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陣容!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59位大師221件真跡亮相成都

封面新聞 發佈 2024-01-09T07:35:40.525215+00:00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實習生 肖奕慧普通大眾對我國近現代國畫藝術的接受,是從這些中獲取的: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即便沒有真正看過大師們的畫作,但名字卻早已如雷貫耳。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實習生 肖奕慧

普通大眾對我國近現代國畫藝術的接受,是從這些中獲取的: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即便沒有真正看過大師們的畫作,但名字卻早已如雷貫耳。在目前國內的展陳中,或有對某一大師的精品展,或有對幾位大師的聯合展,但集合數十位大師作品的超大型展,還是少數。

展覽現場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10月,「共態時空:20世紀中國書畫的視覺情懷」大展將落地成都天府公園之畔的廣匯美術館。該展涵蓋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59位中國藝術大家的221件/套代表性書畫作品,極具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以說,欣賞該展覽幾乎是對近現代中國繪畫史的一次完整學習和觀摩。4月18日-5月31日,展覽面向公眾開啟階段性預展,其中的第1、2展廳率先和大家見面。

59位大師作品「強強聯合」

書畫史上「最貴」作品也在其中

在本次展覽中,包括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59位中國藝術大家的221件/套代表性書畫作品將與觀眾見面。策展團隊通過設置山水臥遊/河山壯志、文心雅趣/人民情感、寫生意象/日常理想、書道與書寫、跨時空視覺對話五大單元,以「主線」與「副線」交叉的形式,全面呈現20世紀中國書畫文化特徵研究成果,與近現代水墨藝術大家全面藝術風格的個案。以對比性與並行性的敘事結構方式,從獨特的視角切入展覽主題「共態時空」,探討中國書畫在現代性歷史進程與情境中的現象與特性,體現上個世紀以來中國式古典文化的傳承與現實情懷。整個館藏作品的規模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一次展覽就能讓觀眾清晰了解20世紀中國書畫史的發展脈絡。

預展開放後,人們在展廳觀展

記者從廣匯美術館負責人處了解到,5月31日前,展覽將先以預展的形式開放第1、2展廳,在6月之後,將全部開放。在目前尚未展出的展廳中,有一件很難看到的作品——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此前,《山水十二條屏》在拍賣中以8.1億元落槌,加佣金9.315億元成交,成全球最貴中國書畫藝術作品。「這一次能在這場展覽上看到這幅作品,也是極為不易和珍貴的。」負責人介紹道,未開放的展廳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布展,還有大量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會在6月與大家見面。

對比式展覽敘事結構

增加跨時空對話的內涵

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始終存在著對中國傳統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是「變革」還是「改良」,是「革命」還是「堅守」的糾結情懷,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近代中國繪畫歷史。一方面,畫家們在堅守東方及傳統古典情懷,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繪畫技法和理念的影響,中國的繪畫風格也在改變和學習。

展覽現場

中國書畫在這樣的時代與西方文化的夾擊中頑強地以「情懷」來轉換「視覺」,尋求著進入時世和社會的視覺傳播渠道與現實土壤。二十世紀中國書畫的進程正是在這樣的「視覺」與「情懷」的並存、共生空間中擺動前行。這也是這次展覽的題目來源。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璜生,在策展語中介紹了本次展覽的三大特點:共時的對比性結構、詞的文化情懷與時代特徵,以及「主線」與「副線」交叉呈現。展覽並不以單一的時間線索去呈現大師作品,而是歸納出大師們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在對比中展示出廣闊的美學空間和哲學內涵。

引入「壁龕」式展陳模式

提升觀眾體驗感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展覽關於展陳空間的設計,一改平時的「防彈玻璃+遠距離」展覽模式,而是採用了一種類似於「壁龕」的承載作品的物理裝置,來避免展品與觀眾產生太大的空間距離感。「壁龕」最早在宗教上是指排放佛像的小空間,它來源於佛教美術,「壁龕」借鑑了這種原型。

據介紹,「壁龕」保護一共有三層,即「木框+熱縮膜工藝+金屬板磁吸」,第一層木框保護作品;第二層保護畫後面的展板,作品首先是跟展板緊密結合在一起,然後用熱縮膜工藝將作品原作跟展板又封閉保護起來;最後,第三層用磁吸的方法,把它釘在背面是金屬板的展板上,這樣的保護不僅大大縮小了作品與觀眾的距離感,也大大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感與參與感。

美術館負責人提到,本次展出藏品和藝術家陣容齊全,無論從藝術水平還是藝術品的市場價值皆體現出很高的含金量,「水準或許不弱於國家級博物館,後續我們還將圍繞展覽主題,美術館與策展團隊將展開全面深度合作,推出一系列導覽、論壇、講座、工作坊等美育推廣普及活動,讓大眾走近經典傳統書畫藝術,感受時代變遷之下東方美學藝術的魅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