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尊友稱大流行趨於結束,新變種病毒出現,中國會有第二波嗎?

知識分子 發佈 2024-01-08T17:04:33.465277+00:00

4.19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圖源:pixabay撰文 | 周葉斌近日,中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吳尊友博士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從世衛公布的全球疫情數據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經趨於結束,「新冠的發病和死亡對人類的威脅已經不再那麼嚴重」。

4.19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源:pixabay

撰文 | 周葉斌


近日,中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吳尊友博士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從世衛公布的全球疫情數據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經趨於結束,「新冠的發病和死亡對人類的威脅已經不再那麼嚴重」。


吳尊友博士的這番表態立刻在網上引發熱議,不過,同時在網際網路上引起關注的是,一些國家又出現了新變種病毒XBB.1.16——甚至中國本土也有檢出,它還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正在關注的變異株。


那麼新冠大流行是否將要結束?離第一波大流行已近半年,中國是否還會出現新病毒株導致第二波疫情?


   

新冠對我們還有多大威脅?


首先,吳尊友博士做出新冠全球大流行趨於結束的判斷是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全球疫情數據的統計。如果我們尋找到這個「原始數據」,那麼確實會發現進入2023年以後,全球無論是新增感染還是死亡,都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


例如WHO在4月13日公布的最新一起新冠流行病學周報更新,顯示28天內新增病例與死亡都比以往要低很多,而且還處於下降狀態[1]


附圖. 每28天全球新冠新增病例與死亡趨勢(參考1)


有最新數據的28天間隔內(2023年3月13日-4月9日),全球報告新冠感染病例約3百萬,死亡21149例,比上一個28天分別降低了28%與30%。


而在2022年九、十月份時,雖然當時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經出現大幅下滑,可每周死亡仍然在一萬人左右[2]。足見如今疫情造成的危害已經大幅下降。


大流行趨於結束的依據不僅是當下疫情走低,還有一個重要判斷:新冠的發病和死亡對人類的威脅已經不再那麼嚴重。


看前面的全球新冠感染與死亡統計,我們會發現在去年11-12月前,全球感染與死亡也很低,也是在那個時候譚德賽提出了新冠大流行的終點近了。如果我們看一些國家的數據,如美國,2022年春季之後新冠重症死亡一直沒有大的反彈,其實也暗合譚德賽當時的說法[3]


附圖. 美國CDC統計的每周新冠死亡人數在2022年春季之後一直沒有顯著反彈(參考3)


可是當時分析新冠在全球的威脅,有一個地區非常特殊,那就是中國大陸。美國以及全球大部分地方在2022年下半年新冠重症、死亡不再隨感染病例數的增加出現大幅波動,究其原因是這些地區經過大規模疫苗接種以及奧密克戎出現後的大量自然感染,人群有了較高的免疫基礎,限制了新冠作為一種疾病的嚴重性。但在2022年12月以前,中國大陸的免疫基礎與全球其它地區有顯著差異,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人群中過往感染比例低,讓中國大陸屬於「窪地」。


而全球感染、死亡趨勢圖里12月的疫情大反彈反映的也是中國後來的疫情高峰。時至今日,全球新冠疫情與去年9、10月份時又有了重大區別:當時的免疫「窪地」中國大陸地區也已經度過了第一波疫情高峰,人群免疫基礎經過大量自然感染,已經大幅提高。


也就是說,當下全球都成了以疫苗接種+自然感染(很可能至少一次奧密克戎感染)為主的免疫背景。有了這種相對完善的免疫背景,新冠直接的重症、死亡威脅如今已是大幅下降。


疫情的下行加上病毒威脅的下降,只有這兩個因素同時在全球具備,才讓大流行趨於結束這一判斷有合理性。


大流行結束不等於疫情消失


雖然新冠對我們的威脅降低了,但說全球大流行趨於結束並不意味著疫情就消失了。


首先,即便新冠疫情處於大流行三年以來的低谷,全球每個月仍然有超過兩萬人死於新冠,或許已經逐漸走出讓全社會停轉的「大流行」狀態,但這仍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負擔。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很多民眾因為甲流的緣故,突然感到原來流感如此可怕。實際上流感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死亡據估計在29-65萬之間[4]


若僅是維持在當下的低谷,新冠仍然能像流感一樣,每年在全球造成不小的健康威脅。如果因新病毒株等各種原因發生疫情波動,那麼造成的生命損失會更大。這意味著新冠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會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疾病。


其次,新冠的發病、死亡對人類威脅下降是在社會整體層面上的結果,更多是針對普通健康人群而言。疫苗接種加上過往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對健康年輕人來說可能是夠用的,但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等特殊人群卻未必。像美國CDC的統計數據就顯示85歲以上高齡老人在新冠死亡中的占比越來越突出[5]


附圖. 美國新冠死亡病例中85歲以上老人占比越來越高(資料5)


在德爾塔暴發後,當時死亡多發生在未接種疫苗的人之中,於是有「未接種疫苗者的大流行」一說。如今,我們也要注意全球大流行趨於結束的時候,新冠可能成為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的大流行。


再者,全球疫情穩步下降與部分地區因各種原因發生反彈並不矛盾,甚至可以同時發生。在2023年3月13日-4月9日WHO統計的全球感染、死亡病例比之前四周均下降約三成之際,我們也看到有些地區發生了大幅增加[1]


附圖. 東南亞、地中海東部地區新冠疫情出現反彈


像以印度為代表的南亞地區近期疫情有明顯反彈,這很大程度上是當地一個新的變異株XBB.1.16引起了新的感染潮。全球每個地區的免疫水平會有差異,而且不同地方可能也會遇到不同的變異株,這些都會帶來差異化的疫情。


這些反覆不意味著全球會再度回到大流行——即便印度等地的疫情反彈看上去幅度極大,可畢竟這是對比極低的感染基線,疫情的絕對水平與過往高峰完全不可比,而且住院等的增加幅度也更為有限,沒有威脅到社會運轉。但是這仍然提醒我們,大流行趨於結束不等於疫情從此消失。


中國還會有第二波疫情嗎?


對於國人來說,談論新冠大流行是否結束繞不開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中國還會不會有第二波疫情以及第二波疫情會有多嚴重。


沒有人有能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但是關於第二波疫情,我們可以根據國外的經驗,免疫學、流行病學等基本科學原理來做一些基於科學的推測。


首先,經歷了嚴重的第一波疫情以後,中國的人群免疫基礎相比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一些人會擔心說現在又出現免疫逃逸更嚴重的變異株,免疫基礎說不定不夠用。


可從一些數據來看,事情大概率沒有那麼悲觀。例如,上海科研人員的一項滅活疫苗接種者發生奧密克戎突破性感染的研究顯示接種了兩針滅活疫苗經過BA.2突破性感染(接種三針的BA.2突破性感染者也是類似),6個月後仍能檢測出對XBB、XBB.1.5等病毒株的中和抗體[6]


附圖. 滅活疫苗接種者發生BA.2突破性6個月後仍能檢測出對各新型奧密克戎亞株的中和抗體(參考6)


而如果看僅僅接種過三針滅活疫苗,或是兩針滅活疫苗加上一針重組蛋白疫苗增強,即便是第三針後14天的免疫反應高峰,很多人也是檢測不到針對各新型奧密克戎亞株的中和抗體的。



附圖. 僅接種三針滅活疫苗或兩針滅活疫苗+一針重組蛋白疫苗,很多接種者對各新出現的奧密克戎亞株缺乏血清中和反應(資料6)


可以想像,在去年年末全國疫情高峰出現前,大部分國人的免疫水平就只是三針滅活疫苗或兩針滅活疫苗加一針序貫增強,類似於這項研究里很多人檢測不到對奧密克戎亞株血清中和反應的情況。


而如今,大部分人更類似於前述的滅活疫苗+突破性感染,免疫基礎會更高。基於這種免疫基礎的區別,我們可以推測,第二波疫情即便發生,也會受到免疫屏障的阻攔,不會像第一波那麼迅速衝擊絕大多數人。


誠然,相比原始株或造成感染的BA.2,XBB這些免疫逃逸更強的新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滴度有顯著下滑。這也預示著隨著新突變株的湧現,我們可能無法避免第二波疫情,很多人可能也會遇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新冠感染。可是存在中和反應就證明這些新病毒株在體液免疫上都沒有徹底做到免疫逃逸。再加上本身就更耐「突變」的細胞免疫,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還有著一定的防重症保護。可以推測,中國即便因為某個新奧密克戎亞株出現二次疫情,嚴重程度會小於甚至是遠小於第一波疫情。


但是,中國遇到第二波疫情大概率不會比第一波嚴重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如前文所言,即便新冠大流行趨於結束,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疫情也依然對高危人群有著不容忽視的威脅。


而且第二波疫情應該弱於第一波疫情是基於人群免疫基礎的推測,可是人群免疫基礎也是動態的,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疫苗接種還是自然感染帶來的免疫保護都會下降。更不必說無法預測的免疫逃逸更強的病毒株在何時何地出現。因此,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整日猜測第二波疫情何時來,而是應更多關注國人,特別是高危人群的免疫防護水平。


過去一些研究顯示未接種疫苗,僅僅靠新冠感染,不少人可能不會發生很強的免疫反應,而也有研究顯示顯示接種兩針滅活疫苗與兩針mRNA疫苗相比,發生BA.1突破性感染後,前者的中和抗體滴度更低[7]


我們要考慮到在第一波疫情來臨時,很多老年人與有基礎疾病的高危人群因各種原因沒有接種疫苗,而國內大部分人也是滅活疫苗的背景上發生的突破性感染。這些過往研究可能預示著國內的高危人群仍然有提高免疫防護的必要。也意味著我們應搶在第二波疫情出現前用高效疫苗及時補上人群中潛在的免疫缺口。


新冠全球大流行或許趨於結束,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徹底忽視新冠病毒以及新冠疫情的存在。



參考文獻


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13-april-2023

2.https://kffhealthnews.org/morning-breakout/worldwide-covid-deaths-down-90-in-last-9-months-who/

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trends_weeklydeaths_select_00

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815659/

5.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cience/data-review/risk.html

6.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2.07.527406v2.full

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2-00501-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