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生產隊幹活出工不出力的說法?

園丁愛歷史 發佈 2024-01-08T07:38:11.789969+00:00

看了《為什麼總有人否定大集體生產模式?這不僅僅是認知和偏見問題「》這篇文章,感覺又是一個「何不食肉糜」者,一個只從報紙、畫報或電影上認知農村,或者是從幹部的角度看農村的人。

看了《為什麼總有人否定大集體生產模式?這不僅僅是認知和偏見問題「》這篇文章,感覺又是一個「何不食肉糜」者,一個只從報紙、畫報或電影上認知農村,或者是從幹部的角度看農村的人。

咱先看看這位網友列舉的、所謂的一些人「攻擊」大集體的兩個重點:

一是集體模式糧食產量低,

二是社員幹活出工不出力。

這位網友用數據做了反駁,提供的數據是:「在人口增長近五億的背景下,人均糧食從1957年的228公斤提升到1979年的349公斤。就是充分有力的證明!」

咱不知道這些數據從何而來,也不知道數據的真實性,似乎很多大集體的崇拜者都喜歡用數據說事。

但這些數據能說明什麼?人均糧食349公斤,那麼我想知道這位網友,那時的城市人口是吃供應糧的,數據是真實的,是多少?大家應該很清楚吧!

農民一年的糧食是多少你知道嗎?

我是六零後,從我記事起,到八十年代初包產到戶前,我們魯西北平原,分小麥最多的一年是八十斤,一般年份是五六十斤,玉米一百多斤,加上雜糧也就是二百五六十斤,頂多不超過三百斤,剩下的就是地瓜了,那時家家挖地窖存鮮地瓜,家家擦地瓜片、曬地瓜干,春天榆錢、榆葉、槐花從不放過,蒸榆錢(葉)、包槐花乞餾(菜糰子),是每年必吃的食物。

可以說整個七十年代年年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你拿數據說事,可是百姓的肚子有數,如果說農民吃的不好統計,城市戶口供糧本是準確無誤的。

再一個就是社員出工不出力。

不管用多少華麗詞藻,比如熱火朝天、爭先恐後來形容,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生產隊幹活存在著嚴重的窩工、勞動力浪費的現象。

因為包產到戶後同樣的的活,農民用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就乾的很好,農民有大把的時間從事多種經營來改善生活。

農民幹活出工不出力或者說幹活打呼隆、磨洋工等都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這和農民的思想覺悟沒關係,而是當時僵化的管理體製造成的。

我們農業的現狀是人多地少、人多活少,生產隊集體生產又要按時出工、出滿勤干滿點,這樣就會存在三個人的活十個人幹的現象。

那時除了忙種忙收的關鍵月份或挖河打堤,大多數情況下,農民幹活不是什麼熱火朝天、爭先恐後,而是不緊不慢、有說有笑,慢慢悠悠玩著干。

其實農民真的願意磨洋工嗎?如果隊長說,今天把地里的活緊完,咱放兩天假,這樣可能才會出現幹活爭先恐後的場面。

但這是不可能的,隊長也沒有放假的權利,不管活多活少,社員要天天出工「混工分」,這種情況下需要幹活你追我趕嗎?

沒活了隊長要找活,也要出工,農活只要找總會有的,只是不用「著忙」干。

那些所謂的激情燃燒的場面,不是沒有,很少,而且大多數是為了檢查或拍照。

只看報紙、畫報或電影來了解那時農村、農業的人,當然看到的都是激動人心的場面了,只是有一點不好自圓其說,那就是糧食產量一直徘徊不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