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掛職幹部徐龍點亮希望火種帶領鄉親共奔幸福路

忻州網警巡查執法 發佈 2024-01-08T21:11:25.688022+00:00

走進公安部定點幫扶地區大型調研採訪系列報導④產業有聲有色,生活有滋有味公安部掛職幹部徐龍點亮希望火種帶領鄉親共奔幸福路皓月千里,繁星璀璨。地處烏蒙山區深處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白石村,朦朧夜色與以往並無二致。撥雲見日,青山疊翠。

  • 走進公安部定點幫扶地區大型調研採訪系列報導④
  • 產業有聲有色,生活有滋有味
  • 公安部掛職幹部徐龍點亮希望火種帶領鄉親共奔幸福路

皓月千里,繁星璀璨。地處烏蒙山區深處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白石村,朦朧夜色與以往並無二致。

撥雲見日,青山疊翠。白日光景里的白石村一改往日貧困村模樣,如今已是鄉村振興示範點。

白石村的美麗蝶變、換羽新生,仿佛就發生在一次日升月落之間。今年64歲的白石村老支書羅忠全連連感嘆:「以前,不敢想、不敢想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聽到這話,公安部派駐白石村的第一書記徐龍拍著老支書的肩膀說:「老支書,咱們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茶韻——管護「萬畝茶園」

「走,咱們去茶園看看。」軍人出身的徐龍辦起事來雷厲風行。

徐龍口中的茶園是公安部援建普安縣的「萬畝茶園」,分布在全縣11個鄉鎮和街道,覆蓋35個村,總共10478畝,管護工作需要徐龍這個普安縣鄉村振興指揮部副指揮長一手抓。

剛走到白石村地鞏組,徐龍看到81歲的黃福益正在自家的茶園裡除草。徐龍三步並作兩步,跨過圍欄,快步走到黃福益身邊。

「黃老,最近很多茶樹有枯葉現象,咋辦啊?」

「60天沒下雨啦。你離根部10厘米,追點肥,下場雨就緩過來了,追肥可別貼著茶樹根兒。」黃福益老人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邊說邊拿著鋤頭演示。

在黃老這吃了一顆定心丸,徐龍長舒一口氣。種了一輩子茶樹的黃福益老人是徐龍的「技術顧問」。

在黃老的幫助下,徐龍花了一年多時間,從「小白」起步,逐步成長為種茶的准「行家裡手」,並摸索建立了「茶樹監管員、市場調研員、技術指導員、產業宣傳員、病態防治員、苗樹培育員、營銷管理員」七大員制度。現在,全村的種茶能手都被徐龍動員起來,共同管護「萬畝茶園」。

「我們白石村是『萬畝茶園』的示範點,茶園邊上安裝有智能攝像頭,可以遠程查看茶園的管護情況。」同行的白石村黨支部書記朱興好介紹說。

為了保證茶葉的生產品質,徐龍積極學習先進理念,運用網絡雲平台打造5G智慧茶園。現在的茶園,從栽種、施肥、除草到采青等環節,實現了24小時監管,全程可追蹤溯源。

茶園產出了高質量的茶青,如何加工成茶葉?如何幫助茶農增收致富?

面對記者的疑惑,徐龍說,這多虧了公安部的大力支援,幫助茶農解決了致富路上兩個最大的「攔路虎」——茶葉的產、銷難題。

「公安部陸續投入資金1200萬元,援建了3個茶葉加工廠,幫助解決茶青就地加工問題,還推動茶葉加工企業與茶農簽訂『茶青兜底』協議,保證了茶農增收。更重要的是協調推動普安茶葉在公安部機關、高鐵站、淘寶等渠道銷售,不斷拓寬消費幫扶渠道。」徐龍說。

甘泉——打造品牌產業

4月10日,白石村村委會。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徐龍一見到村支書朱興好,就激動地說:「成了,成了。」

原來,經過一周的洽談,徐龍和北京的一家銀行簽訂了1萬件、價值20萬元的叮咚泉礦泉水的訂單。

白石村雪廠組,一家水廠坐落在山坡腳下,這就是白石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產業——普安縣深山山泉飲用水廠。

從水廠一旁的玉米地出發,一路迎著溪流、順著山勢、穿過茶園,來到一片松樹林,抬頭就見泉水如瀑、飛流直下,這就是水廠的泉眼所在地。

去年1月,在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基礎上,徐龍組織召開村支部委員會,集體研究叮咚泉飲用水項目建設意向,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創業能手、村幹部自願出資成立公司,打造村集體飲用水商標品牌。叮咚泉礦泉水就這樣應運而生。

水廠負責人譚旭就是響應徐龍號召,回到家鄉白石村創業的代表。為了更好地經營水廠,她特意考取了包裝飲用水水質檢驗員認證證書。

「徐書記不遠千里,從北京來到白石村幫助我們脫貧致富,我沒有理由不回來。」譚旭說,「我們的村支書朱書記也懂制水技術。從他倆身上,我能感受到創業的激情。」

就這樣,金牌銷售徐龍、技術能手朱興好、質檢專家譚旭組成了三駕馬車,一路護航叮咚泉礦泉水開拓市場。

如今,叮咚泉礦泉水在普安縣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並且遠銷北京等多個城市。不久前,「叮咚泉」北京辦事處揭牌,已有多家政府部門、企業與「叮咚泉」達成訂購協議。

坐在水廠里的一張茶桌旁,徐龍用「叮咚泉」泡了「萬畝茶園」產出的紅茶,邊沏邊慢悠悠地說:「喝普安紅茶,飲叮咚泉水。茶韻飄香,響徹世界。」

這是他與村支書朱興好在一個深夜絞盡腦汁想出來的廣告詞。

「我對叮咚泉礦泉水期待很高,我希望有一天它可以被擺上各個城市的商超,讓全國人民喝上普安甘泉。」徐龍說。

稻香——培育高標準農田

山間層林盡染、山峰雲霧繚繞。白石村申關屯組的高標準農田裡,十幾個綠色大棚格外顯眼。

66歲的村民王禮飛正在大棚邊忙碌著。她小心翼翼地揭開塑料棚,裡面育種盤裡的種子已經發芽。

「4月1日,我們開始育苗,45天後,就可以移栽。我們今年培育了310斤水稻種子,可以種滿身後這120畝高標準農田。」徐龍介紹說。

去年,由於暴雨影響工期,插秧晚了40天,高標準農田的產量受到影響。

「這是我們的教訓,今年一定排好時間表,算準時間育苗、移栽,肯定可以大豐收。」徐龍直言產業建設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總結教訓、收穫經驗。

高標準農田是徐龍在白石村發展的又一個產業品牌。以每畝每年8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流轉120畝水田發展「稻+」產業,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深耕、統一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和統一管理模式的技術路線,開展「機耕、機種、機收」,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水稻產量。村民們除了土地租金外,還可以通過勞作收入、合作社分紅等多個途徑增加收入。

徐龍說,每年金秋時節,申關屯組的高標準農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穀粒顆顆飽滿,田間地頭一派豐收農忙景象。「收割機的轟鳴聲響徹白石村上空,這是我聽到最幸福的聲音」。

不舍——靜待花開不問歸期

今年八九月份,徐龍就要結束駐村工作回到北京。談到這個話題,一直開朗的徐龍情緒有些低落,「我只想爭分奪秒,多幹些事」。

產業的收穫需要一個周期。目前,「萬畝茶園」還未到盛產期、叮咚泉礦泉水正在拓展市場、高標準農田剛剛步入正軌。

「你看不到產業結果,會覺得遺憾嗎?」

「能為白石村種下鄉村振興的種子,看不到花開結果,又何妨?」

記者:萬廣朋 通訊員:陳姍 顧吉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