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生說 | 穀雨將至,協和醫生教您食「谷」養生

北京協和醫院 發佈 2024-01-07T03:46:02.346545+00:00

明天(4月20日)將迎來「穀雨」節氣,這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節,作物新種,雨潤百穀,萬物生長,蒸蒸日上。五穀雜糧是中國人的傳統主食,中醫稱「五穀最養脾,天生萬物,獨厚五穀」。今天,就讓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大夫教您「識谷」「食谷」,抓住春天的尾巴調養身體。

明天(4月20日)將迎來「穀雨」節氣,這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節,作物新種,雨潤百穀,萬物生長,蒸蒸日上。五穀雜糧是中國人的傳統主食,中醫稱「五穀最養脾,天生萬物,獨厚五穀」。今天,就讓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大夫教您「識谷」「食谷」,抓住春天的尾巴調養身體。


辨五穀 養脾胃

穀雨時節,空氣濕度增大,脾虛和痰濕體質人群可出現乏力倦怠、納差腹脹、濕疹水腫等表現。此時,可藉助每餐必備的五穀雜糧,食養保健。中醫認為,五穀性味平和,補益脾胃。《黃帝內經》記載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搭配原則。在古代,五穀即指稻(水稻、大米)、黍(黃米)、稷(又稱粟,即小米)、麥(小麥,製作麵粉用)、菽(豆子)。在現代,五穀泛指各種穀類食物。寓醫於食,五穀能入藥防病,又各有特點。

大米中的粳米性味甘平,補氣健脾和胃、除煩渴,適合營養不良、慢性胃炎、腸炎人群;米糠層的膳食纖維有助胃腸蠕動,防治便秘、痔瘡;平時可用粳米煮粥、做糕點,但粳米熱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黃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E和鋅、銅等,有益氣補虛、潤腸通便功效;同時植物纖維含量高,能輔助增加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症狀

小米味甘性涼,能健脾和胃、補腎安神,適合功能性消化不良、反胃噁心、腸鳴腹瀉和失眠健忘者。小米所含的維生素B1和B12能預防口角生瘡;含鐵量高,可預防缺鐵性貧血,常用於產後調養,可和羊肉同煮,治療產後氣血虛弱。

麥養心,小麥是「五穀之貴」,為「心之谷」。小麥有養心健脾安神、滋陰補腎除熱功效,能治療心煩失眠、汗出口渴。適合情緒抑鬱,特別是更年期女性的調養。日常可選浮小麥20-30g、茯神10-20g、搭配麥冬6-10g,將藥食研碎在沸水中煎煮15-20分鐘,去渣飲茶,有助於緩解女性潮熱心煩、多汗失眠等不適症狀。

巧食豆 勝過肉

菽是豆類的總稱,民間有諺語「穀雨吃豆,疾病靠後」。穀雨時節選食豆類有益健康。如黃豆補氣健脾、養血潤燥,適合身體瘦弱、皮膚乾燥、血虛白髮、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圍絕經期綜合徵等人群作為飲食搭配。黃豆富含植物蛋白、礦物質,日常榨汁或燜肉均易於操作。穀雨當天,不妨將黃豆或豆腐、筍絲、草菇、青菜葉等作為食材,調配鮮湯做上一碗清湯麵,既開胃消食又補虛益氣,是一道應時配餐

豌豆、蠶豆、毛豆等多種豆類,也是「應季之谷」。

豌豆入脾胃經,粗纖維含量高且富含維生素A,如清炒豌豆雞蛋可滿足口感和增加體力,糖尿病患者也適合;還能輔助產後乳汁缺少和緩解視物疲勞。

蠶豆健脾,同時能利水消腫,適合脾虛乏力、濕熱水腫人群,清炒,燜飯均可選擇,如蔥油炒蠶豆就清香美味。

毛豆中含有植物蛋白,且鉀、鎂元素和維生素B、膳食纖維素均很豐富,春夏季節人們聚會聊天時,水煮毛豆是提高食慾的熱點小吃;毛豆不僅能改善體力、預防便秘,還含亞油酸和亞麻酸,可改善人體脂質代謝,輔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含量。

白扁豆和赤小豆是百姓熟知的食物,均入脾胃經,能健脾除濕、利水消腫。白扁豆健脾止瀉、止帶,此時節易腹瀉、白帶多的女性可食用;赤小豆還輔助清熱退黃,慢性肝病患者出現黃疸、水皰時可入藥膳

豇豆甘咸平,入脾腎,具有健脾利濕、補腎澀精功效,適合脾虛食積、脘腹脹滿、腰酸帶下病證;豇豆含優質植物蛋白和維生素C,還可預防妊娠期貧血。

不過,要特別提醒,有慢性腎病、蛋白尿的患者進食豆類食物時建議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掌握種類和攝入量,以配合全身疾病的控制。

溫馨提示

食用穀類食物,加工不宜太精細,淘洗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每人每天攝入250~400g為宜,儘量粗細搭配。五穀雖為營養物質的基礎,但其脂肪和蛋白質尚不能滿足全身營養需要,還需配合其他食物,如肉蛋果蔬等,以維持營養平衡。

中醫學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人不吃主食則無從攝取營養,會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出現面色萎黃、乏力瘦弱、納差腹瀉等貧血、營養不良表現,甚至還會影響生殖功能。建議根據體質、合理搭配五穀雜糧等主食,切勿盲目長期斷食,以免損害健康。


作者:宣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