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們享受知識帶來的幸福,北京的公共圖書館實力圈粉

京報網 發佈 2024-01-07T09:55:25.723082+00:00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公共圖書館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公共圖書館就像一座座「知識寶庫」,讓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北京人都享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幸福。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公共圖書館最近都在舉辦各種活動,邀讀者共赴閱讀之約。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公共圖書館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公共圖書館就像一座座「知識寶庫」,讓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北京人都享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幸福。

1964年,孩子們在市少兒圖書館讀書。馮文岡攝
2012年,首都圖書館新館開館,「掌上圖書館」也正式開通。圖為幾名讀者正在體驗數字設備。方非攝
1996年,市文化局和多家圖書館聯合舉行「請您走進圖書館」主題活動,受到市民歡迎。包旭東攝
1981年,讀者在北京圖書館學習。王寶琴攝
1954年,人們利用周末到圖書館借書。李祖慧攝
1953年6月2日,《北京日報》3版
1956年11月10日,《北京日報》2版

配合祖國建設開新閱覽室

上世紀50年代,北京的公共圖書館很少,除了北京圖書館和北京市圖書館,還有幾個區級圖書館。在當時,這些圖書館起到了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用。

據本報1952年12月22日3版《北京圖書館開闢科學技術閱覽室》報導,為了迎接並配合祖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推廣蘇聯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先進經驗,該館新開闢了兩個科學技術閱覽室,每室都配有中文、俄文等專門書刊,涉及自然科學、工業、生物、醫學、農業等多個方面。這兩個閱覽室開放後,讀者特別多。

對於孩子們來說,圖書館更是一座「知識寶庫」。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圖書館在和平門外的一條小胡同里開設了一個兒童分館,每天下午都能迎來上千名兒童。據本報1953年6月2日3版《在北京市圖書館兒童分館裡》報導記載,孩子們進館後,先要領閱覽證、洗手,然後再按相應學段進入閱覽室。低年級閱覽室里有半開架的書櫥,裡面擺著各種圖畫、故事書,五個小圓桌旁坐滿了孩子,他們各自捧著心愛的書安靜地閱讀,沒一個人亂走動。高年級閱覽室除了有《毛主席的青少年時代》《卓婭與舒拉的故事》等孩子們喜歡的書,還有各種期刊和報紙。

1956年,北京公共圖書館的規模開始擴大。市文化局決定將北京市圖書館遷到國子監,改名為首都圖書館。擴充後的首都圖書館設有一般閱覽室、報刊閱覽室和雜誌閱覽室,還有可容納100多名兒童的兒童閱覽室。同時,充分利用館內收藏的中文古籍和北京地方文獻等,開闢有關專門學術的研究閱覽室。這一年,東四區、崇文區、前門區、西單區等北京城內各區開始建設圖書館,這些區圖書館一般都有1萬多冊圖書,並設有成人和兒童的閱覽室。原北京市圖書館兒童分館也遷到西單區頭髮胡同,擴充為北京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兒童閱覽部的圖書設備全部移交至該館。(1956年11月10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圖書館事業的新面貌》)

到上世紀60年代,北京各區圖書館的藏書都在20萬冊左右,首都圖書館的藏書為120萬冊。這些圖書館不僅為讀者提供學習與工作所需的圖書報刊資料,還經常舉辦一些為讀者服務的讀書活動,向讀者宣傳圖書,如報告會、座談會、朗誦會、作家與讀者見面會等,深受讀者歡迎。(1963年8月22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有哪些圖書館》)

1983年9月24日,《北京日報》1版
1987年7月4日,《北京日報》1版

建設「北圖」新館完成周總理囑託

隨著我國「四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公共圖書館的數量和質量逐漸難以滿足讀者需求。為了改變這種面貌,198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通過了《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提出大力發展圖書館事業,北京圖書館新建工程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

北京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籌建的京師圖書館,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前,這座圖書館僅有藏書140餘萬冊,工作人員不足100人,實際上是一個只為少數人服務的藏書樓。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圖書館通過交換書刊、館際互借等多種方式,大大豐富了藏書量,到1983年,該館藏書已達1140萬冊。很多人在這裡努力學習,提升科學文化水平,北京圖書館也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自修大學」。(1983年9月24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圖書館新館舉行奠基典禮》)

然而,受館舍條件所限,北京圖書館的接待能力越來越捉襟見肘。據本報1983年9月24日1版《「北圖」列為國家重點工程很必要》報導,每天清晨,北京圖書館閱覽室前都排著蜿蜒長隊,這裡的座位總共只有900個,但每天借閱圖書者平均達4000人次,一些讀者只能被拒之門外。由於工作人員不足、設備落後、空間有限,很多圖書不能得到及時加工、上架,也無法實現借閱,新館建設勢在必行。而這,也是周恩來總理的囑託。

1973年10月,周總理看了北京圖書館在原地的擴建計劃和模型後指示:「只蓋一棟房子,不能一勞永逸……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蓋,可以一勞永逸。」 1975年3月,周總理在病榻上審定了這個項目,最後批了一句話:「請與萬里同志一談。」當時,萬里任鐵道部部長,他遵照周總理囑託,對新館的選址、投資和設計都提出了具體意見。(1987年9月4日《北京日報》2版,《萬里同志和「北圖」》)

經過三年零九個月的建設,北京圖書館新館於1987年竣工。新館是一組富有民族風格的宏偉建築,建設在紫竹院公園北側。新館可藏書2000萬冊,設有大小30多個閱覽室,可同時容納3000名讀者,每天可接待七八千人次,同時,還可為讀者提供30多萬冊開架外借圖書。新館具有現代化的圖書傳送、自動報警和防災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1987年7月4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圖書館新館竣工》)

當時,北京圖書館新館規模居亞洲之冠。這座圖書館的建成,標誌著我國的國家圖書館從近代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轉變。

1999年11月30日,《北京日報》8版
1996年4月8日,《北京日報》1版

「一卡通」聯網實現通借通還

上世紀90年代,北京的公共圖書館有了長足的發展。數據顯示:1980年以前,北京只有7個區縣有圖書館,其餘都是文化館內的圖書組。到1996年,全市各區縣都建立了圖書館,面積達7.1萬平方米,是1982年的6倍,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首都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為龍頭,各區、縣圖書館為地區中心館,367個街鄉圖書室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體系。(1996年4月8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公共圖書館體系初步形成》)

當時,北京市屬公共圖書館有22家,設備不斷更新,館內條件明顯改善。其中,城區圖書館開闢了特色藏書服務,像首都圖書館就是研究北京史志的中心。遠郊區縣圖書館則把科技興農任務落實到鄉鎮、村莊,圖書館工作和經濟工作緊密相聯,在首都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年8月23日《北京日報》5版,《公共圖書館成為經濟建設好後盾》)

少兒圖書館的建設也日新月異。據本報1998年8月9日2版《金色的事業》報導,當年,北京有3家獨立建制的少兒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石景山區少兒圖書館和西城區青少年兒童圖書館。此外,東城區圖書館、通州區圖書館等18家公共圖書館內也設有少兒部(室)。全市少兒圖書館(室)的面積為12000平方米左右,平均每館每周開放時間為46小時。時任國際圖聯兒童研究委員會主席雪莉·A·菲滋基本斯參觀石景山區少年兒童圖書館後,被其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和濃郁的少年兒童特色所吸引,稱其是「我所見到的世界上最好的圖書館之一」。

1999年,北京的公共圖書館全部達到一、二級館標準。讀者們驚喜地發現:在圖書館借閱圖書便捷多了,不僅一般圖書大多都能借閱到,電子出版物、特色圖書也林林總總,機讀書目數據的快速錄入和計算機回溯建庫等多種現代化管理系統的運用,更是大大方便了讀者。這些公共圖書館環境幽雅,滿眼新知,周到的服務令前往獲取知識的人們感到溫暖如春。(1999年11月30日《北京日報》8版,《本市圖書館今非昔比》)

2012年,位於北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圖書館、黨校系統圖書館、科研院所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以及醫院、部隊、中小學圖書館和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共110餘家圖書館,自願聯合發起成立「首都圖書館聯盟」,並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服務措施。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首都圖書館及下屬各區縣圖書館和部分街道圖書館共63家,滿足了讀者憑藉「一卡通」實現同城通借通還。也就是說,讀者憑一張「一卡通」讀者卡可以在63家圖書館中的任一家借書,要還書的時候,無論走到哪裡,就近還書就可以了。(2012年3月13日《北京日報》9版,《一張讀者卡遍閱京城百餘圖書館》)

隨著北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備,現在,以首都圖書館為中心館的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四級服務網絡成員館已達6000多家,「一卡通」成員館均實現了通借通還。

2018年4月24日,《北京日報》4版
2022年8月2日,《北京日報》7版

進階「公共文化空間」實力圈粉

伴隨著建設全國文化中心腳步的加快,近年來,北京的公共圖書館一改傳統模樣,進階「公共文化空間」,實力圈粉。

2015年,玉桃園書香驛站在新街口街道社區落成。這個外觀質樸的小木屋裡有很多居民自發捐贈的圖書,光詞典就品類不少,《漢英字典》《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英漢科學技術詞典》《新英漢詞典》……平日裡,居民們常在此閱讀、議事、談心、寫作業,書香驛站是他們生活中的忠實夥伴,也是他們的「第二個家」。(2020年10月22日《北京日報》10版,《這裡成為社區居民第二個家》)

2017年,位於東南二環護城河邊的角樓圖書館開館。這裡珍藏著31卷《明清檔案》等「最北京」的老照片、歷史、非遺手工藝品,讀者能夠感受京味兒京韻。每周一次的「非遺52日」,成為胡同迷、民俗愛好者們的狂歡節,非遺傳承人相繼帶去了面人、刻瓷、磚雕、兔兒爺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手作活動。「心隨意動,跟著傳承人做一個自己喜愛的兔兒爺,非常開心!」體驗者們說。除此之外,角樓圖書館還會組織「昆蟲奇妙夜」「角樓會客廳」等活動,令繁忙之餘的人們在古色古香的老城中詩意棲息。(2022年8月2日《北京日報》7版,《胡同「網紅」勃發文化之美》)

2018年,昔日聞名京城的紅樓電影院重裝亮相,成為集藏書樓、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於一身的複合型特色閱讀空間。紅樓藏書樓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無論新書、舊書,讀者辦理閱覽卡後,都可以在藏書樓內免費閱覽、借閱,部分圖書借閱回家後,如果覺得想留下,直接在App上就可以購買。同時,紅樓藏書樓還開設了口述史採制工作室,面向入藏者及社會公眾提供個人口述錄製和定製化出版服務。(2018年4月24日《北京日報》4版,《首座公共藏書樓昨開放》)

如今,公共圖書館已遍布京城大街小巷,成為探尋老北京魅力和潮流文化的新去處。從這些「知識寶庫」中,人們享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幸福。未來,這種文化獲得感會更加強烈。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原標題: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知識寶庫」)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賈曉燕

流程編輯:U003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