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走向全球之路

學習時報 發佈 2024-01-05T05:05:21.322682+00:00

「可可」是作為植物的「可可樹」以及可可樹的果實「可可果」與種子「可可豆」的統稱。可可與咖啡、茶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作物,是世界上極受歡迎的食物——巧克力的原材料。那麼,究竟是誰最早發現可可,並且食用可可的呢?可可又是如何征服人類味蕾,繼而走向全球的呢?

「可可」是作為植物的「可可樹」以及可可樹的果實「可可果」與種子「可可豆」的統稱。可可與咖啡、茶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作物,是世界上極受歡迎的食物——巧克力的原材料。那麼,究竟是誰最早發現可可,並且食用可可的呢?可可又是如何征服人類味蕾,繼而走向全球的呢?

起源於美洲

可可樹是梧桐科常綠喬木,其果實與一般的植物生長在樹枝上不同,直接長在樹幹或主幹上。可可果呈長橢圓形,長15—20厘米,直徑約7厘米,在其又厚又硬的果皮里排列著整齊的「可可豆」,同時在可可豆的外層還包裹著一層帶汁水的果肉。

可可樹生長於熱帶地區,尤其是南北緯20度之間的狹長區域。因此,人們常說「沿著赤道尋找,你一定會發現可可」。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可可樹的起源地是氣候炎熱、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的亞馬孫河盆地。也就是說,可可與玉米、紅薯、土豆、花生等作物一樣,是美洲大陸印第安人最先培育栽種的,是印第安人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由於未經加工的可可豆苦澀難咽,因此人們一開始並沒有認識到其價值,僅僅是將可可樹視為一種野生果樹,食其美味的白色果肉,珍貴的可可豆反而被扔掉。此後,伴隨著人們的活動,可可又流傳到了中美洲地區。

一般認為,最早人工栽培種植可可樹的是3500多年前居住在墨西哥東南部的古印第安人——奧爾梅克人。奧爾梅克人已經將可可豆磨碎,並與玉米粉熬煮成糊狀來飲用。18世紀的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最早為可可豆命名的時候,將其稱之為「Theobroma cacao」。在構成可可豆的兩部分學名中,「Theobroma」由拉丁化的希臘語theo(神)和broma(食物)組成,意即「神的食物」;「cacao」則源自奧爾梅克文明對可可豆的稱呼「cacau」。

在奧爾梅克人之後,生活在這裡的瑪雅人開啟了專門的可可樹種植和可可豆應用,可可逐漸成為瑪雅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瑪雅的王公貴族們不僅在研磨後的可可豆中加上玉米面,而且加入辣椒、蜂蜜或者香草等製成飲品飲用。在瑪雅文化中,可可具有神聖的地位,是他們祭奠神靈時必不可少的貢品之一。如今,從倖存的瑪雅建築以及藝術品上依然能夠看到包含可可豆、可可飲品和可可食用器皿等信息的圖案。

瑪雅文明逐漸衰落後,新崛起的另一支古老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人延續並發揚了可可文化。阿茲特克人將可可這種有些苦澀的飲品,稱為「Xocoatl」,即「苦水」的意思。巧克力(chocolate)一詞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由於可可的產量不高,屬於比較稀缺的物品,因此對於阿茲特克人而言,可可不僅具有宗教和食物方面的價值,還充當流通貨幣的角色。人們可以用可可豆作為貨幣購買物品,還可以用可可豆作為支付給搬運工的報酬。

盛行於歐洲

歐洲人與可可的第一次邂逅發生在哥倫布第四次遠航探險的1502年。根據隨行的哥倫布之子斐迪南記載,他們俘獲了一艘從事貿易的大型獨木舟,並在獨木舟上發現了一種令人印象深刻、被用作錢幣的「杏仁」(可可)。但是,這種「杏仁」最終並沒有獲得哥倫布的認可與喜愛。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登陸,並對能夠在當地充當貨幣的可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科爾特斯在征服阿茲特克帝國過程中,可可也被引入到西班牙,並由此迎來了命運的徹底改變。

西班牙人對不符合自己口味的可可飲品進行了改良。他們在可可飲品中放了糖,還加入肉桂和麝香等調味,製作出了稱為巧克力的熱飲。很快西班牙王室便學會了品鑑巧克力熱飲的香醇。與此同時,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賦予可可的宗教符號與流通貨幣意義被剝去,取而代之賦予了可可補身、暖胃、解毒、緩解腸痛和疝氣等「藥物」意義。而這正好迎合了西班牙王室注重健康飲食的需求,使可可熱飲在上層社會中逐步流行。

可可在傳入西班牙後的近一個世紀裡,一直是西班牙的珍寶,因而傳入歐洲其他國家的步伐相當緩慢。關於可可如何傳到法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1615年,西班牙公主安妮在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這場政治婚姻中,將可可引進到法國巴黎。但是,嚴謹的歷史學者們並不認可這一觀點,認為這不過是為了吸引讀者而設置的情節。歷史學家們認為,可可是由西班牙的僧侶或廚師作為藥物或食物傳入法國,並在歐洲逐漸盛行。

英國人最初接觸到可可的是海盜群體。不過,由於可可的輸出和製作長期被西班牙人所控制,所以當英國海盜獲得可可豆時弄不清究竟是什麼東西,甚至輕蔑地稱其是羊糞,並付之一炬。可可真正傳入英國是在已經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的17世紀50年代。與法國只有貴族才能享用巧克力不同,英國有許多店主和私營企業家經營可可,也就是說,在英國只要有錢,人人可飲用巧克力熱飲。在1657年,已經有商人開始在英國的報紙上刊登可可的廣告。此後,英國的巧克力館逐漸成為紳士和中產階級談論政治和文化的場所,甚至發展為新興政黨的俱樂部。此外,通過英國,可可又重新躍過大西洋傳回到了北美洲。到了20世紀初,巧克力已經成為全歐洲的寵愛之物,並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巧克力走向市場。直到現在,巧克力仍然是很多歐洲人不可替代的美食。

風靡於全球

可可能夠在全球風靡,要歸功於可可的廣泛種植、科學技術的進步、巧克力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

隨著巧克力飲品在歐洲的需求不斷上漲,英國、法國、荷蘭等後起的殖民者在利益驅使下,開始在其非洲殖民地種植可可。隨著印第安人受戰爭與病菌的侵襲,人口降至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可可的主場地從中美洲逐漸轉移到了非洲。在亞洲,伴隨著西班牙與荷蘭的殖民活動,可可被引入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此後又相繼傳入馬來西亞和爪哇島等地區。可可製品在歐洲國家市場的需求旺盛,致使可可種植業持續擴張,到了20世紀上半葉,歐洲人開始在大洋洲建立可可種植園。可可種植傳入中國較晚,直到1922年才在台灣開始栽培。目前,我國的海南、廣西、雲南和台灣都有可可栽培。

在機器研磨發明之前,可可只能靠手工研磨加工,既費時費力,同時產量也不高,雖然在歐洲十分盛行,但一直是一種只有富人才能消費得起的飲品。工業革命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切。機器的應用提高了生產力,使得巧克力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同時成本也相應降低。隨著將巧克力由液體轉化為固體的技術突破,人類開始了「吃」巧克力的時代。加上可可豆和糖的價格下跌,進入20世紀後巧克力開始走向大眾化。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巧克力作為士兵的重要食物補給,從後方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戰爭結束後,巧克力作為重要的食品,迅速產業化和商業化,並成為一種平價的大眾食品。許多工人將巧克力作為能夠補充體力且美味可口的快捷食品。時至今日,各種口味的巧克力不僅是高級宴會、慶典、節慶的主角,同時也是孩子們的零食、運動員的必備食品、情人節的禮物以及烹飪的調料。有趣的是,由於巧克力的味道並不固定、變化多樣,因此人們時常把人生比作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可可能夠風靡全球,離不開其自身所具有的營養價值。據現代研究,可可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可可鹼和咖啡因,內含人體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礦物質等。適度地食用以可可為原料製作而成的巧克力(非巧克力糖)能夠起到補充能量、提神醒腦、消除抑鬱、健胃消食、預防心血管疾病、養顏護膚等功效。

可可雖然在全球風靡,但近代以來中國的可可消費量並不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各種形狀和口味的巧克力堆滿了超市貨架,可可消費量與日俱增,國內可可製品發展具有巨大潛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