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是農民曾經的宿命:從蘇聯戰時經濟到中國農田建設和交公糧

酒叔雜談 發佈 2024-01-09T19:45:03.378671+00:00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社會轉型期,農民是最老實也最容易被剝削和盤剝的,羊毛是農民的宿命!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社會轉型期,農民是最老實也最容易被剝削和盤剝的,羊毛是農民的宿命!從蘇聯建國初期到我國前三十年莫不如是

蘇聯的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

1918年∽1920年,蘇聯建國之初,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也叫"軍事共產主義經濟政策

主要內容為:

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

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

實行餘糧收集制;

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

實行產品實物供應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

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

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

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這是朝代更迭時所需的應急之舉,應予以理解

這其中最重要的重中之重的就是糧食,所謂民以食為天,家中有糧心裡不慌

"實行餘糧收集制",說是餘糧,實際上為了保證前線及城市人口的吃飯問題,除了農民留一點口糧外,其它糧食均被沒收

蘇聯從農民那裡沒收足夠的糧食,很快取得了戰爭勝利。

但由於實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管理,部分地區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式,結果激起了農民的反抗。

直到1921年,隨著新經濟政策的提出,餘糧收集制最終被糧食稅所取代

農民,意味著糧食,糧食意味著生死存亡,所以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穩住城市居民,羊毛就成了農民的宿命!

我國前三十年的大興水利建設及交公糧、交餘糧

交公糧、交餘糧:

飢餓歲月,小時候我吃多了紅薯、南瓜,到今天我都不吃!

前三十年,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我們家鄉每年都搞"雙搶"

每年4月底、5月前要"搶收早稻搶種晚稻",謂之"雙搶",那真是起早貪黑、披星戴月

70年代中期已經種了雜交水稻,兩季畝產近千斤,村裡的曬穀場上堆滿了稻穀,到頭來還吃不飽

原因:

一是交了公糧(農業稅)再交餘糧,說是餘糧是因為分配方法而產生,就是規定少分為了多交糧

交餘糧,國家給很低的價購買,這點錢就是掙工分的錢

二是生產隊分配糧食:70%按人口,30%按工分。而人均稻穀350斤/年,不能勞動丶孩子多只能分到70%,而十來歲的孩子往往都能吃

那時候,油少肉少,所以這點糧根本吃不飽!

興修水利

前三十年大規模興修水修,一方面是利國利民之舉,但另一方面也是農民的無償的"奉獻"的結果

我記得小時候,爸爸經常被抽調去很遠的地方修水庫、修圍堤

一年之中,一個三百多村民的生產隊,常年有十幾人被調去興修水利,工分是生產隊記的,政府是不給工錢的,這種情況持續了近二十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結束

整整一代農民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國家的水利事!

而他們過去:食不果腹、衣著襤褸,今天:卻拿著一兩百元的養老金或吃著低保!

國家的農業有今天,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有那一代農民的功勞,但,嗚呼,他們卻沒有能享受到今天發展的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