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25萬卻要償還88萬,高利貸都是如何套路普通人的?

澎湃美數課 發佈 2024-01-09T00:54:59.256636+00:00

借款 25 萬元,一年後,卻需償還 88 萬元。「高利貸」,一個在熱搜新聞中總能看到的詞語。究竟「高」,有多高?坑,有多坑?澎湃新聞記者分析了 97 個高利貸案件的裁判文書,嘗試通過數據發現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捲入高利貸陷阱。

借款 25 萬元,一年後,卻需償還 88 萬元。

「高利貸」,一個在熱搜新聞中總能看到的詞語。

究竟「高」,有多高?坑,有多坑?澎湃新聞記者分析了 97 個高利貸案件的裁判文書,嘗試通過數據發現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捲入高利貸陷阱。

利率陷阱:

日利率看似數額小,實則利息大

利率,是庭審過程中判斷借貸是否屬於高利貸屬性的重要因素。

2020 年 8 月,為了進一步引導、規範民間借貸行為,民間借貸新規發布,提出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 4 倍為標準來確定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取代了原來以 24% 和 36% 為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

根據中國銀行數據,2020 年 8 月至 2023 年 3 月,1 年期 LPR 在 3.65% 至 3.85% 間浮動。也就是說,自借貸新規發布以來,高利貸認定標準為年利率 15% 左右。

採用不同的利率計算方式,可能暗含玄機。

在 97 個被法院判定為高利貸性質的案件中,借貸雙方常以月利率進行商定,數值普遍集中在 3% 左右,折合年利率 36%。

而更高的利息出現在約定日利率或十天利率的合同中。這些僅標註「日息」或者「十日利息」的借條很容易造成利率低的假象。97 個案件中,利息最高的四個案例,普遍以日利率或十日利率計算。

例如,在某案件中,邱某向好友呂某借款 60 萬元,雙方約定日息為 0.15%,一年後,邱某發現需要償還的利息高達 32 萬元,已超過借款的一半。

高利貸利率如此之高,為何會選擇借貸呢?澎湃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些案件普遍提及的借貸原因主要有三:生意經營周轉需要、急需生活資金(如房屋裝修)、賭博。

與一般認為的高利貸由職業放貸人或機構放貸不同,在我們統計的案例中,許多借貸發生在親朋好友之間,雙方出於信任或常有資金往來約定了小額高利率的貸款。親友之間由於法律意識不足,容易產生高利率的借貸合同。而一旦借貸方無法按期還款,日積月累就會產生高額利息,昔日的親友也不得不對簿公堂。

中央財經大學預防金融犯罪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些個人或企業由於達不到借貸資格,很難向銀行貸款,因此會選擇利率較高的民間借貸以解燃眉之急。

合同陷阱:

玩法複雜,一不小心就債台高築

除了通過包裝利率計算方式,偽裝低利息假象,一些職業借貸人和機構為謀求更多利潤,也會通過設計複雜的合同,來掩蓋高利率的事實。這些借貸合同看似無害,但借貸方稍不留神就會陷入巨額債務。

什麼樣的借款合同容易踩中高利貸的陷阱?澎湃新聞記者基於這些真實的高利貸案件,梳理出了高利貸合同的四大套路。

除了設計「服務費」變相增加利息、故意阻撓還款,廣東法邁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斯亮指出,職業放貸人或機構還常通過簽訂「陰陽合同」的方式進行放貸。放貸人向借款人出具兩份合同,一份約定正常利率,另一份則約定高額利率,但這兩份合同均由放貸人持有,借款人手中沒有任何文件。這樣一來,一旦借貸方被告上法庭,舉證實際本金和利率將變得十分困難。

此外,「培訓貸」也是目前常見的高利貸形式之一。劉斯亮介紹,一些職業放貸人或機構會假扮職業教育培訓學校,承諾學習結束後可獲得就業機會或專業證書,並以貸款的形式收取學費。然而,這些培訓只提供惡劣的場地和低水平的師資,導致借款人一段時間後就會放棄培訓。之後,職業放貸人聲稱退學是借款人自身違約,仍需按照合同償還本金和利息。

這一類職業放貸人和機構,不僅簽訂的合同具有隱秘性,也會不斷變化手段以掩蓋高利息的非法性。他們會不斷變化出借人身份,並要求借款人將利息轉入與放貸人沒有實際關聯的不同帳戶,這也使得借貸方難以提供有效證據向法院證明借款屬於高利貸。

落入高利貸,該如何維護權益

那麼,如果發現自己落入了高利貸陷阱,應當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許浩表示,高利貸並不必然導致借款合同的無效,親友之間或者日常有合作關係的企業之間為了資金周轉需要,相互借款約定了一定的利息,法律是允許的,但是這個利率不能夠超過四倍的 LPR,超過的部分應當被認定無效,借款人不需要償還超出部分的利息。

許浩還補充,如果發現利率超過規定上限,借貸方可以收集好證據後,嘗試進入維權程序。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法院判定借貸合同無效,否則對於合理的利息,即利率不超過合同成立時四倍 LPR 所產生的利息,借款人也仍有還款義務。

除此以外,許浩提醒,如果需要借貸,應儘可能選擇合法的機構,不要輕信網絡借貸平台,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要儘可能留下痕跡,並留下證據,不要選擇現金交易方式。在簽訂欠款協議時,不要簽訂空白文件或授權文書等。一旦出現利息過高、無法按時還款等情況,就應儘快採取維權措施。


編輯|實習生樊晨 趙佐燕

設計|衛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