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在弱復甦

明源地產研究院 發佈 2024-01-10T01:13:59.952346+00:00

4月以來,地產行業的高頻銷售數據出現一定回落,很多投資人開始擔心起來地產銷售的持續性。而作為一直關注市場復甦節奏的自媒體,筆者也多次就銷售改善問題進行探討。

深度·訪談思維導圖

引言

4月以來,地產行業的高頻銷售數據出現一定回落,很多投資人開始擔心起來地產銷售的持續性。而作為一直關注市場復甦節奏的自媒體,筆者也多次就銷售改善問題進行探討。從春節後開始,地產行業整體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速率不算快,談不上一蹴而就,也沒有部分樂觀投資人預期的那樣「環比銷售持續改善」,但是銷售數據始終在波動中前進,所以市場認定地產行業整體處於「弱復甦」的狀態

而圍繞弱復甦,地產對信貸、財政、建材、消費等各個領域產生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宏觀經濟恢復的節奏。畢竟,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鬆後的第一年,也是三支箭政策落地後的第一年。這個弱復甦,到底怎麼理解?什麼是強,什麼是弱,要弱多久,為什麼會弱?

問答實錄

①丨地產銷售復甦的強弱如何判定?

- 弱復甦的下限是2022年水平,上限是2021年水平

持人:

今天我們想跟您好好討論下弱復甦。相信最近也一定有很多投資人跟您提問,讓您講一下什麼是弱復甦,這個強弱怎麼界定?為什麼覺得現在的復甦水平不夠強?

在我看來,復甦的強弱判定,其實是有一定客觀標準的。簡單來說,就是當前地產銷售的整體走勢,與過往年份的對比

當然,2023年是地產三支箭融資放鬆的年份,也是疫情管控放鬆的年份,相比於2022年的同期,銷售同比實現增長,在市場的預期之中,這也是弱復甦的下限。如果連這個下限都達不到,那說明地產行業還在繼續走弱,更談不上復甦。

而復甦的強度加強,需要跟過往年份對比。我們看下圖,綠色線代表2022年的銷售走勢,我們可以發現2022年上半年的銷售非常弱,疊加上深圳、上海等重點城市接連疫情管控封閉,所以其銷售表現甚至比2020年上半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還弱。

而紅色線代表2023年的地產銷售走勢,我們發現,剔除掉春節因素後,2023年春節後一個月的表現,也超過2022年水平,甚至在3月初接近了2021年水平,但是始終在黃色線2021年水平之下戳這裡,了解大自渠解決方案

我們知道,疫情之後銷售表現最強勢的時期,就是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後續隨著疫情的反覆和新毒株的出現,以及2021年下半年開始的地產信用系統性風險爆發,地產銷售就陷入泥潭。所以,這個2021年水平,就是弱復甦的上限,突破了這個上限,復甦就可能接近強復甦

因此,根據我的判斷,目前看地產銷售處於弱復甦,本質上是地產銷售改善的速率不夠高,而強度也是高於2022年,低於2021年同期 ,所以是一個偏溫和的銷售改善。而介於2021和2022年之間的改善水平,尚不足以扭轉整個行業的預期,所以市場喜歡稱地產行業為弱復甦。

另外,強於2022年,弱於2021年,不僅僅是簡單年份的對比。2021年上半年地產信用風險尚可控,而疫情相對也在溫和狀態,2022年上半年,地產信用風險持續爆發,疫情管控也愈發嚴格,重點城市觸發封閉管理。所以處於2022和2021年之間的銷售水平,也體現了當前雖然放鬆了疫情管控,但是信用風險未出清,居民對買房的疤痕效應尚未修復,這也是復甦強弱程度判斷的內在因素

②丨 弱復甦為什麼會伴隨分化?

- 分化就是不同企業、城市因為資源稟賦不同,受益弱復甦的程度不同

持人:

那根據您的判斷,弱復甦更多是市場對銷售改善的一種錨定效應,將今年的改善跟往年走勢相比,同時也是把信用風險出清、疫情管控放鬆後的疤痕效應 這兩個因素納入考量。那除了對復甦的強弱判斷之外,我們也很好奇,弱復甦會給行業格局帶來什麼變化呢?我們看到最近愈發明顯的企業間、城市間、區域間分化,是否也是弱復甦的表現?

這個問題很好!弱復甦不僅僅是一個銷售強度表現,還體現在了銷售改善的節奏和分化上。之前我們拿2021年和2022年的銷售對比,得出弱復甦的上限和下限,這只是一個程度的問題。

對於弱復甦,其整個修復的節奏是偏緩的,並非一步到位,也不是一馬平川。而在弱復甦的過程中,很多城市、企業,由於過往的積累、資源稟賦和現在的需求分布不同,會在行業尚在溫和復甦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修復速度,從而產生分化

從企業端看,2023年一季度央國企銷售額較2022年、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39%、35%,其中7家優質央國企招商、保利、華發、建發、越秀、中海、華潤及民企濱江增速尤為突出,分別增長62%、59%,而大多數民企銷售呈下降態勢,較2022年、2019年分別下降30%、45%。國企和民企的分化,說明在當前環境下,交付問題、信用風險仍然影響購房者決策,而普通民企也喪失了補充貨值的能力,只有信用穩健的民企和央國企才能抓住復甦機會

而從區域和城市層面,在城市和區域間呈現嚴重分化格局,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復甦明顯,大多數三四線城市表現一般。而通過統計局的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來看,1-2月份一二線城市房價環比上漲居多,但是三四線城市價格尚未企穩。

對於分化加劇的原因,我傾向於這本身就是弱復甦的一種形態,而非是弱復甦的結果。畢竟像之前2015年地產銷售改善的時候,三四線城市很快跟進。當然有棚改貨幣化的影響,但是強勁的復甦下,城市之間的行情分化會縮小,全國的地產市場才能整體跨入景氣時代。

③丨為什麼4月初銷售回落?

- 屬於正常的季節性變化,慣性回落

持人:

進入4月,我們發現地產的高頻銷售數據在邊際走弱,很多投資人認為地產的小陽春宣告終結,認為地產行業會繼續惡化,景氣度會進一步下行。您怎麼看這個問題的,最近的銷售走弱應該怎麼理解?

其實,也有很多投資人跟我交流,問我地產銷售能否環比一直改善。我的想法是,地產銷售不存在環比一直改善的基礎,當環比持續改善超過一段時間,弱復甦就變成強復甦,原本阻礙地產行業景氣提升的因素,比如疤痕效應,比如信用風險,比如交付壓力,都要得到解決。

而我們發現4月初的銷售回落,其實是季節性的,因為每年一季度末,企業仍然是有沖規模的考核,而各地的房管局也是喜歡季末集中備案,所以在經歷了3月末的銷售高點後,4月初銷售有所回落,也是屬於「慣性回落」,本質上就是放大版的3月初慣性回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4月第一個周,恰逢清明節,也對地產銷售有一定影響。而本周結束後,我們發現地產高頻銷售數據明顯開始重新上漲。因此,不能因為季度初的慣性回落,就認為地產的行情完結,畢竟去年二季度是低基數,弱復甦的同比基礎還在。當然,也不能過度期望地產銷售持續環比改善,畢竟從弱復甦到強復甦,並不是地產本身的問題,還需要金融、財政乃至於整個貨幣信用政策的調節,最終體現在經濟周期的變化里。

今年以來的地產銷售高頻數據,詳見下圖

丨銷售改善還有持續性嗎?

- 弱復甦的持續性更強

人:

那當前的地產銷售改善,仍然有持續性嗎?弱復甦是否會中斷?

在這裡,我做另外一個判斷,那就是正因為是弱復甦,所以復甦會有一定持續性。因為正如我們所說,弱復甦所面對的狀態,是購房者仍然因為疤痕效應,沒有完全轉化需求,而企業也對未來銷售預期有限,大部分民企,哪怕沒有展期違約,也不敢開放拿地。

而在這種條件下的弱復甦,是已經將負面因素納入考量,因而不會有太激進的增速,而向下也有一定的保底和屏障。畢竟現在疫情管控已經放鬆,買房的場景逐漸恢復,弱復甦才能夠持續。

另外,很多朋友喜歡拿2022年6月時候的地產銷售改善來對比,認為2022年6月的銷售改善沒有可持續性,因此今年2月開始的銷售改善也沒可持續性。而我的觀點恰恰相反,正因為2022年6月,銷售修復速率極快,當然一方面有數據來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二季度集中備案和影響,表面上強勁的復甦,在7月初停工問題的影響下,全面衰弱。而今年的復甦,一方面速率慢,沒有一下子釋放潛在需求,另一方面,保交樓問題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但是也是納入了大部分買房者的預期,不會像去年7月那樣給市場帶來明顯衝擊

綜上所述,我認為今年的弱復甦還可以持續。

丨地產弱復甦如何影響宏觀經濟?

- 地產弱復甦,產業鏈很難起來

人:

那我們聯繫整個宏觀經濟來看,地產的弱復甦,對經濟形勢有何影響?

首先,地產弱復甦,是整個宏觀經濟弱復甦的一個縮影。因為地產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對整體GDP貢獻率接近30%,地產相關信貸,占總信貸接近40%。在這樣的背景下,地產銷售溫和復甦,那麼產業鏈的帶動作用,特別是對上游原材料的帶動就比較弱。所以今年水泥發運量高頻數據始終沒有太大起色,而螺紋鋼期貨表現,近一個月也是乏善可陳。

從另一個角度看,地產雖然是在弱復甦,但是也在信貸上得到了體現。今年3月的信貸數據結構和總量均帶來利好,3月的居民中長期貸款明顯增加,好於過往5年同期,這也體現了地產溫和復甦的效果。

所以,當前很多投資人,特別是利率債的投資人,仍然是十分關心地產的高頻數據,也是想從高頻數據中看到,到底這種弱復甦狀態,是開始走強,還是逐漸變弱,這對於未來信貸走向和上周材料產業景氣度也有重大的影響

另外,地產行業景氣度,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地方財政,今年1-2月的土地購置費同比下跌5.7%,雖然仍然在下降,但是比之前跌幅收斂6.5個百分點,也說明了溫和復甦,一定程度上舒緩了重點城市的土地財政。銷售弱復甦下,一二線核心城市的土地市場好轉,眾多房企爭奪一宗地塊的盛況再次出現,杭州蕭山地塊被60家房企競爭,青島嶗山張河地塊溢價率15%,就是體現了弱復甦下的分化行情,帶動了核心城市的財政利好

丨弱復甦是否會轉強?

- 觀察收入預期、房價、超額儲蓄釋放和房企拿地

人:

最後,我們想問專家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這個弱復甦究竟會維持到什麼時候?有沒有可能弱復甦變成強復甦?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回顧一個概念,疤痕效應。地產端的疤痕效應,指的是買房者擔憂房企交付、擔憂自身收入不穩定、擔憂房價下跌等因素,即使是疫情管控放鬆後,仍然不敢買房

而現在,相比於我們這篇文章過去兩個月,我們通過一季度央行的儲戶調查報告,也可以看出,地產行業的疤痕效應在逐漸修復,居民對房價上漲預期變高,詳見下圖

而與此同時,國內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開始溫和上漲。同時,我們看到杭州等城市,又開始放開落戶標準。現實的房價上漲與居民的房價預期改善形成同步,也體現了各地調控放鬆與三支箭整體支持政策逐漸形成合力

除了疤痕效應,我認為銷售改善向強復甦轉變的一個重要點,就在於超額儲蓄的釋放

整個2022年積累了大概6-7萬億的超額儲蓄。而在央行一季度的儲戶調查報告中,我們發現,居民的儲蓄意願在下降,消費意願略漲,投資意願有明顯增長。而購房行為本身是投資屬性更重,也有一定的住房消費屬性,所以後續行業企穩,一定伴隨著居民邊際儲蓄意願下降,原本的超額儲蓄釋放,流向地產市場。詳見下圖。

其實,具體何時從弱復甦轉為強復甦,我們很難提前預判,其他影響因素,也包含了企業拿地的意願,具體我們仍然堅持「市場看杭州,政策看北京,紓困看鄭州」的方法論。筆者會跟聽眾朋友們一起,保持對市場緊密的關注。

非常感謝專家!一季度以來,市場都在講弱復甦,無論是覺得有十年難遇投資機會的地產股投資者,還是各類利率債投資者,仿佛弱復甦變成了一致預期。但究竟這個弱的上下限在哪裡,弱的特徵是什麼,什麼時候由弱轉強?相信剛才聽了專家的精彩解讀,專家從年份差異和隱含邏輯入手,講解了弱復甦的上下限,分析了弱復甦下的分化狀態,討論了近期的慣性回落,並為我們指出了弱轉強的條件和因素。相信各位投資人一定有所啟發。

來源:嵩山論市,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點擊下圖重振自渠,讓獲客量輕鬆超目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