分鐘就能走到,盡頭是茶馬古道通往大理、永平的必經之路——雲龍橋踩著古道上的石板路,看著那一個個歷史久遠的馬蹄印,仿佛在訴說著茶馬古道曾經的繁榮。

據歷史記載,這座橫跨在漾濞江上的雲龍橋,是一座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的鐵索橋,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至今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鐵索橋。茶馬古道,並非是一條道,它猶如毛細血管一樣遍布在西南的雲霧山水之間,穿過無數村寨,一直延伸向遠方。到了漾濞雲龍橋一帶,茶馬古道鹽米古道博南古道竟然奇蹟般重合。也就是說,一個漾濞,將三條古道糅合在一起,於是,雲龍橋便成為馬幫的必經之路。時移世易,雲龍橋幾毀幾建歷經了700多年的風雨,如今仍是「現代馬幫」的必經之路。

漾濞縣古有博南古道和茶馬古道穿過縣境,直到如今,漾濞古城上街區和下街區依然保存完好的古驛道遺存,以及境內平坡、金牛、河西柏木鋪等地還能找到古道痕跡,保留最好的是蒼山西鎮河西村柏木鋪古村。由於篇幅原因,下面我們重點介紹雲龍橋、下街、上街、石門關和柏木鋪等。

雲龍橋

雲龍橋,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段之要衢,也是目前博南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鐵索橋因為一條雲龍橋,兩條古道重合。因為一條雲龍橋,漾濞成為馬幫的必經之路。也因為一條雲龍橋,這兒誕生了雲龍橋驛站,也誕生了漾濞老街。

公元七世紀吐蕃崛起之初,曾在漾濞修了一座鐵索橋,目的是想繞開大理龍首關和龍尾關,取其中道,翻越點蒼山突襲大理,後來毀於伐吐蕃的唐九征手中,並熔化鐵索為柱。吐蕃所建鐵索橋可能就在雲龍橋附近,也許雲龍橋本身就是建在吐蕃鐵索橋的遺址之上。

該橋亦名「鐵鏈子橋」或「吊橋」。東西走向,為縣城西大門橋。橋面呈下彎弓形,凌空飛架,勾通東西兩岸:東連下關,西南通永平縣,即博南古道;西入雲龍縣,即鹽米古道;北進劍川縣,即茶馬古道。系三條古道必經的古橋之一和唯一倖存下來並還在使用中的鐵索古橋。

該橋系鐵鏈吊木倉結構。兩岸並列8條長鐵鏈,上鋪栗木板;距橋面約1.3米處,左右各懸一條長鐵鏈,與橋面邊緣用38條短鐵鏈分別拉連,以分擔橋面壓力和作扶手圍欄之用;橋面全長40米,寬3.2米、高12.7米,橋面兩邊各拉一鐵鏈為扶手,兩岸各設橋亭一間。

雲龍橋依山渡水,飛架東西兩岩,風光旖旎動人。古稱其《鐵鎖雲龍》,大有不鎖即飛之勢。系《漾濞十六景》之一。橋下江岸的楊花柳絮、飛鳳山頂被山風卷滿江天的雨簾,橋下游百餘米外雄峙江心的巨石,分別是《漾濞十六景》中的《河楊飛花》、《鳳山雨霽》和《漾江獨石》三景。

雲龍橋建於明代,兩端分別與飛鳳山和博南古道相接,兩岸橋頭各建一樓,橋頭有副有名的對聯:唐史昭然,秀嶺孤松東西南北風債主,漾江獨石前後左右水冤家。據說道光年間一舉人宿於漾濞古鎮,遙望秀嶺層林盡染,懸崖峭壁,孤松傲立,風濤雲浪景致,脫口而出:「秀嶺孤松東西南北風債主」聯句,苦於無絕妙下聯,悵然而去。次年夏,雲貴總督林則徐途經漾濞雲龍橋畔小憩時,只見江中奇石迎風切浪,碧水環繞,即興對出下聯「漾江獨石前後左右水冤家」,後人遂將聯語木刻成匾,懸掛於雲龍橋端。本聯也是雲南著名的名勝楹聯之一。

雲龍橋之名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雲龍橋基之地脈,是風水先生從雲龍縣的一支山脈牽趕下來的;另一說在該橋下游屢次修橋,均屢遭洪毀或火焚。後來,有一天清晨,人們見一帶白雲冉冉,凌空綿亘於漾水煙波之上,如蟄龍橫江而臥,雲舒霞卷,變幻莫測,許久不散……村人以為「天降雲龍禎祥。」遂依江岩建該橋,故名雲龍橋

據明成化年間由大理喜州遷至雲龍縣的董氏家譜考證,該橋建於明成化年之後,即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實屬大理境內不可多得的古橋名勝;另在楊慎的《滇程記》(文中有「又西為雲龍橋」之句)和《徐霞客遊記》中均有對該橋的記述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旅遊時(明崇禎十二年三月),曾經記錄此橋:「依東山西麓北行三里許,抵漾濞街,居廬夾街臨水甚盛,有鐵索橋北上流一里」。

據《永昌府志》記載,該橋於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以及光緒三年(公元1870年),分別由提督諾穆圖和滕越總兵蔣宗漢重修過。民國二年,雲貴監察史李根源西巡路經漾濞,據古人「鐵鎖雲龍幾折腰」詩句,親筆書「鐵鎖雲龍」匾額,懸掛於東岸橋亭門枋之上(文革時被毀)。公元1966年8月24日特大洪水沖毀東岸橋墩後,於公元1994年冬-1996年春修復。1988年,此橋被大理州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悠悠、江水如流,當年的茶馬古道已成為歷史,而雲龍古橋作為對這段歷史的見證,依然飛架在漾江之上。

交通位置:雲南大理州漾濞縣老城邊

漾濞下街

1279年(至元十六年)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賽典赤·贍思丁的長子納速剌丁將帥府遷到大理,派出上萬回回官軍與緬國反覆作戰。戰事平定後,元朝留下了許多軍士在各個要道上駐巡。據《元史·成宗本紀》記載,1303年(元大德七年)詔令「遣征緬回軍萬四千人還各戍。」漾濞下街所在的位置作為軍事要地也設立了一處哨所,駐紮有精銳的探馬赤軍,漾濞下街由此開始形成。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元朝駐留大理的探馬赤軍後裔馬定回跟隨明朝大軍征戰雲南屢立戰功,被封為蒙化府樣備(漾濞)巡檢司土巡檢,和部屬一起定居漾濞下街。馬定回的後人被稱為「土司官」家,和當時在漾濞戍守和屯田的官兵一起成為漾濞最早的回民。明朝初年,漾濞主要有馬、沙、白、楊四姓回民,明中期又增加了龍、吳、王、杜、米五姓,清朝中期達到800多戶。

明清時期的漾濞下街是一條近一公里的狹長古道,臨街建有各種馬店、客棧、商鋪,經營各種清真小吃和土雜特產,趕路的馬幫和賣山貨的山民絡繹不絕。當時漾濞回民幾乎戶戶養馬,在馬鍋頭的帶領下進行長途運輸。

同治罹難中,漾濞的回民大多被殺,只有極少數倖免逃亡。1877年(光緒三年)清朝招撫外逃回民歸籍復業,先後有8戶劫後餘生的回民搬回下街居住。此後又陸續有回民來到下街經商並定居下來,到民國時期增加到80戶左右。1931年,埃德加·斯諾跟隨馬幫旅行來到漾濞下街,他在1931年8月15日發表在美國《太陽報》上的《馬幫離開大理前往中國永平》中將漾濞下街描述為「一座穆斯林居住的城鎮」。

民國後期,漾濞下街的回民馬幫重新發展起來,不足百戶的回民養馬400多匹,青壯年男子大多有前往緬甸、印度「走夷方」的經歷,有的還在國外成家立業。

1938年滇緬公路通車,村民開始在公路兩旁修建房屋,逐漸形成了現在下街村的格局。隨著滇緬公路成為主要的運輸道路,博南古道逐漸走入歷史,兩側的商鋪也陸續歇業。

漾濞縣下街清真寺位於下街村的老滇緬公路旁,距雲南省級自然保護區石門關約10公里,著名的「博南古道」經其而過。始建於明洪武5年。清同治11年(公元1873年)杜文秀起義失敗被清政府沒收改為「大成殿」。

1958年拆換大殿大梁時,發現標樑上有「大明洪武十五年」的題記。在下街高目世代相傳的口碑中,明初留鎮漾濞的回回官兵紮營後,到江邊沐浴淨身,人人手抬肩扛一石,漸次砌成大殿的基礎石腳。一開始只簡單蓋了平房,後來招募工匠,歷時多年才建起現在這座三轉五格的大殿。如今大殿的石腳基礎並不規則,和牆壁的厚度也未完全協調,可以與建寺的傳說相互印證。

古寺原本非常恢宏,從東向西依次是牌樓式的大門、照壁、三層重檐的叫拜樓、二門、石牌坊、石拱橋、南北廂房和大殿,蔚為壯觀。同治罹難時古寺遭到焚燒破壞,隨後改為孔廟,大門和叫拜樓被拆下用來修建竹林寺,其他建築也被破壞,只有大殿保留了下來。

1917年古寺被改為初等小學,1937年為搶修滇緬公路,橋工隊進駐古寺。在兵荒馬亂中,大殿檀香木雙面透雕百花爭艷的格子門、池塘邊的大理石欄杆、石牌坊全部被盜賣到了巍山縣城。大殿天花板被當作柴火,大量木構遭到焚毀。1950年10月,縣糧食局將古寺借用作為倉庫,之後列入國有資產上報,大殿前的土地又被獸醫站和外貿公司占用。

直到1994年,經過多年的努力後,漾濞縣終於將古寺交由寺管會管理,經過修繕得以重新開放。1994年漾濞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6月14日大理州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漾濞上街

漾濞上街在下街的西側,中間由雪山河隔開。漾濞古城上街區南鄰漾濞江,西靠飛鳳山,東靠蒼山,選址和整體格局體現了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共同影響下的縣署的特徵,「山水環繞,背依蒼山,一街五巷」的傳統山水格局。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上街雲龍橋建成,博南古道改由上街經過,使得上街迅速發展。目前上街保存著完整的古道和臨街鋪面房,2022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上街街區曾經是古道上重要的商貿交通節點,遺存有古道、驛站、集市等歷史文化要素,形成了獨特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是漾濞彝族自治縣一貫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的要地。

漾濞博南古道柏木鋪

柏木鋪是漾濞縣境內博南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村頭還保留著兩株需要數人才能合抱的古榕樹,樹下是青石鋪就的舊馬道。現在位於漾濞縣蒼山西鎮河西村柏木鋪。古村驛道寬敞,大塊青石板鋪成,路兩邊有護牆石壘就,還有寨門遺蹟。古道老宅老院,二十來戶人家散居溪邊。這段棧道青石板被馬蹄鐵打磨得光光滑滑,有些石塊蹄跡斑斑。是磨不掉的歲月印記。再往前,來到一脈溪流邊,耳邊隱隱響起輕快的馬鈴聲,時光似乎回到了遙遠的絲綢之路年代。

柏木鋪,不見柏,倒是有兩株氣勢磅礴的老榕,矢志不渝地守望著有些寂寥的千年古驛,成為令人仰慕的標誌性景觀。老榕粗約兩圍,栽培年代無考,當地人叫它大青樹。為什麼叫柏木鋪?據說,多年前,遠客攜樹苗路過,到這裡卻患病帶不動了,於是隨手種到驛門外。數年之後竟長成大樹,驛站管理者只記住一個隱約的名字「柏木」,於是,驛站與樹一起合成了柏木鋪。千年之後,兩棵蒼苔密布的古榕,南邊一棵高大粗壯,枝繁葉茂形如巨傘,北側一棵分杈不多,臨近河坎稍顯內斂。雖然人們早已知曉樹為古榕,但習慣上依舊把這裡叫柏木鋪。

柏木鋪與老榕融為一體,掩藏在山峽溪流間。往昔,從省城一路數來,又再向西往騰越數去,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滇西高原段,計有三十六鋪,也有說是四十八鋪,無論三十六鋪還是四十八鋪,柏木鋪占一鋪,可見名頭不小。溪流從遠處的層巒山流下來,穿鋪而過,名字很好聽、很詩意,叫石月亮河。古道,驛鋪,小橋,老院。舊時景物,歷史遺蹟,有得一看,有得一說。沿著石階繼續向上,道路兩側是近年來新修的漢白玉欄杆,把古道氣息進一步蘊蓄生發。再向上也是一個牌坊,一邊刻「繡嶺連雲」,另一側書「博南古道」。

為什麼在離漾濞城一步之遙處,還設這個驛站?絲綢之路由柏木鋪經過,那是唯一的選擇。這裡與漾濞古鎮尚有一江之隔。驛渡或有不通時,西來的商隊、馬幫、旅人在此盤桓兩三日也未可知。鋪里開起客棧馬店,酒肆茶館飯莊。官宦名流、巨富商賈、村夫野老、馬腳子要在鋪中落腳歇息,商隊馬幫是鋪中常客。人困馬乏,身心疲憊,鋪中喝碗茶、吃頓飯、品盅酒,鋪邊牧驢、溪中飲馬,太陽下曬曬鞍轡,樹蔭里換換馬掌。歲月流逝中,柏木鋪名頭越來越響。古驛道很多古驛道經轉點形成集鎮驛站原因大概如此。

新都狀元楊升庵由古道悠悠然而來,過了漾濞江,在鋪中小憩,品咂一口苦茶,吟詠起那闋後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臨江仙》。功名利祿,過眼煙雲,身前身後事,都付笑談中。徐霞客由古道急匆匆走來。過周家巷口木架長橋。溯著月亮河而上,來到柏木鋪。汲了壺溪水,停留片刻,出鋪上坡,往秀嶺鋪而去。

徐霞客遊記對漾濞記載甚詳,給後人留下一卷翔實資料,對柏木鋪亦未忽略,可謂功莫大焉。「西向又有一溪自西來,是為永平道。望大塢北去,亦數里而分為二,而永昌大道則從此而西。始行塢中,二里,漸上。又二里,有數家夾道,大坊跨之,日『繡嶺連雲』,言登嶺之始也。是為柏木鋪。」高駢、雍陶、鄧子龍、林則徐、趙藩、徐悲鴻,還有馬可·波羅、亨利·奧爾良、埃德加·斯諾,名人、文人、洋人行處,或詩或文,或書或畫,總要留下些痕跡。

2021年5月21日,一場地震來襲,讓這個古老的村莊成為河西村災後恢復重建的重點區。漾濞縣蒼山西鎮河西村抓住災後重建契機,統籌規劃古村落柏木鋪的恢復重建,在建設穩固新居、保護古驛風貌、留存歷史底蘊的同時,引導群眾走好產業振興路,致力將柏木鋪村民小組打造為「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樣板。

02 滇緬公路漾濞段的傳奇

滇緬公路在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條長達1146公里(國內段959公里)的公路,8個月的時間全線貫通,這是世界人民鬥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建築史、交通史的一個奇蹟。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得知滇緬公路修通後,特命駐華大使詹森前往滇緬公路考察,詹森實地考察後,感嘆這條公路"為世界之奇蹟"、「可同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當時西方記者把滇緬公路稱為「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一樣的奇蹟」。

滇緬公路是中國各民族、世界各民族心連心共同築就的一條「血線」「生命線」,它揭示著,任何時代,地球上人類的正直善良的心靈是相通的,「心扣」長存。滇緬公路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典範!

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抗戰爆發以後,因抗戰而修建的滇緬公路沿古道途經漾濞,公路從1937年底開始修建,1938年8月建成通車,900多公里的公路,共動用20多萬雲南各族人民,200名工程師建造,僅次於當時蘇聯援建的中蘇公路的規模。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在抗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通車起的三年裡,滇緬公路共搶運了50萬噸軍用物資,1500多輛汽車,以及不計其數的各類物資,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在漾濞境內共有60多公里,時至今日,仍在為漾濞的建設發展發揮著作用。

滇緬公路452公里處。這種路碑從417開始,終止於452,是滇緬公路唯一有路碑,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滇緬公路在漾濞縣境內共有63公里,但是保存最完好的只剩下36公里,而這36公里又是滇緬公路僅存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段。這一段起點於漾濞縣城漾濞江大橋(又名河西大橋),至漾濞境內第二大河順濞河(古名勝備江)上的勝備橋。這便是最後的滇緬公路!

漾濞江大橋從修建滇緬公路至今共經歷了三次變遷。第一次是1938 年滇緬公路修建時,建成一座五孔單跨十米的石台木面疊梁橋,橋址在今天的新大橋上游三四十多米處;第二次是1943年,大橋被日本飛機轟炸破損,又被洪水沖壞橋身,已無法承擔運輸任務,於是進行改建,改建後的漾濞江大橋全長81、4米、淨跨55米、淨寬4、2米、載重10噸,為鋼索柔性型吊橋。第三次是1974年,因鋼索吊橋多次洪水沖壞,滿足不了當時的經濟發展需要。就在鋼索吊橋下不遠處,建設了現在的鋼筋水泥大橋。新大橋建成後,老鋼索吊橋被陸續拆除,1983年拆除了橋身、木板、橋面上的附屬物。1993年,最後拆除了鋼索、橋墩。現在,還殘存著左岸石砌橋墩基礎等遺蹟。

那麼長的滇緬公路,漾濞這一段有什麼特殊意義呢?據史料查證,1934年至1935年,國民黨政府籌資修建從昆明至下關(今大理)的公路,1937年前已修通。漾濞到下關的公路,1933年宋嘉晉任縣長時,發動鄉紳興修公路,滇緬公路修建時也已初步通車。真正新修的滇緬公路,是從漾濞縣城開始修建的。漾濞是滇緬公路新修建段的起點。漾濞江大橋也因此被稱為「滇緬公路第一橋」。與「惠通橋」、「功果橋」並稱「滇緬公路三大橋」。這一段碩果僅存的滇緬公路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遺存。

勝備橋,也叫順濞橋,古名清漣橋。橋的前身是中國南方陸上古絲綢之路上有名的鐵索橋。在劉肅《大唐新語》中有記載,距今1300多年。1938年滇緬公路修建期,在原先鐵索橋的位置,建了一座木架疊梁橋。後被沖毀,1944年,用被炸毀的功果橋的鋼架改造後建成勝備橋,使用至今,現被列為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

當代作家蕭乾的《血肉築成的抗戰路》中,專門講了修建滇緬公路時,這座橋邊發生的英雄故事。為了護住勝備橋的橋基,上千人排成一排,手拉手,絕望地對洪水對抗!半夜,水退了。等天亮清查人數時,才知道洪流捲去了三十四個夥伴!本地人的說法有點差異,說是工人住在河床上,半夜時上游發洪水,等發現時水已漫過河岸,很多人被水沖走,天亮清點人數時,少了三四十人。人數也略有不同。但一致的是,這座橋是奪去修建滇緬公路工人生命最多的地方。是一座英雄的橋!

滇緬公路勝備橋,當地習慣稱「順濞鋼架橋」、也稱「順濞橋」,雲南公路史里名為「勝備橋」。位於太平鄉平地村大哨自然村,大後山腳下順濞河之上。勝備橋是目前漾濞縣境內滇緬公路(漾梅線)上保存較完好的橋樑之一,漾梅線是我縣太平鄉通往富恆鄉,蒼山西鎮、順濞鎮和永平縣的重要公路。勝備橋作為滇緬公路這一條抗戰「血線」上的珍貴實物遺存,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大理州乃至雲南省保存較為完好的抗戰文物遺存之一。

當時修築滇緬公路沒有壓路機,就用大石碾子壓路,高1-2米,重3-4噸,要從很遠很高山上的採石場採下來,人工搬運到公路上,再靠人推拉壓路,上坡時還好,下坡時由於石碾子本身重量太大,經常衝下坡壓死勞工或在路邊玩耍的小孩。當時漾濞入口較少,所有壯勞力和大部分老人、婦女近三分之二的人都參加了修路。有的是父子同上工地,有的是夫妻、母女甚至是一家三代同上工地,可以說漾濞人民是用血肉修築出了滇緬公路。正是由於在築路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漾濞人民對滇緬公路自然也就有了特深厚的感情。

1938 年5月,滇緬公路漾濞境內63公里修建完工,只用了半年時間,比全線貫通提前了3個月, 時任漢營鄉鄉長的梅星斗還被授予一枚大勳章。當時的挖路工具甚是簡易,基本都是自家的鋤頭、大錘,人們就用大錘敲打石頭,每次只能敲下來一點,也用火藥炸。通路當天,漾濞境內的村民都很開心。為歡迎經過的汽車,家家戶戶都割了很多草。「村民都很淳樸,在此之前從未見過汽車,以為汽車是『吃』草的,所以每人手裡都拿著很多草,等著『餵草』給汽車,結果發現並非如此。」當年的故事成為今日人們茶餘飯後的趣聞。

小尖山 ,位於漾濞縣城西行27公里處。 公路一側即是萬丈深淵,深不見底,令人頭暈目眩。公路上方有一塊石刻,刻有「前進」二字。為滇緬公路修建時摩刻,現已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前進」是當時漾濞全體人民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發自內心的吶喊。當時行進在滇緬公路上的,不管是軍人還是國民,只有前進,才能徹底將侵略者趕出國門。這裡還有「小尖山,婦女掌炮杆」的故事,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的故事,還有人們根據小尖山的故事,創作的雕塑「撬出血線」!

這個雕塑位於漾濞境內滇緬公路八達橋邊,是依據古代的戰旗樣式創作的,象徵著中國遠征軍從這裡出發奔赴死地的大無畏氣概!

八達橋位於漾濞縣太平鄉太平村,是史迪威將軍的女婿主持設計並監督修建的,這是他參與修建的最後一座橋。修這座橋時他得了重病,以為要客死在異國他鄉了,就在八達橋下刻了無數的十字架,祈求上帝保佑他康復!也許是他的祈禱靈驗了,一輛軍車剛好路過把帶到昆明,又剛好遇到回美國的一架飛機,他順利地回到美國並得到及時治療而康復。他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到中國,但是他把八達橋,他修建的最後的一座橋標註在他的設計坐標圖上。並在臨終前交待他的兒子一定要到中國找到這座橋,這座給予他奇蹟般命運轉折的橋。他的兒子,也就是史迪威將軍的外甥——約翰.伊斯特布魯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2009年找到這座橋,了卻了他父親的心願!

這座橋是中美人民之間友誼的見證!時至今日,這座不起眼的小橋,仍然在滇緬公路上,見證著那段歷史!

03 漾濞的其它旅遊景點

漾濞縣境內主要景點有: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門關景區等。漾濞歷史文化遺址眾多,具有代表性的還有田冠五故居、唐標鐵柱遺址、福國寺、金安寺、玉皇閣等佛教寺院,保存完好的博南道遺址柏木鋪段、上垻田段;見證歷史的老河西橋遺址、老滇緬路段;白石懸鐘、孟獲大王廟、古遺址脈地城址、三廠局鹽礦遺址等等。

石門關景區

石門關位於點蒼山西坡的玉局峰與馬龍峰之間。在大理蒼山背後的江邊,有兩座高數百米的斷崖峽谷,形如兩扇巨大的石門,清流飛瀑,奔瀉而出,是一處神奇的景觀。周圍巉岩壁立,峽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門關實為鬼劈神鑿,異境開天,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登臨此地,明代狀元楊升庵也留下著名詩句:「為愛石門關,歸途日已斜;隔江聞犬吠,燈火兩三家。」

漾濞石門關也叫「大理蒼山石門關」,是蒼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距昆明市約399公里,距大理市24公里,距漾濞縣城8公里,景區規劃面積28.2平方公里。景區於1993年經省政府審定,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於2001年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著名景觀有霧鎖石門、福國晚鐘、澄明虛谷、崖澗幽蘭、霞客忘歸、碧潭濺玉、萬卷天書、凌雲棧道、玉皇涌翠、蒼山夕照等多個景點。

大理漾濞蒼山石門關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正循序漸進的對景區進行生態修複式規劃與開發,預計投資十億元人民幣,按5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包括中國西部獨有的體驗型高空棧道和世界高差最大的旅遊客運索道在內的1個遊客中心,2條旅遊景觀公路,7大遊覽、休閒、度假旅遊片區,3大配套服務設施。

「天開石門,走進蒼山」,大理蒼山石門關這個未被破壞的旅遊「處女地」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國內外養生、度假、休閒遊客!

石門關,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博南古道、鹽米古道及滇緬公路必經要隘,關口兩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絕壁對峙,猶如一扇推開的巨門,石門關因此而得名,石門關,意即「天開石門」,

石門口前有一深丈許的潭水,水清見底。站在石門口仰望,斜峰入雲的石門關便是窄窄一條縫,由這條縫分開的兩座青山恰似一對初戀的情人若即若離,左右兩壁凸凹相向又像一對蜜月夫婦,被活生生拉開的樣子;在關口抬頭往關頂仰視,湛藍的天空仿佛一條細而長的帶子,朵朵白雲像一瞬即逝的仙鶴,岩隨雲動,兩壁似乎馬上要合攏。

「天開石門」也是漾濞的古十六景之一,是一處典型的峽谷地貌景觀,谷呈V字形。北石壁最高處海拔2321.8米(金庵寺),南石壁最高處海拔1760米。至大瀑布海拔約2000米。隘谷長約1200米,其中,隘口石門長約600米,頂部寬約100米,岩壁高200—500米。石門關岩石為片麻岩和大理岩,它的南側稱翠屏山,北側稱清涼山,周圍植被主要有次生雲南松、滇油杉、南燭、小鐵仔、老鴉泡灌叢林,峽谷內有野芭蕉、楓楊、旱冬瓜、樟、麻櫟等亞熱帶綠闊葉林。

周圍巉岩壁立,峽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門關實為鬼劈神鑿,異境開天,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最令人驚嘆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後山,於1994年10月發現一處面積約16平方米的大型崖畫,有動物、人物、果樹、手掌銀、房屋、追獵、圈舞等200餘圖,最大的畫面約有1平方米,最小的約5平方厘米。始作於三千多年前的崖畫,歷經著幾千年風雨的洗禮,歷經著幾千年歲月的侵蝕,沐浴過無數文人過客的崇敬。

數千年的時光,那古老的的崖畫依舊深深地刻印在石壁上,顏色鮮艷醒目如初,而融於畫中的圖案,仍然清晰可辨。展現在眾人面前,栩栩如生的崖畫。是一個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是「風勁角弓鳴」的狩獵,也是場面莊嚴的祭祀。這些崖畫對考古和歷史研究中起著重要的的作用。

石門關景區內,建有一條全長1550米的棧道,棧道蜿蜒盤旋於石門關隘口北面清涼山的懸崖峭壁上,拾級而上,最高點是一段長80米的玻璃棧道,行走其中猶如「凌空漫步」,驚險刺激,受到眾多遊客、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此外,棧道另一側還有一個凸出棧道外7米的玻璃觀景平台,可供遊客俯瞰全景。石門關高空棧道共投資3000餘萬元建成,棧道上使用的玻璃每平方米承重能力為6噸。該條棧道於2016年1月對外開放以來,以其驚險刺激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體驗,成為大理旅遊的又一新亮點。

景區開放時間:08:00至­18:30(夏季),08:30­至17:00(冬季);
地點:大理市漾濞縣蒼山西鎮石門關世界地質公園大門

04 漾濞的美食小吃和特產

漾濞不僅景點多風光秀麗,當地的美食特色小吃也很豐富,有漾濞卷粉、漾濞鹵腐、漾濞油雞樅、漾濞核桃、漾濞玉香梨、漾濞核桃三道蜜、彝族烤全羊、漾濞醃生、漾濞秤砣梨、漾濞核桃乳、烏骨酸辣雞、樹花涼菜。漾濞核桃,雲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漾濞核桃不但質量高、產量大、品種多,還以其果大、殼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而享譽天下。1995年,漾濞縣還因此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並載入《中華之最榮譽大典》。

漾濞卷粉是漾濞縣的一種特色美食,風味獨特,採用優質的大米製作而成,距今有30多年的歷史。漾濞卷粉味道鮮美,餡料豐富,價格實惠,很多人喜歡吃。漾濞卷粉最開始用的是豆芽、香菇、辣醬等做餡。因為漾濞盛產核桃,所以後來改用核桃做餡。

漾濞核桃是一種品質非常好的核桃,產量大、品種多,果實大而且殼非常薄,出仁率高。核桃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物,經常吃核桃,對健康很有好處,核桃仁裡面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含量較高。

漾濞核桃三道蜜漾濞彝家人的傳統小吃,也是招待貴客的食品。第一道為「蜂蜜核桃茶」,第二道蜜為「蕎粑粑蘸蜂蜜」,第三道為「核桃蘸蜂蜜」。

蜂蜜核桃茶」,這是小小的蜜蜂從蒼山的深山峽谷中採集釀造的百花蜜,加上核桃仁片和少許生薑,是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綠色天然食品,味甜美無比,具有健胃解渴等功效;

蕎粑粑蘸蜂蜜」,蕎粑粑蘸蜂蜜也是彝家人的風味小吃,山蕎生長在彝山的高寒清冷的大山深處,它在貧瘠的土中萌芽,在乾旱中生長,在清苦中孕育,在冷風中開花,在高寒中結果,從不受外界的空氣污染,是彝家人喜愛的食品,彝家人出遠門,都喜歡懷中帶一塊蕎粑粑,餓了啃一點蕎粑粑,喝一口山泉水又行路,做得好的蕎粑粑放置一個月都可食用。

核桃蘸蜂蜜」,核桃蘸蜂蜜是漾濞彝家人最具特色的一道招待貴客的食品,用核桃蘸上清亮碧玉般的土蜂蜜,吃到嘴裡,這時你自然深深體會到什麼是香、甜、鮮、脆的真正滋味。

結束語:站在時光深處的古驛道上,站在古老的雲龍橋上,站在寫滿國難家愁的抗戰滇緬公路上,我們通過它可以洞穿千年的歲月,馬幫的隊伍仿佛就在眼前行進,馬幫的鈴聲依稀還在我們的耳邊迴響。今天的漾濞,將隨著我們國家和時代的發展,邁開更快更美的現代發展步伐,冉冉放飛彝縣各族兒女,對新時代的美好夢想。

《尋訪茶馬古道滇藏線系列》雲南大理境內節點導航
第1站:南澗的虎街和公郎; 第2站:彌渡的密祉古鎮
第3站:祥雲的雲南驛; 第4站:巍山的巍山古城
第5站:永平的博南古道; 第6站:漾濞的雲龍橋
下一站我們會前去探訪雲龍諾鄧古村

【茶有道道頭條號——尋訪茶馬古道專題】
從雲南普洱出發,探尋茶馬古道(滇藏線)沿線重鎮和驛站,我們將為大家分享景谷(香鹽井)---鎮沅(恩樂鎮)---景東(清涼老街)---楚雄(煉象關、子午鎮、黑井古鎮、琅井村、中和老街等)---南澗(虎街和公郎)---彌渡(密祉古鎮)---祥雲(雲南驛)---巍山(巍山古城)---永平(博南古道)---漾濞(雲龍橋)---雲龍(諾鄧古村)---大理(下關)---賓川---洱源---鶴慶---劍川---麗江---香格里拉(中甸)---德欽---至拉薩。

#茶有道道# 為你傳播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申明: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糾錯改正
本文為文旅指南式文章,其初心是挖掘整理給大家閱讀參考,如介紹引用等有錯誤出入請聯繫我們以便修改更正。聯繫郵箱:iqiu2009@qq.com 或 頭條評論區點評。
茶有道道頭條號小組:編輯:阿丘 審核:小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