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與為之操勞半生的李校長

看看新聞 發佈 2024-01-05T09:20:53.540935+00:00

復旦大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它誕生於吳淞、過度於徐匯、發展於江灣,最後以名校之姿聞名於全國,本期我們就來講講這所百年名校的那些往事。

復旦大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它誕生於吳淞、過度於徐匯、發展於江灣,最後以名校之姿聞名於全國,本期我們就來講講這所百年名校的那些往事。

復旦大學正門

復旦大學的前身為「復旦公學」,它的誕生源於「震旦學院」的一場校務風波。「震旦學院」即後來的「震旦大學」,由我國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於1903年在「徐家匯天文台」創辦,1905年時馬相伯與共同管理該校的法國天主教會之間就課程設置及校務管理等事宜產生嚴重分歧後被迫離校,法國天主教會神父南從周上任後因改變馬相伯原既定辦學方針從而又引發了大批師生相繼離開「震旦」,後馬相伯便是在此基礎上於同年另外創辦了新校「復旦公學」。

「復旦公學」於1905年9月14日在吳淞正式開學,在辦學初期除了馬相伯外,我國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嚴復也曾在其中起到過比較重要的作用,如在籌集經費、制定學校章程、主持新生入學考試等事宜上都能看到他忙碌其中的身影。新校不僅繼承了自「震旦」時期延續下來的多門課程用外語教學的傳統,而且對於「國文」的教學力度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強,如在《復旦公學章程》中就有「每月末(學生)應交國文作文一二篇…如果學生有意唾棄國學,雖錄取亦隨時摒棄」的規定,充分彰顯了復旦在創辦初期就是一所中西並重的學校。1912年時「復旦」的校址在馬相伯等人的爭取下由偏遠的吳淞遷至位於徐家匯的李鴻章祠堂繼續辦學(具體校址即現華山路復旦中學)。

華山路復旦中學

李登輝校長是復旦校史上無法繞開且必須重點介紹的一位人物,他祖籍福建同安,出身在印尼,畢業於名校耶魯,在教育領域主張「德智體全面發展」,「服務、犧牲、團結」是其對復旦精神所提出的定義。1913年他被復旦公學董事會推舉為校長後帶領著「復旦」師生們走上了一段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復旦」教學的基本雛形也在他任職期間得以基本確立。在他出任校長初期,學校經濟困難,李校長通過開源節流、財務公開等方式千方百計的為學校節約經費,學校也因此在不久後就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

李校長

1917年學校在新增大學本科並改名復旦大學後,李校長為了能給學校師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親赴南洋各地為學校組織募捐並有幸在校董唐紹儀(辛亥革命中「南北和談」北方代表、中華民國首任總理)等人的幫助下從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簡氏兄弟和富商黃奕住(後來「北四行」之一中南銀行的董事長)等處募得巨額捐款從而得以在江灣購地建造新的校區。江灣新校區於1920年開建,至1922年基本完成初期工程,學校大學部也由此開始遷往新校址辦學,之後學校規模在富商郭子彬等人的捐助下被進一步擴大。

復旦大學子彬樓

李校長執掌下的「復旦」在文、理、商等各學科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在文科領域,復旦曾先後由陳望道、邵力子、劉大白、伍蠡甫等人主持教學,積極鼓勵學生接受新思想、學習新事物,如陳望道在復旦任教期間就曾通過開設文法修辭課等形式嘗試以唯物辯證法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後來就有不少學生在他的影響下參加了當時的文字改革運動。值得一提的是,陳望道自己後來也曾出任過復旦大學校長一職。

陳望道

在理科領域,復旦在金通尹教授的倡議下設立了土木工程系並興辦實習工場,該系後來成為當時復旦最具規模的系科之一,據說當時該系的許多學生在尚未畢業時即受到了眾多單位的青睞,紛紛前來爭相邀約;此外由郭任遠教授在理科內設立的心理學院(後改為生物學系)也是當時復旦的一大特色,曾培養出童第周、馮德培等一大批該領域內的著名學者。

在商科領域,復旦是當時全國大學中最早設立商科的學府之一,曾先後由李權時、李炳煥等經濟學名家主持,學生人數也時常居當時復旦全校各系人數之首,曾為國家輸送過大量該學科的人才。

復原的復旦大學老校門

另外「復旦」也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不光要關注本院系的課程,而且在國文、英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四門必修課上也必須做到全部通達。學校的優質教學後來在世界上也被得到了一定的認可,據趙少荃所著《復旦大學的創立與發展》一文中所述「從20年代復旦學生以成績優異享譽國內外。在國外留學的,成績都很好,因此許多美國大學對復旦的學分一律予以承認。30年代英國曼徹斯特、利物浦等五所大學,以復旦學生成績甚佳,准予優待免試入學」。

復旦大學老圖書館(現校史館)

李校長在任期間的「復旦」也是非常支持學生參與愛國運動的,在「五四」、「五卅」、「一.二八」、「一二.九」等知名歷史事件中,都能看到大量復旦愛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身影,李校長甚至還為此在「復旦三.二五」事件中遭到軍警毆打,事後他不顧自己安危,公開發表聲明強烈抗議當局的迫害與誣陷,全力保護救國會的學生幹部。1936年夏李校長因「學生愛國運動」問題在國民政府當局的壓力下被迫辭職,結束了其在復旦23年的校長生涯,但此後其對復旦的關懷卻並未因此而終止,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李校長與留滬師生繼續艱難維持復旦在滬的辦學並以「三不」(不向敵偽註冊,不受敵偽補助,不受敵偽干涉)堅決抵制後來日偽勢力的干涉,得到了當時廣大愛國民眾的一片讚譽之聲。

1947年11月19日為復旦操勞半生的李校長因病逝世,在其逝世後的一年半後上海解放,復旦從此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復旦大學相輝堂

-END-

本文亦發布於「王陽明66 說上海」微信公眾號。集筆者「數年走訪收集總結之精華」的《覓.境—上海灘二十四小時》已與廣大讀者見面,現已在各大網店有售,大家如感興趣可以關注,如需筆者的「簽名本」也可在「王陽明66 說上海」公眾號中進行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