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版圖變遷:從小城邦到地中海霸主,再到君士坦丁堡之殤

天啓元貞 發佈 2024-01-07T16:07:41.904665+00:00

在前2000年,義大利半島上生活著很多部落,他們來自亞洲和非洲。其中有三個對羅馬的形成影響最大,分別是拉丁人、薩賓人和伊達拉里亞人。

頭條號/天啟元貞 文

(本文為天啟元貞原創,創作不易,喜歡請點讚、評論或轉發,後續會為您帶來更多其它精彩內容)

在前2000年,義大利半島上生活著很多部落,他們來自亞洲和非洲。其中有三個對羅馬的形成影響最大,分別是拉丁人、薩賓人和伊達拉里亞人。


羅馬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以拉丁人為基礎,融合附近村落的薩賓人和伊達拉里亞人以及後來其他諸族而成的群體。如果非要稱其為民族的話,只能說相當於我們的華夏民族,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更確切的說,羅馬人指的是擴大化的羅馬公民。

羅馬地處台伯河左岸,附近土壤肥沃,適宜發展農業。更重要的是,羅馬距離海洋只有二十五公里,台伯河口是鹽場,羅馬恰好就在運鹽的要道上。因此,羅馬能夠發展起來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前8世紀-前510年之前的羅馬歷史被稱作「羅馬王政時代」,嚴格來說並不能算做一個真正的國家,只是部落聯盟。

前510年,當我國還處在春秋末期的時候,羅馬人驅逐了塔克文王朝結束了王政時代,建立了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的羅馬共和國。其實,羅馬共和國的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縮寫為「SPQR」。但無論如何,羅馬的歷史從此開啟了劃時代的一頁。


羅馬共和國開始的版圖面積非常小,只有羅馬城周圍彈丸之地,然而這沒什麼可丟臉的,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不是這麼起來的。


羅馬的軍隊分為四個軍團,每個軍團大約4200人~6000人左右,分為30個小隊,隊下轄2個百人團。軍團作戰以步兵為主,按經驗分為三個橫列,第一列是年輕的投槍兵,第二列是有經驗的主力兵,第三列是最有經驗的老兵。當然羅馬也有騎兵,大多是徵召的其他部落同盟軍,人數不足1000人。

別看是步兵為主,使用的多是投槍和短劍,但是羅馬步兵的戰鬥力很強。因為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獎懲有度,每戰必挖戰壕築牆,防範意識非常強。羅馬軍隊開始是民兵,武器和糧食自備,後來隨著戰事的需要發展成為常備軍,由國家供養。所以,羅馬就是靠著這樣一支統一高效的軍隊進行對外擴張。

前5世紀-前3世紀,約相當於我國的戰國時期,羅馬共和國經過三次維愛戰爭和薩莫奈戰爭統一了義大利半島。這個時候,地中海西部出現了兩大強國,一個是羅馬共和國,一個迦太基王國。羅馬人把迦太基稱為「布匿」。

當時的西西里島,土壤肥沃,盛產糧食,城邦林立,成為羅馬與迦太基爭奪的焦點。於是從前264年起,雙方爆發了三次布匿戰爭。羅馬為了能夠取得勝利,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便步兵能夠像在陸地上一樣作戰。

要說起迦太基,那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有更悠久的航海傳統。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出奇兵越過阿爾卑斯山,繞到羅馬的背後發動攻擊,一度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共和國差點因此滅亡。之後,羅馬全民皆兵,並且採取「圍魏救趙」之策,突襲迦太基老家,漢尼拔跟龐涓一樣速速退兵,羅馬終獲勝利。

前146年,羅馬徹底打敗迦太基,並將其本土劃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今天的非洲之名就來源於此。此時,羅馬版圖已經擁有義大利、撒丁島、西西里島和西班牙部分地區,面積幾十萬平方公里,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羅馬在被征服地區設立行省派駐總督進行管轄,實行包稅制,進行經濟掠奪,用於支撐對外擴張。

但是之後羅馬卻發生了內訌,爆發了義大利同盟戰爭和斯巴達克起義,羅馬首腦執政官更迭頻繁。前78年,羅馬軍事統帥蘇拉死後,產生了克拉蘇、龐培和凱撒「前三巨頭」並立局面。最終克拉蘇戰死於帕拉亞帝國、龐培被凱撒擊敗,前48年凱撒笑到最後,成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羅馬獨裁者。

凱撒執政後進行了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給予了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人民羅馬公民權,為羅馬的繼續對外擴張奠定了團結基礎。之後,凱撒進行遠征,平定西班牙叛亂,將努米底亞、阿非利加、高盧、希臘、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等納入版圖。至此,羅馬已經成為地中海的霸主。此時的羅馬對應的是我國的西漢王朝。

然而前44年,凱撒因獨裁遇刺身亡。之後,羅馬又出現了屋大維、安東尼和李必達「後三巨頭」並立的局面。前31年,後三巨頭同盟解體,屋大維最終戰勝了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取得最後的勝利,並將托勒密埃及納入羅馬版圖。


前27年,屋大維創立元首制,獲得了「奧古斯都」的稱號,雖然他自稱是「第一公民」,沒有公開稱帝,但已經是國家一把手,相當於同時期西漢的皇帝。從此,羅馬共和國成為羅馬帝國。

之後屋大維整頓了行省制度,將行省分為元老院行省和元首直轄省,並繼續擴大公民權,將它們授予行省的上層分子。然後,屋大維繼續進行對外擴張,征服了萊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中、下游一些地區,建立了里西亞、潘諾尼亞、麥西亞等省。前12年,他又越過萊茵河下游,建立了日爾曼行省,但不久後因為日耳曼人的反抗導致萊茵河以東丟失。


不過,當時東方的帕提亞帝國比較強勢,極大地遏制了羅馬帝國的東擴,使之止步於幼發拉底河上游。屋大維採取妥協的辦法,沒有與之硬剛。屋大維之後,羅馬政局又陷入動盪,進入暴君頻出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時期。

不過羅馬版圖擴張繼續,經過歷代羅馬君主的擴張,到54年時,羅馬帝國的版圖面積已經達到410萬平方公里,不僅地中海成為內湖,而且還將版圖擴大到不列顛島南部,僅次於當時的東漢帝國,居世界第二位。

公元64年,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暴君尼祿在眾叛親離中自殺身亡,羅馬帝國進入短暫的四帝爭位時期。69年,韋帕薌獲勝,建立了弗拉維王朝。但弗拉維王朝僅僅維持了兩代,到96年就被舊貴族元老涅爾瓦開創的安敦尼王朝取代。


98年, 安敦尼王朝第二位皇帝圖拉真即位,進行了最後一輪大規模擴張。


101和106年,圖拉真兩次進兵征服達契亞,並在那裡設立行省;105年,圖拉真占領阿拉伯半島北部,設阿拉伯行省;114年,圖拉真吞併亞美尼亞,設立亞美尼亞行省;之後,圖拉真繼續東征,打敗帕提亞帝國,占領了美索不達米亞。

到116年,羅馬帝國的版圖達到歷史極盛,面積約為520萬平方公里,人口4500多萬,比同時期的東漢帝國面積少1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少500萬,仍然居世界第二。


圖拉真死後,哈德良繼位,致力於整頓內部和鎮壓猶太人起義。

首先,哈德良與帕提亞帝國媾和,退還美索不達米亞,放棄亞美尼亞。其次,哈德良在西部修築了長城,以防止蠻族入侵,比如不列顛省北部的哈德良長城。當然這個長城與秦長城沒有可比性,更像是長牆。第三,修築直道,加強羅馬化,縮小各行省的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使「條條大道通羅馬」成為可能。最後,哈德良排猶和鎮壓猶太人起義,斬殺58萬人。

138年,安敦尼繼位後對外息武止戰,對內勤政愛民,使羅馬帝國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96-192年的安東尼王朝是羅馬帝國最鼎盛時期,被稱作「黃金時代」。


192年,安敦尼王朔最後一位皇帝康茂德因倒行逆施被毒死,羅馬帝國進入一國多帝的混亂時期,到284年共經歷了六十多個皇帝。


259-273年,駐守高盧與駐守帕爾米拉的將領先後自立為王,羅馬帝國進入三國鼎立時代,三國版圖面積的加起來有450萬平方公里。無獨有偶,此時的中國也大致處於曹魏、蜀漢、孫吳三國鼎立時代。

273年,羅馬皇帝奧勒良終於收復高盧王國和帕爾米拉王國,是羅馬帝國重歸一統。奧勒良也因為使羅馬帝國重歸一統,被元老院授予「世界光復者」稱號。巧合的是,280年,西晉也結束了三國鼎立,使中國重新統一。

然而好景不長,275年奧勒良出征薩珊帝國時遇刺身亡,羅馬帝國又爆發了內戰,皇帝走馬觀燈式的換。到284年,皇帝衛隊長戴克里先紫袍加身,打敗對手,成為唯一的羅馬皇帝,結束了羅馬帝國的混亂局面。


293年,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羅馬帝國又進入了分治時期。所謂的四帝就是,戴克里先與共治者馬克西米安兩個皇帝均稱「奧古斯都」,然後兩人再選兩個助手加萊里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稱為「凱撒」,即副皇帝或羅馬王,相當於我國古代王朝的太子。

由於戴克里先制定了自己干滿20年皇帝就退位原則,所以305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安共同退位,加萊里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升級為奧古斯都,即正皇帝。


之後,加萊里烏斯自認為自己是最高的皇帝,選了兩位「凱撒」,分別是馬克西米努斯與塞維魯二世。這就有點兒過分了,相當於搶了君士坦提烏斯的「凱撒」提名權。


306年,君士坦提烏斯去世後,其兒子君士坦丁一世被駐不列顛的羅馬軍團擁立為奧古斯都。而在羅馬,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則被擁立為帝,統治原屬馬克西米安的地區。塞維魯二世一看地盤被搶了,於是進攻羅馬,結果兵敗身亡。


308年,加萊里烏斯又推舉李錫尼為奧古斯都,此舉引起了「凱撒」馬克西米努斯的不滿。於是,乾脆大家都稱奧古斯都算了,馬克西米努斯也自稱奧古斯都。由此,羅馬帝國同時出現了五位奧古斯都:加萊里烏斯、君士坦丁一世、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努斯和李錫尼,形成了五帝並立局面。

311年,加萊里烏斯去世後,李錫尼繼承了其統治的歐洲部分,又形成了四帝共治局面。隨後君士坦丁一世與李錫尼結盟,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努斯結盟,雙方展開了較量。

312與313年君士坦丁一世與李錫尼相繼戰勝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努斯,瓜分羅馬帝國。但一山豈容二虎,雙方都想獨霸帝國。最終324年,君士坦丁一世打敗李錫尼,使羅馬帝國重新統一。君士坦丁一世就是大名鼎鼎的君士坦丁大帝,他在位期間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廷,改名新羅馬,後又改名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而反觀此時的東方,西晉已經滅亡,進入東晉十六國亂世。

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又將帝國分成幾份,由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統治,結果又埋下了帝位爭奪的禍樞。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後,爆發了帝位爭奪大混戰。雖然350年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奪得帝位,成為唯一的皇帝,但接著其死後又爆發了帝位爭奪戰,皇帝走馬觀燈式的換。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後去世後,兩個兒子分別繼位,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兩個國家,即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而且之後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


在3世紀時,羅馬帝國發生內亂,北方的日耳曼蠻族趁機入侵,使羅馬帝國遭受了一場浩劫,差點滅亡。之後,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兩位皇帝為了給羅馬帝國續命,網羅了一批定居於其境內的日爾曼人,使其成為僱傭兵為羅馬帝國打仗。因此,在5世紀的對外作戰中,雙方都有大量日爾曼人。羅馬人必須找日耳曼人來替他們打仗,這說明羅馬帝國的國力已大為削弱。

東西羅馬帝國分家後不久的5世紀初,東方的匈人來了。他們的騎兵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打敗了許多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部落,並建立了強大的阿提拉帝國。日耳曼人在匈人的驅使下,加緊侵入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形成了許多小王國,西羅馬帝國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少,名存實亡。

本來日耳曼人只想分一杯羹,搶點東西,無心接管羅馬帝國。可是,這種局面被一個日耳曼將軍打斷。476年,一位名叫奧多亞克的日耳曼僱傭兵將軍廢掉了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慕洛,自稱義大利國王,接管了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要說這位皇帝的名字取得也真是悲催,「羅慕洛」諧音不就是「羅馬帝國幕落」之意,不幸言中了。奧多亞克之後被殺,東哥特人在這裡建立了東哥特王國。


東羅馬帝國是一個希臘化的帝國,它雖然苟延殘喘的活下來,其處境也沒有好到哪裡去。5世紀中期在經歷了蠻族入侵和奴隸起義,尤其是阿提拉帝國的柔躪後,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幾乎一蹶不振。

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為希臘一個叫拜占廷的城邦,所以16世紀以後一位德國人將東羅馬帝國稱為拜占廷帝國,說是為了同神聖羅馬帝國區分。因為雙方的正式國號都是「羅馬帝國」,但人們總感覺這個德國人有刻意貶低東羅馬帝國的正統性之意。


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上東羅馬帝國帝位,使東羅馬帝國重現輝煌。人們往往只知道查士丁尼以其《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著稱於世,對西方各國法律產生深遠影響。其實,查士丁尼在恢復羅馬帝國疆域方面也功勳卓著。

533-555年,查士丁尼一世相繼滅亡了盤踞在西羅馬帝國國土上的東哥特王國和汪達爾王國,占領了義大利和北是非的一部分;又擊敗西哥特王國,占領了西班牙的南部;同時,查士丁尼一世還與東方正在崛起的薩珊帝國大打出手,不過收穫不大,最後簽訂和平條約。


到565年他去世時,也就是我國南北朝北齊、北周、南陳並立末期,東羅馬帝國的版圖面積臻於極盛,雖然沒有恢復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版圖,但也已經不小了,約為370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也因豐功偉績被稱作「查士丁尼大帝」。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查士丁尼大帝死後,隨著倫巴第人的入侵和西哥特人的反抗,東羅馬帝國取得的大部分國土沒幾年就敗光了,不但西班牙、義大利北部沒了,北非也大部分丟失,只保留了義大利的拉文那、羅馬和半島南部一些地區和西地中海島嶼。


東羅馬帝國本土也面臨危機,6世紀初斯拉夫人不斷越過多瑙河,入侵邊境。到6世紀末,伴隨著帝國奴隸和隸農起義加劇,斯拉夫人勢力已遍布巴爾幹半島,甚至深入小亞細亞。

602年,東羅馬皇帝遇刺身亡,進一步引發了內亂。東方崛起的波斯薩珊帝國趁機占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和埃及,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

好在627年薩珊帝國陷入內亂,東羅馬帝國打敗薩珊軍隊,收復小亞細亞和埃及等國土。然而,薩珊帝國衰落後,阿拉伯帝國崛起,不斷騷擾東羅馬帝國的國土,義大利部分的國土相繼丟失。同時,小亞細亞也岌岌可危。

651年,阿拉伯帝國滅掉薩珊帝國,661年之後又占領敘利亞和埃及,使東羅馬帝國的版圖進一步縮水,也成為東羅馬帝國的勁敵之一,時時刻刻威脅著東羅馬帝國的存亡。

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679年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又使東羅馬帝國損失了大片國土。717年,阿拉伯艦隊兵臨君士坦丁堡,在「希臘火」的幫助下,東羅馬帝國才得以打敗阿拉伯人,沒有被滅掉。此時的東羅馬帝國不但武德非常不足,還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危險。


751年,阿拉伯帝國與大唐帝國發生怛邏斯之戰,雖然僥倖獲勝,但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756年,後倭馬亞王國建立,拉開了阿拉伯帝國分裂的大幕。9世紀後,阿拉伯帝國更加四分五裂。

但東羅馬帝國的日子沒有因為阿拉伯帝國的分裂而好轉,北方的保加利亞王國時刻是個大威脅,811年保加利亞偷襲,連東羅馬帝國皇帝都陣亡了,上演了「頭蓋骨之恥」。到893年,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西美昂帝國,東羅馬在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國土陷於其手。

西美昂死後,保加利亞走向衰落。東羅馬帝國皇帝巴西爾二世趁機反撲,於1016年滅掉保加利亞第一王國。巴西爾二世時期,東羅馬帝國版圖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一度占有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以及義大利南部地區。巴西爾二世比較狠,作為對「頭蓋骨之恥」的報復,弄瞎了1.4萬名保加利亞戰俘的眼睛,被綽號為「保加利亞屠夫」「眼科醫生」。

然而,東羅馬帝國並沒有因此走向復興。剛剛平定保加利亞,東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塞爾柱突厥帝國。1071年,塞爾柱帝國打敗東羅馬帝國軍隊,並俘虜其皇帝羅曼努斯四世,小亞細亞半島大部分國土盡歸其所有。之後,東羅馬帝國龜縮成歐洲東南部一個蕞爾小國。

塞爾柱帝國的好日子也沒維持多久,11世紀末塞爾柱帝國分封了一些小國,這個時候十字軍東征也開始了。12世紀初,塞爾柱帝國開始走向解體,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開始獨立。1096年,在十字軍打擊下,塞爾柱帝國諸小國無力招架,東羅馬帝國也趁機收復小亞細亞部分國土。更為致命的是,1141年,正當南宋與金形成對峙之時,中亞興起的西遼帝國大敗塞爾柱帝國,震驚歐洲,塞爾柱帝國徹底走向衰落。

可是,本來就已經夠衰落的了,令東羅馬帝國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一次亡國竟然是被自己人背刺所致。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開始,本來進攻目標是埃及。可是威尼斯共和國與東羅馬帝國關係惡化,威尼斯於是促使十字軍進攻君士坦丁堡。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千年古城遭到洗劫,東羅馬帝國第一次亡國。

之後,東羅馬帝國被拉丁帝國取代,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變為尼西亞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苟延殘喘。與此同時,保加利亞也復國,建立了龐大的保加利亞第二王國。

1261年,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尼西亞帝國終於滅掉拉丁帝國,收復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復國。尼西亞帝國還打敗了保加利亞人,攻克薩洛尼卡和馬其頓,使其吐出了南部一些國土,還收復伊庇魯斯。

可是,復活後的東羅馬帝國已經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保加利亞剛被壓制下去,東羅馬帝國又面臨腹背受敵的狀態:西部是巴爾幹半島崛起的塞爾維亞王國,東部是小亞細亞新興的奧斯曼帝國。兩國混合雙打,使東羅馬帝國雪上加霜。

1331-1355年,塞爾維亞國王史蒂芬·杜山在位期間,塞爾維亞占領了馬其頓、伊庇魯斯和色薩利地區,使塞爾維亞擴張成為一個巴爾幹帝國,使東羅馬帝國剩餘不多的版圖進一步縮水。史蒂芬·杜山還打算遠征君士坦丁堡,不過沒有實現就死了。之後,塞爾維亞走向衰落和分裂。


1354年,奧斯曼帝國開始越過達達尼爾海峽,用了40多年,成為巴爾幹半島的主宰,控制著色雷斯、馬其頓、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還定都亞得里亞堡,距君士坦丁堡非常近。雖然1402年,帖木兒帝國的進攻一度中斷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東羅馬帝國獲得喘息之機,但1430年奧斯曼帝國捲土重來。

1451年,東羅馬帝國的國土只剩下可憐的彈丸之地,包括君士坦丁堡周圍、愛琴海北部若干小島和一個名義上臣服於它的米特斯拉小國,滅亡在即。


1453年,就在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之時,約相當於明景泰帝時期,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持續1000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終於滅亡,一個時代結束。

羅馬帝國雖已滅亡,但羅馬帝國的影響力猶在,西方人一直有一個「羅馬夢」。各種層出不窮的羅馬帝國輩出,如法蘭克復興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三羅馬帝國、奧斯曼綠羅帝國、義大利新羅馬等等。雖然他們都不是正統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可是依然樂此不疲。現代一些國家,如法國、義大利、希臘,都以羅馬帝國的正統自居,法國甚至想打造以法國為主導的地中海聯盟,變相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

除了這些,羅馬帝國的拉丁語和拉丁字母、基督教、羅馬法等等也演化成不同的形式,對後世西方國家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馬已死,文明奠基;羅馬雖亡,精神長存。

頭條號/天啟元貞 文

(本文為天啟元貞原創,創作不易,喜歡請不要吝嗇你的雙手,歡迎點讚、評論或轉發,後續會為您帶來更多其它精彩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