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黑灰色的「凱旋之城」

傻傻地tbs 發佈 2024-01-05T13:09:54.201173+00:00

據《大公報》的報導,1998年5月13日至15日,雅加達市內有27個地區發生暴亂,全市有5000多家華人商店和房屋被燒毀,超過1200人死亡,暴徒還在光天化日之下喪心病狂地強暴了四百多名華人婦女。

雅加達(Jakarta)是座讓我心存芥蒂的城市,此前對其最深刻的國際印象停留在震驚世界的1998年雅加達排華事件。據《大公報》的報導,1998年5月13日至15日,雅加達市內有27個地區發生暴亂,全市有5000多家華人商店和房屋被燒毀,超過1200人死亡,暴徒還在光天化日之下喪心病狂地強暴了四百多名華人婦女。史稱「黑色五月暴動」。該事件背景複雜,既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原因,又有長期的歷史政治原因,而當時印尼政府竟對此採取了縱容默許的態度。

也許深究起來,每座城市都能挖出不少慘絕人寰的「黑歷史」,但雅加達因為年代並不久遠又涉及華人而顯得尤其驚悚。所以,當有機會來到這座城市時,我很難不戴著「有色眼鏡」去揣測它。

抵達雅加達,是在2016年元旦。從濕漉漉的街道和低洼處的嚴重積水,可以得知前一天或前幾天這兒一直在下雨。沒想到新年第一天剛下火車就和當地計程車司機鬧得不愉快。翻看旅行攻略,我特地搭乘了雅加達正規計程車公司藍鳥(Blue bird)的車,上車前把旅館地址給司機看了,他拍著胸脯說知道地點在哪才上的車,結果他不斷在路上兜圈子,車上沒裝GPS,也不使用手機地圖導航app,求助了外援卻半天問不明白路怎麼走。等終於到了酒店,我發現旅館的位置其實特別好找,在一條主馬路邊上,還挨著地鐵站。他可能壓根看不明白英文地址卻非要攬活,導致我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多付了一倍價錢才能到達目的地。我只能怪自己不夠謹慎,以後無論如何都要買好當地手機卡(其實我入印尼境內的第二天就買了當地卡,但不知道為什麼用不了,後來懶得折騰就作罷了),連上行動網路,使用谷歌地圖導航。

雅加達是印尼首都,同時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城市。《孤獨星球》在描述這座城市時,如此寫道:「從情感上來說,雅加達是個冷酷無情的城市。作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是灰色的。城區無情地向外擴張了數十公里,穿過極易洪水泛濫的平原,幾乎沒有一個公園來打破混凝土的單調乏味。」考究雅加達名字背後幾經變遷的歷史,基本上能夠從中一窺其城市發展的脈絡。早在十四、十五世紀,雅加達就成為東南亞一座初具規模的港口城市,當時名為「巽他格拉巴」(Sunda Kelapa),意思是「椰子」,華僑稱其為「椰城」。16世紀初期,葡萄牙人來到印尼尋找貿易機會,並於1522年抵達椰城,不過到1527年葡萄牙人被趕走,城市更名為「雅加爾達」(Jayakarta),意思是「凱旋之城」(後來的「雅加達」即由此演變而來),並成為萬丹王國(Banten Sultanate)的封地。17世紀初期,荷蘭人和英國人都覬覦這座城市,到1619年荷蘭人在此建起海岸線要塞,並把它更名為「巴達維亞」(Batavia)。18世紀初,商業貿易逐漸繁華起來的巴達維亞吸引了眾多爪哇人和華人移居於此。1942年,日本成為這座城市新的殖民者,啟用「大雅加達」(Djakarta)的稱謂,直到1972年才更名為雅加達(Jakarta)沿用至今。

如今的雅加達,雖然椰樹仍聳立在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中,但更多時候擁堵的交通讓人忽略了窗外搖曳多姿的綠植。不過,雅加達的快速公交系統倒是很便捷。候車亭規劃有序,設有乘車引導員。我居住的區域叫「哥打」(Kota),為巴達維亞古城所在地,曾是荷蘭殖民統治印尼的中心,法塔西拉花園(TamanFatahillah)、雅加達歷史博物館(Jakarta History Museum)、咖留吧港口(Sunda Kelapa)、海事博物館(Museum Bahari)等景點建築還能看到前殖民時代的遺風。溜達到海事博物館(當年是荷蘭的大貨倉),被告知元旦閉館,轉而搭乘快速公交1號線從Kota站上車,到雅加達市中心的Monas站下車,馬路一邊是國家博物館(Museum National),另一邊就是獨立廣場了。國家博物館同樣放假閉館,只好到獨立廣場溜達。獨立廣場又稱莫迪卡廣場(Merdeka Square,Merdeka為「獨立」之意),面積非常大,感覺能和北京的天安門廣場PK,反正我從廣場門口走到廣場中央的民族獨立紀念碑(Monumen National)就累得夠嗆。民族紀念碑是雅加達市的象徵,於1961年由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Sukarno)下令修建,直到1975年蘇哈托(Suharto)當政時期才完工。這座紀念碑高137米,頂部是由35公斤黃金製成的火炬。在紀念碑的地下,是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以微縮景觀模型講述印尼獨立戰爭的故事。我向來對大而不當的廣場沒有太多好感,很多時候它更多是國家意義和領袖意志的寄託,傳達著刻板、生冷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理念。即便如此,腿賤的我,還是要老老實實走上一圈,以丈量它如何大得荒謬,純粹是面子工程。


(獨立廣場的民族紀念碑是雅加達市的象徵)

晚上回到旅館,讓前台服務員推薦附近好吃的印尼菜飯館,他面露難色說,新年第一天恐怕館子大多提早關門了。於是,只能在附近街邊溜達看看有沒有大排檔營業,果然勤奮的大排檔老闆還在忙碌。點了個炒飯,有雞肉、雞蛋、青菜、西紅柿,味道相當不錯。大排檔的煙火氣是一座城市夜晚的靈魂,是遊蕩城中的餓死鬼的救命稻草。沒想到,因為一盤好吃的大排檔炒飯,我的新年夜以愉悅和滿足收尾。

第二天,我又坐車到了Monas站,這次純粹是為了參觀國家博物館。作為印尼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這是雅加達最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國家博物館建於1862年,設有古物展廳、史前展廳、民俗展廳、金銀飾物展廳、青銅器展廳、貨幣展廳、東印度公司陳列室等,門口那尊引人注目的青銅大象是1871年暹羅王拉瑪五世訪問時所贈,博物館也因此被稱為「象屋」(Gedung Gajah)。在各種眼花繚亂的展品中,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等雕塑作品總是環繞著各種信徒,而我則在民俗展廳逗留了很久。從印尼各島民的房屋模型到宗教儀式的道具、器樂等,民俗展廳都做了很好的介紹,其中用棕櫚葉做的印度教稻米女神絲莉(CILI)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它感覺特別有靈氣,展現了手工創作的細膩和巧致。此外,瓷器展廳居然用了大半個展廳介紹來自古代中國的瓷器,讓我瞬間生起一股民族自豪感,其中有個櫥窗展示了明朝時中國出口到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的精美瓷器,那時中國還會根據伊斯蘭地區「客戶」的要求,製作一些有異域元素的商品。曾經「中國製造」是品質的保證,引領風尚潮流,而如今我們就連瓷器都做不過歐洲、日本。


(雅加達國家博物館門口的青銅大象是1871年暹羅王拉瑪五世訪問時所贈)

(用棕櫚葉做的印度教稻米女神絲莉精緻可愛)

(古中國的瓷器曾引領風尚,其中不乏根據「客戶」要求特製的異域風情商品)

在博物館休憩區,和其他遊客閒談時我才得知,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在雅加達渡過了一段少年歲月。歐巴馬1967年跟隨改嫁的母親鄧納姆(Stanley Ann Dunham)和繼父羅洛·索特洛(Lolo Soetoto)、妹妹瑪雅·蘇托洛(Maya Soetoro)在雅加達銘登區(Menteng Dalam area of Jakarta)居住,歐巴馬曾在附近的小學就讀。1971年,歐巴馬才返回夏威夷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知道雅加達的少年時光給他的成長帶來了多少影響?

由於時間關係,在雅加達的遊蕩留有些許遺憾。原本想去的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Miniature Park of Indonesia)沒去成。印尼是「萬島之國」(據說全國有將近2萬座島嶼),想一一涉足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縮影公園據說把印尼群島、山川、港口、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都以「迷你」的形式展現出來了,可以「投機取巧」一日遍覽印尼。另外,哥打老城區的草埔(Glodok)一帶是傳統的華人聚居區,有自荷蘭殖民時期就形成的唐人街,也是1998年雅加達暴亂的事發地之一。撇開沉重的一面,吃膩了印尼菜,到那裡換口味吃吃中國菜應該還不錯。但願未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華人能夠平安、幸福,不再遭遇「黑色五月暴動」那樣不堪回首的殘酷屠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