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生有自殺意願者是常人的兩倍,他們為何不敢求助?

醫學界 發佈 2024-01-06T09:00:37.267293+00:00

近期,全球知名醫學專業在線平台Medscape發布的《醫生的負擔:醫師自殺報告2023》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

(了解更多,請關注「醫學界」微信公眾號yixuejiezazhi,在手機端下載醫學界醫生站App)


多少醫生曾試圖自殺?哪個科室的醫生有自殺想法的最多?產生自殺想法的醫生為何不敢尋求心理援助?近期,全球知名醫學專業在線平台Medscape發布的《醫生的負擔:醫師自殺報告2023》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


這份報告調查了29個專科的9100多名醫生,他們坦誠地講述了自殺未遂或出現自殺念頭的經歷,透露了他們考慮自殺的原因、求助的情況,並涉及醫生如何關照自己的心理健康等問題。


Medscape每年都會發布《醫師自殺報告》,該調查雖然針對的是美國醫生群體,但其中提到的現象和原因在各國也具有普遍性。我們從中可以窺視當下醫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並理解這份職業背後不為人知的壓力與困境。



每10名醫生就有1名想自殺


《報告》顯示,1%的醫生表示自己「嘗試過自殺」,9%的醫生承認「考慮過自殺」。這意味著,每10名醫生中就有1名產生過自殺想法。而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美國成年人中平均有0.5%嘗試過自殺,有4.9%曾經考慮過自殺。可以看出,醫生群體的這兩項比例都達到了普通成年人的2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有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提出,醫生對各種致命手段更加了解,這一點再加上自殺意念率高,將是更加「令人擔憂的」。


這種擔憂在中國醫生群體中也同樣有所體現。例如,據財新網報導,2017年9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名麻醉科規培醫生自殺,死因是過量為自己注射丙泊酚,這是一種會引起呼吸抑制的常用麻醉藥品。


醫生自殺狀況與年資有關嗎?《報告》顯示,最年輕的醫生(27-41歲)中「有過自殺想法」的比例最高。這與美國社會的普遍狀況不符,美國自殺率較高的通常是老年人,尤其是45歲以上的男性。而在「嘗試自殺」的比例上,不同年資的醫生沒有差異,均為1%。


同時,年輕醫生更傾向於將自殺歸咎於醫學院或醫療組織(工作單位)。但隨著年資的增長,醫生越來越不接受這一觀點。


美國醫生的自殺狀況存在微小的性別差異。《報告》顯示,有9%的男醫生「考慮過自殺」但沒有實施,而女醫生中的這一比例是11%。男女醫生在「嘗試過自殺」的比例方面則沒有差異,均為1%。


《報告》還指出,有23%的醫生感到抑鬱,其中有24%達到了臨床上的抑鬱症標準(例如,不是由常見的悲傷事件導致的、長時間持續的嚴重抑鬱),有67%屬於口頭上的抑鬱(例如,心情低沉、萎靡、難過)


「自從我們開始測量以來,抑鬱症就是醫學界的嚴重問題。」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Andrea Giedinghagen說。「太多的工作任務和太少的個人可支配的東西,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容易導致抑鬱症。」她還說,醫生仍在面對疫情,雖然現在重症監護室已不再人滿為患,但新冠疫情帶來的創傷並沒有消失。


哪個科室的醫生自殺率最高?


對於這個問題,今年的答案是耳鼻喉科。


《報告》顯示,不同專科醫生之間,自殺意念率最多可相差2倍以上。在今年的調查中,自殺意念率最高的5個專科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耳鼻喉科、精神科、家庭醫學科、麻醉科、婦產科。自殺意念率最低的5個專科分別為骨科、腎病科、腫瘤科、風濕科、呼吸科。



這一結果與前兩年的醫生自殺報告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2022年自殺意念率最高的5個專科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病理科、普外科、腫瘤科、傳染病科、急診醫學科,自殺意念率最低的5個專科為皮膚科、眼科、骨科、風濕科、腎病科。


再早些時候,2021年自殺意念率最高的5個專科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婦產科、骨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糖尿病與內分泌科,自殺意念率最低的5個專科分別為放射科、兒科、腎病科、內科、泌尿科。


綜合近三年的數據可以看到,耳鼻喉科和婦產科兩次進入自殺意念率最高的5個專科。這或許源於這兩個專科的醫患關係緊張等因素,而國內的情況也是如此。


在國內的社交媒體上,耳鼻喉科醫生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本專科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經常被叫去急診,處理魚刺卡喉、鼻出血、頸部割傷等突發情況,單是魚刺卡喉,一晚上就能遇到十幾個。在這些突發情況下,患者和家屬更容易情緒急躁,非常影響醫患關係。」「經常面對患者的不理解,許多患者認為耳鼻喉科疾病都是小問題,不需要手術,實際上不是這樣。而且這種『不情不願』的手術做完後,也容易受到患者『挑刺兒』。」「耳鼻喉科疾病雖然不要命,但可能嚴重影響情緒,比如耳鳴和鼻炎,患者天天處在這種焦慮情緒中,會把焦慮傳遞給醫生。」


婦產科同樣是醫患衝突的高發地。廣東省於2015年底做過一項統計,在該省五年內6096宗醫療糾紛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婦產科。北京醫調委常務副主任劉方曾介紹說,婦產科糾紛多,主要是婦產科手術多和患者家屬心態導致的。多數人認為,孕產婦大多不是患者而是健康人,一旦在孕育生產中出現問題,他們便很難接受。同時保障孕婦和胎兒兩人的生命安全,也會增加醫生救治的難度。


在上述連續三年的醫生自殺報告中,腎病科都是自殺意念率最低的5個專科之一,骨科和風濕科也有兩次進入自殺意念率最低的5個專科。它們成為最「保命」的三個專科。


醫生為何不敢求助?


來看看美國醫生的訴說:


「我害怕受到『5150非自願拘禁』(根據『美國加州福利與基本原則5150條例』,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危險的精神病患者必須住進精神病院,直到獲得精神病醫師或法官的簽字才能被釋放)。失去工作,對我未來求職和考執照產生影響。」


「那時候我工作太忙了。而且,那段時間,任何由醫生診斷的抑鬱或焦慮都要向州醫療委員會報告。」


「不只是最近抑鬱。那時候,我感覺不到任何可以信任的人。現在我知道可以向誰求助了,我不會再讓情況變得那麼糟糕。」


這些都是醫生出現自殺意念後不願尋求專業幫助的原因。調查顯示,有52%的醫生表示,自己不需要專業幫助就能處理;42%的醫生表示,不想冒向醫療委員會報告的風險。其他原因包括擔心被同事發現、擔心它出現在自己的保險記錄上,以及不信任精神健康專業人士。




2017年發表於《梅奧臨床進展》的一項調查發現,在美國的一些州,醫療委員會要詢問醫生的精神狀況,而這些州的醫生尋求精神治療的比例最低。「與非醫生相比,醫生更不可能尋求精神健康服務,多數是因為獲得精神健康服務面臨阻礙,或者會在醫療圈留下污點。」《美國家庭醫生雜誌》2021年的一篇文章寫道。


在中國,擔心精神疾病確診記錄影響職業發展的狀況同樣存在。在知乎上,有醫生匿名回復了「醫生得抑鬱症是什麼體驗?」:「醫院的內網可以看到就診記錄,怕被同事發現,一直用的自費卡。在等一線城市的戶口,不敢讓人知道,怕失去工作就沒有戶口,小孩就不能上好學校。」還有用戶匿名回答:「因為選擇了學醫,我反而不能像個普通人一樣生病,生了病,不得不去遮掩。」


但有專家認為,醫生比常人更加強烈的病恥感與他們的自負有關。美國密西根大學綜合抑鬱症中心執行主任、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前主席約翰·格雷登說,醫生比非醫療人士更容易對自殺的念頭感到羞恥,因為「這是一群驕傲的人」。即使一名醫生被要求治療其他醫生,也會感到尷尬,因為他們很難接受一名醫生可以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強大、能幹的醫生,另一個是受到驚嚇、生了病的人。


「承認患有精神疾病就像承認失敗一樣。畢竟,誰願意去找一位曾與焦慮作鬥爭的醫生看病呢?誰會想和經歷過抑鬱症的醫生交談?」有醫學生在醫生交流平台KevinMD上說。


如果你的同事有自殺的想法,你會如何嘗試幫助?對於這個問題,最多的回答是與對方交流(79%)和推薦對方尋找專業幫助(78%)。其他回答包括告知對方的家人和告知上級領導,只有1%的醫生選擇不提供任何幫助。


在提供幫助方面也存在性別差異。女醫生更願意和有自殺傾向的同事交流,也更有可能引導他們尋求專業幫助。男醫生相比之下雖然略顯「冷漠」,但他們中主動提供幫助的比例已經較上一年有所上升。


誰來保障醫生心理健康?


「醫學生如果有抑鬱症,還適合當醫生嗎?」有人在知乎上提問。


「不適合,醫生這個職業伴隨著很大的挫敗感,以及濃濃的致郁風。現在在呼吸內科輪轉,7天死了3個,有一個還是跳樓的,心理素質脆弱的能承受麼?」有人如此回答。


這位答主的話不無道理。從進入醫學院學習開始,醫學生就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研究顯示,醫學生在進入醫學院前的自殺意念率與其他專業學生沒有明顯差異,但在醫學院學習一年後,醫學生的自殺意念率達到了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大約45%的醫學生表示,他們甚至在開始職業生涯之前,就在高強度訓練中感到職業倦怠。巨大的壓力,還會導致醫學生的同理心下降,對他們成為醫生後的執業水準產生影響。


「進入一所好大學、考入理想的醫學院、成為有競爭力的臨床專業住院醫生,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里程碑,但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這卻像打開了一扇通向鬼屋的門,裡面有惡魔、令人窒息的不確定性以及難以想像的挑戰。學生們無畏地迎難而上,而我們還在盲目地繼續加碼。」2016年,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大衛·穆勒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公開信寫道。當年8月17日,他所在的醫學院大四學生凱薩琳·斯塔斯卡瓦奇跳樓身亡,震驚了美國醫療界。


為了減少醫學生的心理壓力,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已經採取了行動。2017年,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將醫學生前兩年的評分體系,從打分制改為「通過-不通過」制,從而緩解醫學生之間的激烈競爭。為了減少醫生執照考試對學生造成的巨大壓力,這所醫學院退出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年度醫學院排名。在這一醫學院排名中,醫生執照考試和住院醫考試的通過率是重要的考核標準。


醫生心理健康也需要制度性保障。2020年4月26日,美國紐約長老會艾倫醫院急診科主任洛娜·布林自殺身亡。當時,她所在的紐約市處於新冠疫情高峰,她和同事全力搶救病人,但仍無法避免許多病人死去。洛娜的家人和朋友講述,洛娜沒有抑鬱病史,感染新冠病毒後,她出現了嚴重的焦慮和挫敗情緒。但由於擔心自己被吊銷行醫執照和被同事排斥,她沒有到精神科就診,最終不堪重壓選擇了自殺。


洛娜的自殺在美國醫療界引發了更加強烈的保護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呼聲。2022年,拜登簽署了《洛娜·布林博士醫護人員保護法》,撥出1.4億美元資金,要求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向醫院、醫療專業協會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撥款,保障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這也是美國歷史上首部關注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法案。


中國目前尚無專門保障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法律,但已經出台了相關措施。2020年2月,國內新冠疫情第一波高峰期間,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於貫徹落實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為一線醫務人員提供線上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安排有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的精神科醫護人員,對援鄂和湖北省外的醫療人員都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支持。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薛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醫院應意識到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保護醫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定期組織心理體檢,出現問題及時干預;開展有利於職工身心健康的活動等。醫院在為醫生們安排工作的時候,也應注意得當有序,讓醫生們輪替休息,保證每位醫生的休息時間。


她還呼籲,醫務工作者既要積極承擔工作,也要防止心理的過度耗竭,可以通過體育運動、聽音樂、閱讀心理讀物等方式減壓。


Medscape今年的醫生自殺報告顯示,許多醫生已經開始了「自救」,例如花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將時間花在活動和愛好上、鍛鍊、獲得充足的睡眠等,這些都可能降低醫生的自殺風險。


「在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自主調節。」黃薛冰說,「但是如果情況嚴重,一定要就醫。」


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的吳麟傑教授和北京和睦家醫院心理學家劉辰也曾撰文《你永遠不會獨行:醫療專業人員的職業倦怠與抑鬱》提到,醫生往往容易「恃才而驕,因智生悲」。


文章寫道:「我們有多少次建議、鼓勵甚至告誡我們的患者要照顧好自己,吃好睡好,休息好,告訴他們生病時要善待自己;而當談到自己時,我們卻忽略這些。我們擁有知識和臨床技能,但正是我們的驕傲使我們無法遵循自己的建議。或許我們都需要學會謙虛,首先看到我們作為個人,在身體和心理上,擁有人性的弱點和患病的脆弱;然後我們再專注於知識技能,最終獲得幫助自己和別人的大智慧。」


參考文獻

1. Doctors' Burden: Medscape Physician Suicide Report 2023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3-physician-suicide-report-6016243

2. A Tragedy of the Profession: Medscape Physician Suicide Report 2022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2-physician-suicide-report-6014970

3. 「Death by 1000 Cuts」: Medscape National Physician Burnout & Suicide Report 2021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1-lifestyle-burnout-6013456

4. Medical Licensure Questions and Physician Reluctance to Seek Care fo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https://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7)30522-0/fulltext

5. Consistency Between State Medical License Ap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Physician Mental Health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80002?guestAccessKey=a659d392-ab89-4112-9ac4-7c945d93b368&utm_source=For_The_Media&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ftm_links&utm_content=tfl&utm_term=051821#jld210014r4

6. Medical student's death highlights high rates of physician suicides

https://abcnews.go.com/Health/medical-students-death-highlights-high-rates-physician-suicides/story?id=47006198

7. 怎樣呵護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中國青年網


(了解更多,請關注「醫學界」微信公眾號yixuejiezazhi,在手機端下載醫學界醫生站App)


來源:醫學界

責編:錢 煒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