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是古代中國的正宗情人節:從孔門「風乎舞雩詠而歸」到劉三姐對歌

南方週末 發佈 2024-01-04T23:54:08.591880+00:00

提起上巳節,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有人第一次知道這個節日,還是在中學語文課本里。而且還不是正文,只是《蘭亭集序》一課的注釋:「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修禊」,指古時一種濯除不潔的節日。於陰曆三月上巳日,臨水洗濯,藉以祓除不祥——課本注釋如是說到。

提起上巳節,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有人第一次知道這個節日,還是在中學語文課本里。而且還不是正文,只是《蘭亭集序》一課的注釋:「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修禊」,指古時一種濯除不潔的節日。於陰曆三月上巳日,臨水洗濯,藉以祓除不祥——課本注釋如是說到。

因此很多人印象中,上巳節也就等於到河邊曲水流觴,宴飲作詩,感懷人生,是個很高雅又略有些無聊的節日。然而《蘭亭集序》所展現的,只是上巳節的一個切片。魏晉名士在山河劇變時難得的喘息,自然會有些觸景生情。

其實真正的上巳節並不如此感傷,反而是中國最古老最盛大的正牌「情人節」。

上巳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其原型「仲春之會」,是當時官方組織的春遊節加「約會大作戰」。《周禮·地官·媒氏》中就記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意思是說「年滿30的男子和年滿20的女子,就達到法定結婚年齡了。凡是有娶妻生子,都必須在媒氏官那裡登記,才算作合法婚姻。但是仲春時分,男女可以不走程序自由約會,就算擅自私奔,也不違反法令」。順便還規定了彩禮,不允許超過五兩布帛。

與很多人以為的相反,周禮實際上推崇晚婚。《禮記》也記載「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不過古代也確實有人提倡早婚,比如儒家的死對頭墨家和法家,就都提倡早婚,並立法懲罰晚婚晚育。

《禮記》還順便補充了《周禮》中的「奔者不禁」:如果沒有經過合法手續私奔,就只能算妾而不算正妻。現代常有人把「奔者」說成是「野外媾和」,實在不懂其腦迴路。「奔者」是指「私奔」,也就是沒有通過媒氏官登記,兩人私下結婚。大家熟悉的詩經名篇《氓》,裡面女主要求先有「良媒」,然後才能答應求婚。就是因為「無媒而奔」,如果不在仲春時期,就是不合法婚姻,就只能算小妾。

而之所以仲春可以豁免,是因為古人認為,仲春是萬物萌生時節。《禮記·月令》規定:「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禖」同「媒」,「高禖」也就是上古的戀愛之神,有說即為女媧。仲春是戀愛之神所掌控的月份,當然就可以自由戀愛,朝廷的媒官也無權干涉了。在這個月裡,周天子還要率領後宮嬪妃,一起去郊外祭祀戀愛之神,以祈求婚姻美滿。祭祀日期就選在玄鳥(燕子)歸來的那一天。

各諸侯國則會開放祭祀園林,供青年男女約會觀景。《墨子·明鬼》記載:「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論語》裡面也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祖、社稷、桑林、雲夢、舞雩,分別是燕國、齊國、宋國、楚國、魯國用來祭天祭祖的皇家場所,在這裡卻成了郊遊和約會勝地。

至於素以浪漫開放著稱的鄭國和衛國:根據《詩經·鄭風·溱洧》,鄭國的仲春之會在溱水和洧水岸邊舉行,看對眼的青年男女,就互贈芍藥以定情。而衛國的《鄘風·桑中》更是一口氣記了三處約會勝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難怪《衛風·氓》裡的女主角要「送子涉淇」,原來是去約會了。

由此可見,周代的仲春之會,不僅是青年男女約會,也是全民春遊的盛大節日。上自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男男女女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未婚男女則是節日主角,他們載歌載舞,嬉戲游鬧。商周氣候遠比後世溫暖,中原甚至能跑大象。等到東周以後,氣候越發寒冷,燕子北歸的日期也就不斷後推。東周文獻中,仲春之會已開始推遲到暮春。等到漢代,則正式規定在了暮春三月。日期也不再看燕子何時還巢,固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這便是上巳節之稱的由來。《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魏晉開始,上巳節又從巳日改成了初三,從此「三月三」便成了上巳節的俗稱。唐代的三月初三非常盛大,長安城內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遊。

幾乎所有唐朝著名詩人,都留下過歌詠三月初三的名篇。比如杜甫的《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同時上巳節也東傳日本,在日本逐漸演變成了女兒節——今天如果你去查中文科普,也常有人說上巳節是女兒節。但這其實是錯誤的,中國上巳節從來就不是女兒節,一直是春遊、祈福、驅邪、約會的節日。真正的中國女兒節是七夕,如今反倒被誤解成了中國情人節。

到了宋代,上巳仍然是重要節日,並且放假一天。但盛大程度已不如商周漢唐:一方面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文化寬鬆,沒有宵禁等種種管束。男女日常交往本來就沒太大限制,所以也不需要專門挑春日出遊約會了。而且唐宋開始,元宵節也帶上了情人節色彩,又搶走了上巳節一部分內涵;另一方面,寒食節和清明節,在宋代變得很隆重並開始融合。這兩個節日在踏青出遊方面也與上巳重合,而日期又離得太近,漸漸壓過了上祀的風頭。

宋亡於蒙古征服,草原沒有上巳節的風俗,元朝基本上廢除了幾乎所有傳統節假。等到明朝建立,皇室雖然帶頭復興了上巳,但並沒有把它列為國家法定假日。於是上巳節這個古老的官方情人節,終於徹底淪為了民間節日。但這並不代表上巳節就此失去了生命力,實際上從明清一直到民國,全國各地仍然廣泛慶祝三月三。還常常冠以軒轅黃帝生日、王母娘娘生日、觀音菩薩生日等名頭,而節日內容多是踏青出遊和吃雞蛋祈福驅邪,仍然能看到古老的修禊禮傳承。

如今,北方各大城市的上巳節也逐漸凋零。但是在華南多省,農曆三月三仍然是各族共同慶賀的踏青歌節:不僅是祭祖的重要日子,青年男女還要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嬉戲娛樂,仍然保存著周朝古禮。只是,同樣過三月初三,方式也大同小異,只有廣西借著「壯族三月三」的名義,可以放假三天。大家都對劉三姐耳熟能詳吧?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南海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