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浪漫叫「上巳」,傳承千年的中國情人節、狂歡節:上巳節

錢越說史 發佈 2024-01-06T01:46:16.455928+00:00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句出自詩聖杜甫的《麗人行》詩句,描繪的是一個幾乎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古老節日——上巳節盛況。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節日,因在夏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舉行而得名,也稱三巳、元巳。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句出自詩聖杜甫的《麗人行》詩句,描繪的是一個幾乎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古老節日——上巳節盛況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節日,因在夏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舉行而得名,也稱三巳、元巳。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被固定於夏曆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重三」

《周禮·春官·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對此作注稱:「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即早在周代,每逢上巳節,官方為派出專職的女巫,組織民眾前往水邊,為他們舉行蘭湯沐浴活動,以去除宿垢,同時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是一種祈福的儀式。這個活動稱之為「祓禊」

上巳節活動中,被祭祀的神明為高禖。高禖,即句芒,因供於郊外而得名又稱郊禖,是傳統文化中的木神、春神,也是主管婚姻和生育之神。上巳時節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發」,所以這時的習俗也提倡人們熱愛生命多活動

事實上官府也鼓勵這種行為。《周禮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這句話的基本含義就是: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春情發動,要創造機會讓年輕男女相會;這個過程中,對有情男女的私奔不予禁止和譴責;反倒是無故缺席者,要給予處罰。而全民出動「祓除畔浴」的上巳節,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所以最晚從春秋時代開始,上巳節就已成為國人的情人節和狂歡節,連孔夫子都不能免俗。《論語》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大變革,國野之分被打破,統治者無需再為國人人口數量稀少而焦慮。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社會更加安定,人口數量不再是困擾王朝的重大問題。故自秦漢起,「奔者不禁」被當作陋習扔進歷史垃圾桶。但上巳節依然是國人的情人節和狂歡節,並不斷有新的習俗填充進來

兩漢時期,上巳節這一天,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會穿上新縫製的春裝,相互邀約著傾城而出,前往江河之畔,或嬉戲沐浴,或探幽采蘭,或宴飲行樂,以祓除不祥。

魏晉時期,由於當時盛行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當時的人們而言,上巳節「祓禊」功能大為減弱,踏青賞游之意越發濃郁,成為全民的踏青賞春狂歡日,更是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專屬節日。由此還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

所謂「流觴曲水」,是指眾人沿曲水(人工開鑿的環形引水渠)列坐,行禊飲時,讓僕人在上游將盛著酒的觴置於水中,任其順流漂浮而下,酒觴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觴中之酒一飲而盡,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歷史上有過眾多載於史冊的禊飲,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蘭亭之會。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上巳節,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名當世名士,齊聚於會稽郡的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市),作曲水流觴之戲,共有26人為此賦詩,集結成《蘭亭集》。被後人譽為「書聖」的王羲之揮毫潑墨,書就一篇書文俱佳序言,這就是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唐代,在相對安定、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加持下,歷經上千年發展的上巳節,達到其生命的鼎盛期,成為官民最看重的節日之一。上巳節是唐朝27個法定節日之一自開元七年(719年)起放假一天。「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唐人依然沿襲著舊有的習俗,上巳節當日百姓舉城出遊,人們雖不再往水濱洗去俗垢,改以踏青尋芳,但「祓禊」一詞仍沿用不改。

與前人不同的是,唐人把還上巳節活動場所搬到了船上,更願意乘著船一邊飲酒一邊遊玩。開成二年(837年)上巳節,白居易、劉禹錫等15人,泛舟洛水「由斗亭,歷魏堤,抵津橋,登臨溯沿,自晨及暮,簪組交映,歌笑間發,前水嬉而後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觴」。如此別開生面的禊飲,可謂是真風流、真瀟灑,引得眾人圍觀。為烘托氣氛,唐人甚至把流行於端午的百舟競渡給搬到了上巳節,形成上巳競渡的新習俗。

由於上巳節歷來在清明前後,離清明很近,故在宋朝以後,與寒食節一樣,各種習俗逐漸融入清明節,上巳節的盛況不在,但節日和習俗還一直在延續。

元曲四大家中的白樸在其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中這樣描寫當時的上巳節:「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從中可以了解到,元代上巳節的時間又改回三月上巳日,而踏青賞春習俗依然在,平時養在深閨美女都在上巳節這天盡情出門遊玩。

明代又把上巳節的時間改回三月初三,只是節日的盛況大不如前。

真正對上巳節造成絕命一擊的是民國時期,為推行西曆,民國政府強制推行改元改歷,比如傳統第一大節元旦被重新定義為西曆新年,而傳統節日一度全被禁絕。雖然改元改歷運動在百姓的抵制下,以失敗而告終,卻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衝擊,受傷害最大的便是上巳節這類本就已經不太受重視的傳統節日。

此後,漢族民間只有小部分區域還在延續上巳節的某些習俗。阿越對上巳節的最後記憶,大約停留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三月三頭戴薺菜花」。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以漢服運動為標誌的漢族傳統文化走向復興,恢復傳統節日也是其中的一項內容。近幾年上巳節當日曲水流觴等節日習俗重現於世。

相關文章

簡說清明節,唐宋時期清明節假期長達七天

寒食節:曾為民間第一大祭掃節日,為何會被清明節所取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