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子楊傑居士,身居要職卻心系淨土

素行布衣 發佈 2024-01-06T19:56:50.747827+00:00

騎虎歸故鄉,世人猶未悟。本來人不識,饒舌是豐年。定中傳得阿羅漢,十六身中第幾身。淨土宗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論著——《淨土十疑論》,此論有個序是楊傑居士所著。

天台三賢堂

豐干

從來清浄土,鼎足聖賢聚。

騎虎歸故鄉,世人猶未悟。

寒山

家住天台寺,雲岩萬丈潭。

本來人不識,饒舌是豐年。

拾得

拾得元無姓,山前拾得來。

常攜一敝箒,不是掃塵埃。

瑞竹悟老種蓮

東林聞説好林泉,社防荒涼幾百年。

靈物孰知崔氏竹,方池新種逺公蓮。

華嚴頓淨三千界,廬阜重招十八賢。

應笑陶潛又歸去,白雲幽鳥伴歸田。

禪月真堂

童子依師蘭水濵,聲名真是碧雲人。

定中傳得阿羅漢,十六身中第幾身。

淨土宗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論著——《淨土十疑論》,此論有個序是楊傑居士所著。楊傑,字次公,自號無為子,故世稱楊無為。安徽無為人。宋神宗時官太常,哲宗時為禮部員外郎,出知潤州,除兩浙提點刑獄,故又稱楊提刑,歷參天下名宿,其中與天衣義懷、芙蓉道楷最為相得。楊傑居士參禪有悟,對淨土又有信心,所以對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影響甚大。楊傑居士是少年登科(考上進士),很有才學。宋代的知識分子一般對佛教都很好樂,所以楊傑早年是好樂禪宗,參天衣義懷禪師。

 禮部楊傑居士,天衣義懷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楊傑居士平生最好參禪,曾歷參諸山名宿,但均未契旨。晚年謁天衣義懷禪師。義懷禪師每每為他舉龐蘊居士機語,令他參究。

  後來有一年,楊傑居士奉陪皇上登泰山行祀。一天早晨,雞剛一叫,他便登上泰山頂,正好看到日出如盤涌,忽然大悟。於是便依龐居士詩偈,另作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偈,云:

    「男大須婚,女長須嫁。

    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

  楊傑居士後來把此偈寄給義懷禪師,得到了義懷禪師的肯定。

  楊傑居士悟道後,一次,與芙蓉道楷禪師偶然相逢。時芙蓉禪師已於投子義青禪師座下悟道,為一方化主。

  楊傑居士問:「與師相別幾年?」

  芙蓉禪師道:「七年。」

  楊傑居士又問:「學道來,參禪來?」

  芙蓉禪師道:「不打這鼓笛。」

  楊傑居士道:「恁麼則空游山水,百無所能也。」

  芙蓉禪師道:「別來未久,善能高鑒。」

  楊傑居士一聽,便哈哈大笑。

  神宗熙寧末年(1077),楊傑居士因為母親去世,他在家丁憂三年閱《大藏經》。讀到淨土經典時產生信心,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認為∶「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往淨土去,去實無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也?彌陀光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因此,「人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知眾生注念,定見彌陀。彌陀來迎,極樂不遠。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楊傑居士開始禪淨雙修。這也代表著宋代文化的一種趨向,宋代自趙匡胤以來,有儒道釋三家合流的趨勢,在教內有禪淨合流的趨勢,這些在士大夫階層表現得尤為突出。

楊傑的淨土信仰,既有其師天衣義懷所倡「唯心淨土」的痕跡,也有永明延壽主張「念佛淨土」的影響,並最終脫離禪的心性學說而歸於念佛往生修行。這與他由禪而淨、歸心淨土的學佛道路是一致的。一方面他認為,彌陀淨土並非真實存在,所謂往生淨土,其實「去實無去」,意謂淨土只是自心,自心外並無淨土。他在《淨慈七寶彌陀像記》中說∶「純固定力,了達智慧,此淨土之因也。」「一身清靜,則一切身清靜;一念清淨,則一切念清淨。然則不離娑婆,頓超極樂。」(《樂邦文類》卷三)這顯然重申禪宗心性修養的頓悟成佛論。但一方面他更強調,淨土念佛「近而易知,簡而易行」,是依彌陀他力而往生的「實教」,決非為鈍根者而設的方便「權教」。

對此,楊傑曾與他的故舊、光州司士王仲回有過一場論辯。王仲回持禪宗「心即淨土」之說,故發問道∶「經典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雲∶「心即淨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楊傑的回答是∶

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此以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眾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則非眾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試自忖思,或未出眾之境,則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無若,壽則無夭也。於無念中起念,於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

哲宗元祐年(1096-1094)中,楊傑居士被提為禮部員外郎,出任浙江提點刑獄。不久即謝世,有辭世偈云:

「無一可戀,無一可舍。

  太虛空中,之乎者也。

  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