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各地的地質博物館及鎮館之寶!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4-01-07T17:38:56.920989+00:00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16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積澱了豐厚的自然精華和無形資產,以典藏系統、成果豐碩、陳列精美稱雄於亞洲同類博物館,並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地質博物館承載展示著地球的演變與生命的進程,收藏著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標本,感受億萬年前地球上的生物所帶來的震撼,感嘆凝結了億萬年地質孕育而成的礦物之美,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數億年間地球和生命的歷史痕跡,趁著假期一定要去看看各地的地質博物館和鎮館之寶!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16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積澱了豐厚的自然精華和無形資產,以典藏系統、成果豐碩、陳列精美稱雄於亞洲同類博物館,並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收藏地質標本55萬餘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

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

中華龍鳥恐龍系列化石(圖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水晶王(圖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螢石與方解石晶簇(圖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該標本於1998年采自湖南省臨武縣香花堡某礦區晶洞頂部。標本長120cm,寬90cm,高46cm,重約2噸。這件標本由白色片狀方解石晶簇與綠色粒狀螢石晶體相互共生組成;方解石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礦物之一,然而如此巨大的方解石晶簇卻非常罕見。

歐泊(圖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山西地質博物館

山西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位於山西太原市濱河西路,迎澤橋北,占地面積31000平方米,陳列面積11811平方米,是山西省唯一一家普及礦產資源和地球科學知識的專業科技類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岩石、礦產、古生物化石珍品及世界各地礦物珍品瑰寶,共有藏品5.1萬多件,藏品豐富、種類齊全、稀有性和獨特性俱佳,其中發掘和收藏的山西山西鱷、王氏鱷等化石,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

山西鱷化石(圖自山西地質博物館官網)

博物館的古生物藏品多數為山西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山西本土發現挖掘,如發掘於左雲縣的劍龍、雲岡龍化石,發掘於天鎮縣的特暴龍上頜骨、齒骨化石,發掘于吉縣的山西鱷化石、榆社的王氏鱷化石和發掘於興縣的大唇犀化石。

楊氏天鎮甲龍(圖自山西地質博物館官網)

楊氏天鎮甲龍發現於大同天鎮縣,它的背部披覆著厚重的骨質甲板,尾部有巨大的尾槌用來自衛,尾槌的力量足以將大型恐龍的肋骨擊斷。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87年,位於坐落於合肥市政務區省文化博物園內,總建築面積26495平方米, 其中陳列面積16902平方米,目前在國內同類博物館中面積最大。

整個展館以突出古生物化石為特色,兼顧其他地學知識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為特色,兼顧國內外相關內容的展示。現有館藏標本5萬餘件,包括不同地質時期各類化石、各類礦物岩石寶玉石等。

祖母綠(圖自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鋰輝石帶圍岩(圖自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主要有國內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如「貴州海生爬行動物群」、「遼西熱河生物群」、「山東山旺動物群」等,安徽特色化石群標本,如 「淮南生物群」、「巢湖魚龍動物群」、「皖南恐龍動物群」等,各種尺寸的礦物晶體、造型石、觀賞石、隕石等。

巢縣巢湖龍(圖自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是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雲潭南路與興築路交匯處。省地質博物館前身為始建於1957年的原地質部貴州省地質局全省地質資料處,承擔地質資料館、地質陳列館、地質圖書館職能。2008年1月,省編委辦批覆成立省地質資料館;2020年8月,省地質資料館正式更名為省地質博物館。

鎮館之寶——關嶺創孔海百合(圖自貴州省地質博物館)

超大型、密集共生創孔海百合標本,是目前已知自然產出面積最大、保存最精美的海百合生態化石標本,長12.5米,寬8.2米,面積高達102.5平方米,重約25噸,由一大、一小兩組完整的海百合假浮游生態群落組成。

鎮館之寶-梁氏關嶺魚龍(圖自貴州省地質博物館)

長9.3米,是目前發現保存最為精美的一件梁氏關嶺魚龍化石標本,骨骼清晰,還保存著生前所吃的食物殘渣,梁氏關嶺魚龍化石的身邊還共生保存了海百合類、魚類等化石。

鎮館之寶-鄧氏貴州魚龍模式標本(圖自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是關嶺生物群的重要成員之一,是一具背視保存個體標本,長2.3米,屬於魚龍目,薩斯特魚龍科。貴州魚龍屬,產於貴州關嶺下三疊統法朗組瓦窯段。


山東省地質博物館

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76年,位於濟南市歷下區經十東路114號,是省內唯一的省級自然科學類專業博物館,館藏標本2萬餘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

巨型山東龍骨架(圖自山東省地質博物館)

產地:諸城庫 巨型山東龍,溝爬行動物,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科。其頭頂部光平無頂飾,是平頭鴨嘴龍的代表。植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

珍品有棲霞境內發現的重812.5 克的大塊自然金晶簇、萊州(掖縣)和招遠的自然金塊(狗頭金)、沂蒙山區的呈各種晶形的原生金剛石和金剛石砂礦標本以及鑲嵌在金伯利岩上、晶形完好的一顆八面體金剛石。

狗頭金(圖自山東省地質博物館)

產地:煙臺棲霞 含金量逾90%,1983年7月30日棲霞馬家窯村村民在庵里河淘金時發現。這塊金塊是山東省境內發現的第二大自然金塊,也是目前省內現存的最大一塊。它以重量大、含金量高、造型好而備受人們的矚目。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河南省自然博物館)位於河南鄭州市坐落在鄭東新區金水東路18號,建築新穎別致,獨具風格。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3萬多件。

展館內展示有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中國唯一的結節龍,世界上最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數十件珍貴的早期哺乳動物和長羽毛的恐龍,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銀杏果化石、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華古果等大批動植物化石標本,典藏和展示了河南幾乎所有種類的礦石、岩石標本,以及來自國內和部分國家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和觀賞石標本。

「中華貝貝龍(圖自河南省自然博物館)

成年「路易貝貝」想像圖 雌性(圖自河南省自然博物館)

「中華貝貝龍」恐龍化石產出自「西峽盆地」白堊系上白堊統高溝組地層中,距今約8600萬年以前。與雙層分布、表面清晰可見的4 枚西峽巨型長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單個蛋長43cm 。化石體大小為68x47x17cm(含岩石),重78.5千克,具有保存完好的西峽巨型長形蛋內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始始建於1935年,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的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長26米的巨型矽化木化石

海藍寶石原岩標本

北京人頭蓋骨首批覆製品

2.68噸的巨型水晶晶體

南京地質博物館集近百年來的珍藏,現有各類標本2萬餘件,有不少珍稀標本,堪稱南京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北京猿人頭蓋骨首批覆製品5個,由於北京猿人頭蓋骨真骨化石的遺失,僅存世3套之一的這些複製品視同真骨化石,成為國寶;中國首次發現的巨型祿豐龍等4具恐龍真骨化石模式標本;媲美北京周口店的古哺乳動物群化石及古人類活動遺蹟;中國歷史上第一具裝架許氏祿豐龍模型;世界保存最完好、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炳靈大夏巨龍;「四極石」:南極、北極、珠穆郎瑪峰頂、太平洋底礦物標本;來自加拿大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39億年前的超美鐵岩標本;國內保存最完好的矽化木化石(長26米);填補江蘇無恐龍空白,宜興張渚牛犢山的「長形恐龍蛋」化石;面積為4.5m×1.7m 平方米的巨型海百合化石;國內第二、重達2.68噸的巨型水晶晶體。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是全國最早的省級地質博物館之一,是省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2002年,經省政府批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遷址重建,2012年4月22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衫木沖路49號,新館占地71.9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仿礦物晶體形狀作為外部造型,以礦物晶體展示及研究為發展方向,從內到外凸顯了其獨特氣質。

1932年前後,被譽為「湖南地質工作開創者」的田奇鐫等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利用長沙上黎家坡33號院內湖南地質調查所的幾間舊房,設立了標本陳列儲藏室,這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之前身。

1957年,地質部湖南辦事處成立伊始,即著手籌集標本,在長沙市勝利路湖南省地質研究所院內設立地質陳列館。1975年湖南省地礦局將陳列館擴建改名為湖南省地質博物館。1980年國慶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國家副主席王震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視察,欣然題寫了館名。

菱錳礦(圖自網絡)

重達70公斤的大紅色菱錳礦晶體是全世界最大的菱錳礦晶體,被譽為「中國皇帝」菱錳礦晶體。

無牙芙蓉龍(圖自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芙蓉龍因其化石出土於湖南省桑植縣芙蓉橋鄉而得名。因其上頜、下頜均無牙齒,芙蓉龍又名無牙芙蓉龍,歸屬於主龍類。無牙芙蓉龍不是恐龍,而是恐龍的祖先。截至2020年5月,全世界僅有的3具無牙芙蓉龍骨骼化石標本全部在中國,1981年在湖南省桑植縣芙蓉橋地區發現的這一具骨骼化石標本是其中之一。


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43年,其前身為地質陳列室,由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王日倫先生創建,是全國最早的地質博物館之一。坐落於蘭州市城關區灘尖子團結路6號,建築面積12568平方米,布展面積4860平方米,建築風格新穎別致,獨具地方和時代特色。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和岩石標本共3萬餘件。館內展示有大夏巨龍、蘭州龍和甘肅鳥等大批國寶級精品。


寧夏地質博物館

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建於2008年,建館歷時四年,是一座反映寧夏自然地質歷史和風貌的專題性博物館。座落於銀川市,總建築面積積6451.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四層,造型新穎別致,獨具風格:寓意沙漠中拔地而起且錯落有致的巨型岩石,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其中,雙體斜屋面喻示賀蘭山、六盤山巍峨聳立,黃河從中穿越而過的宏偉氣勢,開放式觀景樓頂,拓展了展示空間。收藏地質標本一萬六千餘件,涵蓋普通地學、古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鴞頭貝化石牆


巨型水鋅礦


這塊來自美國的圓形鐵隕石重達200多千克,成分主要有鐵(礦物:鐵紋石)和鎳(礦物:鎳紋石)組成,其中鎳的含量約6%-14%,後期經過打磨變得渾圓。


河北省地質博物館

河北省地質博物館由河北省地礦局於2016年規劃興建,位於省會石家莊市工農路410號。展陳面積2000餘平方米,常設序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地質礦產廳、地質環境廳和地質工作廳,熱河生物群和泥河灣動物群展室及生命進化階梯和學術報告廳,附設地震體驗、精品礦物、礦物元素周期表等特色展項。

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綠松石四大名玉在這裡均有展示,世界上最大的雙盤方解石、世界級的祖母綠、海藍寶石、西瓜碧璽等珍貴寶石應有盡有,稀少罕見的宣化戰國紅瑪瑙、阜平煙色水晶等體現河北特色的寶玉石也陳列在內。熱河生物群展室內的河北北部與遼寧西部的古生物繁多種類,世界上第一朵花就開放於此。

紫水晶晶洞(圖自河北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雙盤方解石(圖自河北省地質博物館官網)


湖北地質博物館

1956年,湖北地質博物館正式開館,坐落於武漢市江漢區利濟北路250附4號,至今已建館66年,館內展陳著荊楚大地地質資源上可追溯至數億年前。2022年1月,全新改造升級的湖北地質博物館恢復開館,湖北地質博物館設置有地球演化廳、生命演化廳、資源與環境廳三個主展廳,館藏標本18000餘件,其中一級藏品100餘件。

該館收藏的「燈影恰尼蟲」化石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塊埃迪卡拉動物化石,也是全球首次發現保存完好的「恰尼蟲」實體化石,稀罕而珍貴;來自侏羅紀時代的江西萍鄉鐵化木化石和重達712公斤的湖北羅田巨型水晶,被譽為該館「鎮館之寶」和「顏值擔當」;出自湖北省鄖縣的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和眾多的恐龍蛋,再現了中生代恐龍世界的興盛和衰亡。

鎮館之寶「恰尼蟲」實體化石(圖自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


鐵化木

光化鐵隕石(圖自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

1976年於湖北光化縣被發現,重量有272.6公斤,塊頭在全國的地質博物館裡都能排前列。

湖北省鄖縣龍(圖自網絡)


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

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的前身是新疆地質礦產陳列館,1984年9月開館,2002年由自治區撥專款新建並改為現名。新館於2004年5月正式開館,並被命名為首批全國百家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新館建築面積8400平方米,展出面積4600餘平方米。

該館收藏的礦物、岩石、礦石、動植物化石標本1.2萬多件,一級品100餘件。其中有長1.7米、直徑62厘米、重約780千克的水晶,直徑35厘米、厚25厘米、重102千克、含銅量達99.84%的圓狀自然銅,重1.2克拉的新疆第1顆晶體透明的金剛石,產於阿爾泰偉晶岩礦床的大型綠柱石、白雲母,中外聞名的和田玉和各色碧璽、寶石等。還有1983年夏在中國首次發現,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完整的兩棲類脊椎動物烏魯木齊鯢和距今1億6千萬年前的脊椎動物蘇氏巧龍的化石標本。

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鐵隕石「銀駱駝」,於1898年發現於新疆阿爾泰地區 長2.58米、寬1.89米、高1.76米,外形呈不規則三角形,體積3.5立方米,重達30噸,含鐵88.7%,含鎳9.3%,還有少量的鈷、鉻等。

和田山流水羊脂白玉


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

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位於哈爾濱市紅旗大街263號,面積2211平方米,藏品五萬餘件,展出三千多件,展廳內博採大自然億萬年來演化的標本精華,匯集了黑龍江省豐富資源和錦繡奇觀。

地質博物館收藏的重要礦產有七台河的氣煤,大慶的石油,羅北的石墨,矽線石,東寧岩金,訥河的黃粘土,多寶山斑岩銅礦石,呼瑪的砂金、狗頭金;寶玉石類有山東的金剛石、石榴子、剛玉,緬甸的翡翠,遼寧的岫玉,新疆的和田玉,雲南的海藍寶石、自然銀;文房四寶有端硯、歙硯、澄泥硯、紅絲硯;古生物化石有黑龍江滿洲龍骨架,祿豐龍骨架,董氏烏拉嘎龍化石、鄂倫春黑龍化石,雞西的魚、龜,龍江的中國蜓、蜘蛛,第四紀有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原始牛、普氏野馬等骨架及化石。還有專家捐贈的南極石、墨西哥的三葉蟲。

巨型滿洲龍


廣東地質博物館

廣東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開館。全館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館藏標本有4萬件。

其中有重263千克的水晶大晶簇和在白鶴洞發現的恐龍蛋化石,還有120萬南嶺區全套地層標本及廣東各個岩漿活動期廣東地質博物館形成的不同岩性的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另有石碌鐵礦、大寶山多金屬礦、凡口鉛鋅礦、大降坪硫鐵礦等幾百個金屬、非金屬礦床的成套標本。還陳列了廣東特產板狀黑鎢礦、結晶藍銅礦、觀賞孔雀石,以及廣東的端州硯石、英德英石、雲浮雲石、信宜玉石四大名石和千姿百態的石鐘乳。除陳列了常見的鈣鍾乳外, 還有矽鍾乳、鐵鐘乳、銅鐘乳以及武岩鍾乳。廣州地史時代的恐龍蛋,以及茂名無盾龜等化石,為陳列珍品。


廣西地質博物館

廣西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其前身為廣西地質陳列館,1986年擴建後改為現名,坐落於南寧市建政路1號,總面積2182平方米,展出面積2032平方米。

該館藏品豐富,共有國內外、區內各類地質標本一萬餘件,其中有國內罕見的「水晶簇」、廣西稀有的「狗頭金」、天外來客「鐵隕石」、「矽化木」、「海生爬行動物——魚龍」、「蜥蜴」、「印痕古鰲」、「鹿角」、「亞洲象」、「磷氯鉛礦」等岩礦石、化石及隕石標本;各類岩(礦)石、礦物標本較為齊全,部分古脊椎動物化石保存完整、礦物單晶及晶簇晶體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與觀賞價值。


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

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成立於2008年4月22日,總面積12000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是浙江目前最大的綜合性大型地質博物館。地質館融集恐龍世界、化石天地、第二課堂、科普之旅於一體。館藏精品有8噸重大型夜明珠,巨型噸級阿勒泰隕石,37米大型矽化木等。

館藏1.2萬餘件標本,擁有恐龍廳、岩石廳、礦物廳、化石廳、寶石廳、火山廳、浙江山水放映廳、石油勘探廳和浙江省地質地貌沉降廳以及地震逃生演示廳等11個展廳。其中岩石廳展示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三大類數以千計的岩石標本,向人們呈現了神奇瑰麗的地下世界;礦物廳則收藏300多種礦物晶體。通過展示礦物岩石的性質構成及成因、自然環境的變遷與地質古生物的演化過程,為人們勾勒出一幅宏偉的地球演變史書卷。

鎮館之寶——夜明珠(圖自網絡)

直徑1.72米、重達8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夜明珠。

鎮館之寶----隕石(圖自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官方微信)


天津薊縣地質博物館

天津薊縣地質博物館位於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內,博物館規劃占地面積17023平方米,建設規模5373平方米,其中地質和歷史展館3433平方米。

博物館以地球科學、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礦產資源展示為主體,設有地質館和歷史館,一層為地質館,二層為歷史館。地質館設有序廳、中上元古界剖面介紹廳、地球廳、八大景區廳、薊縣礦產資源廳、化石廳、礦物岩石廳等8個展廳,展出大量地質資料和實物,館內圖片68幅、燈箱18個、藏有地質歷史文獻資料80餘件、模型5處(包括地質公園沙盤、地球儀、中生界場景、景點等)、各類標本410件,系統地展示地球46億年演化過程中在薊縣遺留下來的記錄和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天津地區乃至中國北方的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過程。


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

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前身為始建於1958年的青海省地質陳列館,2000年10月機構改革由原青海地質博物館與地質資料處合併為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2018年機構改革,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掛青海省地質資料館牌子)為隸屬省自然資源廳管理的社會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2019年4月更名為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

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位於西寧市城西區海晏路75號地礦科技園,總建築面積 7510 平方米,其中展廳建築面積 5747平方米。博物館展區共四層,包括序廳、地球科學廳、自然資源廳、人與自然廳、體驗大自然—自然旅遊資源體驗廳、礦物晶體廳和風雨歷程廳。展廳展示內容與形式充分體現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尤其具有科學性傳播、數位化展示、實時性在線等鮮明特色。

以上介紹僅是全國各地地質博物館的冰山一角,而且大部分免費向公眾開放,此外還有很多專題類博物館,後續會陸續出其他篇章的博物館專題,如高校類的地質博物館...隨著現在科技手段的不斷升級,大多數展館都布置了現場實景體驗,這些都是系統性了解地學發展並參觀學習的好去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