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腓特烈大帝能和平收復耶路撒冷的原因是什麼?

未央文史 發佈 2024-01-06T01:04:49.865928+00:00

這可能是對十字軍圍困達米埃塔的報復,也有可能是認為卡米勒會將耶路撒冷作為籌碼和十字軍談判以換取對方撤兵。

文|木木

編輯|觀星


耶路撒冷的城牆在1219年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被大馬士革的穆阿扎姆摧毀,這座城市就在他的領土範圍內。

這可能是對十字軍圍困達米埃塔的報復,也有可能是認為卡米勒會將耶路撒冷作為籌碼和十字軍談判以換取對方撤兵。

一旦耶路撒冷落入敵手,它將成為十字軍進一步向東方擴張的據點進而威脅到穆阿扎姆的統治。1220年,剩餘的防禦工事第二次被摧毀。

一、耶路撒冷的重建

1227年,卡米勒嘗試與腓特烈接觸,使得穆阿扎姆確信這座城市會再次受到威脅,於是在他去世前下令摧毀了最後的防禦工事。赫爾曼和腓特烈都認為他們從卡米爾那裡獲得了讓步。

在給亨利三世的一封信中,腓特烈寫道,除了雅法城堡、凱撒利亞城堡、西頓城堡和孟福爾的紐卡斯爾外,他還被允許重建耶路撒冷城,使其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而蘇丹在休戰結束之前被禁止修復或重建他的任何城堡。

赫爾曼也告訴教皇,說耶路撒冷的城牆和塔樓都可以按照基督徒的意願重建,在休戰結束之前,穆斯林不能建造新的堡壘或建築物,也不能進行任何重建。

自1187年薩拉丁擊敗十字軍以來,耶路撒冷一直沒有落入基督徒手中。

通過允許其重建,卡米勒實際上將使這座長期有爭議的城市永遠送給了基督教世界,這顯然是伊斯蘭世界所不能容忍。

因此穆斯林作家一致認為,法蘭克人沒有得到任何授權來開始重建耶路撒冷。在伊本·阿比的記述中,該城被移交給腓特烈二世的條件是法蘭克人不得在其範圍內重建任何東西。

同樣伊本·瓦西爾聲稱,休戰明確規定,腓特烈絕不會試圖重建城市防禦。其後的史學家都沒有對這一觀點提出異議。

蘇丹宣稱他只承認將教堂和廢墟交由腓特烈,穆斯林朝聖的聖地仍由他們控制。

他在給王公們的一封信中為自己的行動辯護:如果法蘭克人試圖通過突然政變的方式奪取該城。

那麼耶路撒冷已經被夷為平地的城牆和防禦工事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但如果法蘭克人投降,法蘭克軍隊在被擴大到極限後也會被嚴重削弱。

這有助於在之後局勢更有利於自己一方時恢復穆斯林在聖城的地位。除此之外卡米勒宣稱腓特烈的真正目標並不是完全占領耶路撒冷,而只是希望維護他在基督徒中的聲譽。

因此腓特烈可能無意恢復耶路撒冷的防禦工事,暗示法蘭克人占有這座城市不會對穆斯林構成威脅。這個解釋被所有的穆斯林所接受,但卡米勒依然遭到了嚴厲的指責。

基督教的消息來源認為條約允許加強防禦,但穆斯林的消息來源則斷然否認。

有關耶路撒冷城內伊斯蘭教聖地和清真寺的管理問題,條約規定多米尼神殿由薩拉森人管理,以便那些希望來朝聖的薩拉森人可以自由進入,並無需繳納會費。

為確保可以實現這一點,聖地大門的鑰匙將由其穆斯林管理人員獨立負責,阿克薩清真寺和多米尼神殿還是穆斯林禮拜和祈禱的場所,不會受到阻礙或壓迫。

腓特烈表示自己會遵守協議,那麼相對應的城中就不應再有穆斯林的軍事勢力。

然而埃拉克勒斯在同意穆斯林保有多米尼神殿及其附屬物的同時,建議為了保證局勢和確保他們的朝聖權利,允許他們以三人部隊守衛該地區。

腓特烈和赫爾曼都沒有否認他們並沒有在耶路撒冷城內為基督徒獲取到全部權利,他們認為儘管神廟仍然在穆斯林的控制下,但那些希望在城牆內做禮拜的基督徒可以自由進入。

此外,正如皇帝在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信中所寫的那樣,只有法蘭克人允許的薩拉森人才能訪問聖地,並且他們沒有武器。

他們不得住在城裡,只能住在城外,獻祭結束後就必須馬上離開。

在基督徒看來,這樣的安排並不會構成威脅,因為所謂薩拉森人對神殿的控制只是由少數手無寸鐵的守衛在看守,皇帝的士兵還守衛在外並加固了城門。

這些薩拉森人,或任何其他人想要進出必須先獲得皇帝的許可。穆斯林保留有阿克薩清真寺等宗教聖地,基督徒恢復了自由出入聖墓的權利。

如果任何薩拉森人在耶路撒冷對其同胞作惡,他應該以薩拉森的方式受到審判。

在城市內未被驅逐的穆斯林朝聖者唯一的權利便是獨立司法,儘管只在涉及薩拉森人對薩拉森人時才生效。這一條款被認為是允許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城享有同樣的司法權。

儘管這一規定對穆斯林來說應該十分重要,但穆斯林編年史學家沒有把它列入他們在耶路撒冷城所擁有的特權中,或許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默認其是不需要特意說明的。

腓特烈的十字軍東征持續時間並不長,整個東征期間雙方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衝突和鬥爭,最終以令人驚奇的和平談判方式,簽訂《雅法條約》為東征畫下句號。

《雅法條約》簽訂後,在東西方世界裡都引起了各個階層人民的巨大不滿。

教皇和主教們並不認同條約,也不認可腓特烈收回耶路撒冷的功績,他們禁止人們在光復的聖地進行宗教活動,也不允許朝聖者們去參觀聖墓。

普通基督徒們聽聞耶路撒冷以如此方式回歸後的反應如同聽到它陷落一般哀嘆。

當皇帝進入耶路撒冷時,身邊只有德意志貴族和條頓騎士團的騎士們跟隨著他,他打算加冕時,無人為他慶賀,腓特烈只能自己拿起王冠戴在頭上,也沒有進行任何宗教儀式。

皇帝在耶路撒冷城只停留了兩天,還沒來得及著手重建防禦工事,便因為義大利倫巴第共和國的反叛匆匆返回。

二、現實條件的制約

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大公會議頒布的法令附件《所謂自由》,標誌著十字軍東征公共財政體系的最終確立。

在此之前,東征的資金來源基本上與教廷沒有直接關係,只是間接地與教皇的政策有關,儘管如此,來自教皇的捐款還是對十字軍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15年的法令要求在三年內向教會所有的收入徵收二十分之一的稅,但由於未能詳細說明稅收收取和分配的方式。

當地的收集人可以直接將收入撥給當地十字軍,或者將捐款直接轉交聖地,教皇只能在事後收到單據。這種行為很快受到了制裁。

1220年,霍諾里烏斯三世在位時開始對資金的轉移進行監督,到十三世紀中葉,將籌集到的資金交給接受十字架的國王或貴族已成為慣例。

因此,在整個十三世紀,教會在十字軍東征中所扮演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在教會的帶頭下,公共財政的理念逐漸被建立起來,但腓特烈二世並沒有從中受益。

在1221年至1228年之間,他沒有得到任何教會給予的經濟方面的援助。為十字軍東征籌集資金成為腓特烈需要獨自面對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解決還因西西里王國的持續叛亂嚴重消耗了帝國的財政資源而變得更加艱巨,並迫使腓特烈不得不將東征再推遲兩年。

為了確保這一延遲可以得到教皇的同意,腓特烈於1225年7月在聖日耳曼諾會議上被迫同意了教皇的眾多條件。

皇帝不僅有義務在這兩年內要為聖地提供一千名騎士,並承諾為兩千名騎士提供船隻和運輸工具,而且他還必須交付十萬盎司黃金作為保證金。

因此,籌集資金成了腓特烈的當務之急。任何一場十字軍東征所需要的資源都遠遠超過一位君主可以正常獲得的收入。

三、腓特烈的方法

腓特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必須儘可能地得到所有可利用的資金。

於是他將目光放在了那些只用來支援聖地而與他的東征沒有直接聯繫的資金之上,也就是耶路撒冷國王約翰在西方宣傳時獲得的經濟援助。

腓特烈在與約翰的女兒伊莎貝拉結婚後,違反了對赫爾曼·馮·薩爾薩的承諾,宣布自己為耶路撒冷的國王。這一行為本身是合法的,前國王約翰就是通過聯姻獲得了王位。

皇帝以同樣的方式取代了他。經過一系列權力鬥爭,腓特烈贏得了敘利亞貴族的認可,所有前耶路撒冷的國王為聖地籌集的資金現在應該由腓特烈繼承。

然而約翰並不承認,當腓特烈要求前國王將腓力二世贈予他的五萬馬克用來資助自己的王國時,遭到後者的果斷拒絕。

在賽普勒斯,腓特烈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是重新確立自己作為王國宗主的權利,第二是用王國的收入來資助他的十字軍遠征,根據帝國的傳統,這些收入是他應得的。

在抵達賽普勒斯後的幾天內,皇帝在利馬索爾的一次宴會上發難,要求當地貴族交出貝魯特的領土。

他聲稱對方沒有權利擁有貝魯特,並要求交出自休國王去世後的十年來賽普勒斯和王權收入的所有利潤。這場有關貝魯特的爭端使腓特烈在賽普勒斯的立場複雜化。

在一些態度較為溫和的貴族的調解下,貝魯特的領主和他的追隨者承諾效忠於作為宗主國國王的腓特烈,並同意在聖地為其東征事業出力。

腓特烈也被允許獲得王國的稅收以及國王的監護權。可這項協議只是推遲了爭議,腓特烈對過去十年拖欠他的未付稅收深感不滿,此外貝魯特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