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傢夥!13年了,觀眾為何一直「琢磨」姜文的這部電影?

置身事內 發佈 2024-01-05T15:46:52.527372+00:00

片名還沒想好時,姜文就給影視圈的兩個大咖發出了邀請,一個是內地實力演員葛優,一個是香港老牌影星周潤發。

2009年,姜文決定要拍一部商業片「回回血」。

此前, 他寄予厚望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只賣了1800萬票房,差點搞得他破產。

這次他看中了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覺得這是一個能搬上大熒幕的好故事。

片名還沒想好時,姜文就給影視圈的兩個大咖發出了邀請,一個是內地實力演員葛優,一個是香港老牌影星周潤發。

在給周潤發的信中,姜文這樣寫道——

「片中,兄將分身異術,同飾真偽,定為兄之演技提供遼闊空間,創影林之美談。」

這些話周潤發看沒看懂不重要,關鍵是給出的片酬他拒絕不了。

而給葛優的信中,姜文如此寫道:

「愚弟有新片,除愚弟外,尚有發哥亮相,你也來吧。」

葛優同樣無法拒絕。

發出邀請不久,一直琢磨劇本的姜文,在一次回家途中,突然靈光乍現腦中蹦出7個字:讓子 彈飛一會兒。

這幾個字其實在姜文的潛意識裡藏了好久,只是在此時才具象化。

從《鬼子來了》到《讓太陽照常升起》,姜文覺得市場不喜歡自己的電影,是因為沒有給夠時間讓觀眾「消化」。

大家說看不懂《太陽照常升起》,姜文覺得沒什麼看不懂的,別著急,只是沒飛到而已。

於是,他將新片正式定名為《讓子 彈飛》。

這個名字,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基調。

2010年12月底該片上映,最終斬獲了6.76億的票房,儘管不是當年的票房冠軍,但這部電影的討論度是最高的。

可能姜文自己也沒想到,這片子能飛這麼久。

直到13年後今天,該片一直是各大網絡平台討論的熱門電影。

各種對該片深度解讀的文章和視頻層出不窮,年輕人們更是將其稱為國內影壇30年來的「神作」。

豆瓣電影的評分,已經破9。

B站的評分更是高達9.9分,該平台甚至在2021年度晚會中,還專門搞了一個該片的舞台劇。

13年過去了,網友為啥一直在琢磨這部片子?

其實該片在剛上映後,是有兩種聲音的。

有人說,如果拍完這部電影姜文宣布退休,他會被封神。

也有人覺得該片敘事不清,邏輯混亂,油腔滑調加東拼西湊。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就像該片的名字一般,以前那些對該片的批評聲,逐漸消失,甚至是反轉。

一位觀眾在11年後,將以前打出的一星,改成了五星。

這些態度的改變,其實很大的功勞在於觀眾對該片的解讀。

本來一部商業片,看完圖一樂就過去了,但這部片子卻激發了觀眾的討論欲。

也歸功於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很多觀眾在看完網上解讀該片的文章後,產生了一種原來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覺。

不得不說,該片中的台詞,是經過仔細研究和打磨的。

「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掙錢?」

「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你要是不體面,我就幫你體面」

「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誰贏,他們幫誰。」

「他們幫誰,誰贏。」

像這樣簡單順口又蘊含道理的台詞,在該片中隨處可見。

不但充滿釋放了男性荷爾蒙,還能讓觀眾產生思考。

台詞乍一聽詼諧過癮,細細品過之後卻又帶著幾分酸楚,可能這就叫功力吧。

而這些東西,觀眾怎麼理解都可以。

姜文可能只是覺得這麼拍很有意思,但怎麼理解是觀眾的事情,就像「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著作,每個讀者的體會出來的東西不完全一樣。

比如電影開頭中「馬拉火車」的場景,被不少人解讀成其他含義的東西,其實歷史上清朝是真出現過用馬來拉火車的滑稽場面的。

連片中的地名「鵝城」,也被不少人解讀成「餓城」,寓意此地沒有油水可刮,與影片中沒有出現的「康城」,形成鮮明反差。

種種解讀下,雖然片子越炒越熱,但有些過度解讀,也讓姜文頭上冒起了冷汗。

後來在上節目時,「矮大緊」這樣問姜文:你為什麼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夾帶「私貨」。

姜文答道:哪個導演不夾帶「私貨」?

「矮大緊」挖了個「大坑」讓姜文跳,姜文就往導演的「藝術個性」上扯,處理得很巧妙,也能看出他的謹慎。

該片能取得成功,演員的演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至今還令觀眾津津樂道的三位「大咖」對戲的場景。

張麻子(姜文飾)和湯師爺(葛優飾)赴黃四郎(周潤髮飾)擺下的鴻門宴。

酒桌上,張麻子想報仇,湯師爺為發財,黃四郎要權力。

三人的心眼加起來有八百多個,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大戲。

而最終這場戲,在三人的對話中達到高潮。

師爺,高!

縣長,硬!

黃老爺,又高又硬!

精彩到讓人想再看一遍。

周潤發把黃四郎這個人物的狡詐狠毒,表現得十分出眾。

上一秒還面帶微笑侃侃而談,下一秒就變成面目猙獰的大惡人,表情轉換如此快又如此自然,不得不佩服發哥的演技老練。

姜文就更不必說了,一個好導演如果演起戲來,還真就沒演員什麼事了,他們往往比演員更能抓住角色的特點,就像馮小剛在《老炮兒》中不俗的表現。

但演技最到位的,還是葛優。

姜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張麻子我能演,黃四郎我也能演,但湯師爺,除了葛優我想不出來誰能演好。

在筆者眼中,葛優的演技有個特點——悲喜難分。

葛優在表演中,往往能在瞬間將兩者進行轉換,而且還很合理自然。

既能從滑稽中疊加悲愴,又能從傷悲里釋出滑稽,兩者相互輝映交替轉換,讓觀眾拍案叫絕。

而「湯師爺」這個角色,又完全貼合了葛優「悲喜難分」表演特點。

兩者結合,產生出1+1>2的效果,讓觀眾對「湯師爺」這個「貪婪,好色,怕死」人物,不由自主地產生了好感。

戲份不多的演員,也是個頂個的出彩。

大帥哥陳坤,把偶像包袱拋得一乾二淨,在劇中扮演黃四郎的手下「胡萬」。

這是個純純的反派角色,「六子」就因他而死。

戲份不多但十分重要。

陳坤用精湛的演技告訴如今的偶像們:帥氣的臉也是能演「奸佞小人」的。

很多陳坤的粉絲,看完電影後覺得編劇沒必要「寫死」胡萬啊。

後來熱衷解讀該片的網友給出答案——

麻匪都是「筒子」和「條子」。

陳坤卻叫「胡萬」。

肯定不能留。

電影中原來處處藏著小彩蛋。

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該片的熱度,尤其是一些二次創作的視頻,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該片的精彩。

同時,年輕人發現這部13年前的片子,其中的很多台詞,放在如今發生的事情中,也挺適用。

比如「懂王」的支持者闖宮時,有媒體發布了一張人們瘋搶辦公桌椅的照片。

機智的網友立刻聯想到該片中的場景和對話:「縣長,這兩把椅子歸我了。」

羅永浩為還債開始直播帶貨時,也曾一度拉不開面子。

他的粉絲則借用「湯師爺」的那句「掙錢嘛,生意,不磕磣」來勸解老羅。

然後這句話很快在年輕人中傳開,當他們為了金錢而折腰時,總會用這句話來自嘲,以化解心中的無奈。

甚至是官媒也開始引用。

在網友們一次次的解讀之下,該片甚至演變成了一種「讖緯之學」(對未來的一種預言)。

網友將劇中的經典台詞,糅合到一些社會痛點之中,配上略顯「陰陽怪氣」的文案,以此輸出年輕人的觀點和態度。

從一些二創熱播視頻的標題中,就能看出一二。

《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資本》

《鄙人,川建國》

《老闆,你是了解我的》

……

這種戲謔的表達方式,在如今的網絡上,大受年輕網友的歡迎。

而這種傳播方式,13年前的姜文哪能想得到?

結語

有網友說,這部片子是三十年來最好的華語電影,堪稱「神作」。

說得對,但也不完全對。

姜文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心中憋著一口氣,他要證明自己能用文藝片的方式拍出一部賣座的商業片。

《太陽照常升起》的失敗,讓姜文知道,有些事是要仔細講給觀眾聽的,不然大家看不懂。

所以在影片中,姜文用了大量在影評人眼中顯得有點囉嗦的台詞,來給觀眾講故事。

而這些囉嗦的台詞中,又包含了很多隱喻,一個本來很簡單的故事,被姜文包裝成了飽含深意的東西。

打個比方,就如同是為了一碟醋,包了一頓餃子。

餃子香不香不重要,關鍵醋的味道能傳很遠。

高討論度的對白,在網際網路上不斷發酵,引起網友們進行二次創作的熱情,這才是該片被討論了13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後來的這些事,姜文想不了這麼遠。

也許他當時,只想把故事給觀眾講得明白點。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