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一線調研丨加快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如何讓這「一刻鐘」更便民?

北青網 發佈 2024-01-06T08:07:19.180624+00:00

央廣網北京4月17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韓雪瑩)社區是城市生活的基礎單元,蘊藏著多層次的消費需求。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都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範圍內,也就是步行約15分鐘的距離,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由此而來。

央廣網北京4月17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韓雪瑩)社區是城市生活的基礎單元,蘊藏著多層次的消費需求。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都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範圍內,也就是步行約15分鐘的距離,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由此而來。

早在2021年5月,商務部等十二部門就聯合印發意見,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目前,我國已在80個地區試點建設1400多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居民3200多萬人。商務部近日表示,力爭到2025年,讓有條件的城市行動起來,真正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區居民的「幸福圈」。

讓城市生活更宜居、居民消費更便利,多地已經在進行積極實踐。中國之聲一線調研圍繞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選取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為樣本,探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究竟該怎麼建?除了滿足居民就近買菜、就餐、「小修小補」等生活需求,還能提供哪些服務?本期推出上篇:《加快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如何讓這「一刻鐘」更便民?》。

在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北大街的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裡,一家僅有十幾平方米的寵物用品專門店靠著周邊的老街坊,穩穩噹噹地經營了四年多。店主姚幫美說:「年輕人都是在網上買,年齡大一點的大媽、大爺們到店裡來,省事,相中什麼樣的就拿什麼樣的。來的都是鄰居,街里街坊的叔叔阿姨們照顧生意。」

店主姚幫美(右)向住在周邊的大姐介紹店裡新到的貓砂(記者韓雪瑩 攝)

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所在的西四北三條社區屬於北京市平房保護區,社區人口密度並不高,但老齡化嚴重。走出家門、穿過胡同,在步行十幾分鐘的距離內親眼見到、親手挑選自己心儀的商品,才是這一帶居民的消費習慣。姚幫美並不是最初發現這份「商機」的人,她的進駐,是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經理鄒德琦精心「謀劃」的結果。

「我們和周邊老百姓混熟了以後,老人喜歡聊天嘮嗑,也不會上網下單,跟我們說,『你們這兒應該弄個花鳥魚蟲……這狗沒得吃……』,我們商討了以後,特意找了這家寵物用品店。家具店也是,一個老人,為了買個小板凳、買個小桌子,得到五環以外的家具城,要跑那麼遠,所以慢慢地我們騰出一塊地來,弄了一個家具店,還可以定製。其實就是迎合周邊的百姓去經營。」鄒德琦告訴記者。

消費群體和社區人口結構深度契合,也讓家具店店主楊望洲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他說:「我也能有點兒利益了,本來還想這東西哪能賣得動,這一來還真不錯。老人不方便走動,有些房子又小,別的地方的家具都是成套的,我這是散件,有些家具我自己也能給他們做。老人搬不動家具的,就幫他們挪挪,回頭客做好了,也挺受認可的。」

開在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一層角落裡的小家具店(記者韓雪瑩 攝)

在很多「老北京」的記憶里,西四地區曾在上世紀90年代形成了一片電子元件市場,如今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所在的這座二層小樓,也曾是一家頗具規模的電子市場「廣雲順達」。伴隨著北京市核心區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從2016年開始,西四北大街上大大小小的電子元件店鋪陸續關張停業。2017年春,和街道、社區共同商議了轉型方案後,「廣雲順達」正式向百姓生活服務中心「變身」。西城區新街口街道市民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青回憶:「街道對周邊三個社區開展了民意立項會,收集了居民的大量意見,看看大家希望這1500平方米能做什麼、大家需要什麼。我們也和商務局取得了聯繫,商務局當時對建設百姓生活服務中心有一定的政策支持,街道第一時間把這些要求和文件都跟經營負責人進行了溝通,他們最後下定決心,就建百姓生活服務中心。」

「廣雲順達」電子市場的「今生」(記者韓雪瑩 攝)

實際的轉型過程中,卻有很多困難,單是「廣雲順達」電子市場的後續事宜怎麼處置,就是個大難題。

「簽了協議的工作人員怎麼辦?當時我們反覆開會、溝通,找專人對接,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幫他們為100多個商戶、400多人進行了統一安置,簽訂了退租協議,介紹他們到遠一點的地方再經營,讓這些人轉型也好、再就業也好,實際上給他們提供了一些方案,也給當時的經營負責人吃了一顆『定心丸』。」王青說。

街道和社區,一頭連著居民,一頭連著個體工商戶,成為對接雙方需求的紐帶。從「變身」初期至今的這六年間,街道和社區根據轄區特點和百姓需求的變化為經營者出謀劃策,經營者參考街道和社區的意見及時調整賣場軟硬體配置,也在不斷回應街坊鄰居的新需求。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條社區黨委書記、主任王蓉介紹:「通過民調,大家敞開心扉去說,經理帶著記錄員專門一點點記,有什麼需要改正的、需要加的,他們都記下來了。徵求大家意見定的經營範圍,招商引資的時候,他就會說,『這一塊我要招什麼樣的』,不是誰想進駐就隨便進,而是有這麼幾個板塊不能少,比如做衣服的、做被子的、修鞋的、修電器的、家政的,別的大超市、商場是沒有的,但是這兒全有。他們有什麼訴求,也跟社區說,我們社區也會幫助解決。」

在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經理鄒德琦看來,街道、社區推動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建設,經營主體實現更長久的盈利和發展,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鄒德琦說:「我們對周邊居民的實際情況不可能那麼了解,如果讓我們企業自己去一家家調研,精力、人力、財力消耗很大,居民還不一定能接受你。如果跟社區合作,比如老人、需要幫扶的人大概有多少,社區都能反饋到我們,我們就能更快捷地去改變自己的經營理念。我們的服務上去了,品類多了,居民對我們的好感增加了,買東西自然而然上我們這來。」

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一層主要集中了果蔬、肉類水產等消費門類(記者韓雪瑩 攝)

如今,集果蔬、肉類水產、乾果糕點、調料飲品、家具家電等消費門類於一體,同時配備理髮、列印、各類修補等多種生活服務業態的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實際上已經通過「一店多能」的規模化運營,為周邊多個社區的居民打造出了一個較為成熟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西四北三條社區居民欒國華表示:「現在都講究效率,尤其歲數大一點的,出去一趟恨不得把東西都買齊。其實胡同也開過小的菜市場,但畢竟它有局限性,菜品比較單一,比如我要修一些東西,可能就沒有,它僅僅是一個菜市場。還是需要規模化,而且品種要多。」

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二層的「小物超市」和各類維修小店(記者韓雪瑩 攝)

在「雙贏」模式下,規模化運營和高黏性客戶為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創造出的更可持續、更抗風險的利潤空間,又被經營者反哺回居民、社區和街道。

「比如一些上門服務,米麵糧油免費送;比如在居委會設置一個點,家裡有需要維修的東西,居民就放在居委會,我們派人取過來,登好記以後給修好了,我們再送回居委會讓他自取,或者不方便拿過來的,我們上門給居民維修。下一個目標就是把我們的服務拓展出去,讓老百姓在家等著,我們用15分鐘來幫他們。」鄒德琦舉例說。

以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的轉型、運營為經驗,近年來,新街口街道嘗試將這一樣本複製到其他社區,在培育規模化經營的百姓生活服務中心的同時,對其周邊配套的小店「查漏補缺」,把便民生活圈的服務半徑縮得更短。王青表示:「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對於新街口地區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新街口街道目前一共有5個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從南邊的平房區一直到北邊的樓房區,基本上一個百姓生活服務中心能夠覆蓋三四個社區。現在有很多企業是不成規模的,都是零敲碎打,它們在資源配置,包括購貨渠道、銷售模式上,可能會有很多局限性。我們把它們也整合到百姓生活服務中心裡去,讓好的資源不要流失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