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舉行媒體探班

首都之窗 發佈 2024-01-10T14:28:40.208664+00:00

4月27日至5月1日,改編自楊沫同名半自傳體小說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將迎來首輪演出。作為國家大劇院製作推出的第一百部劇目,歌劇《青春之歌》力邀歌劇界頂尖力量為其藝術水準保駕護航。

4月27日至5月1日,改編自楊沫同名半自傳體小說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將迎來首輪演出。作為國家大劇院製作推出的第一百部劇目,歌劇《青春之歌》力邀歌劇界頂尖力量為其藝術水準保駕護航。該劇由作曲家張千一、編劇趙大鳴操刀音樂創作和劇本改編,導演王曉鷹、舞美設計劉科棟、燈光設計邢辛、多媒體設計胡天驥等組成的創作團隊將遵循音樂的浪漫風格,為觀眾打造出一個寫意、自由的空間。首輪演出由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執棒,歌唱家宋元明、趙麗麗、韓蓬、梁羽豐、周正中、劉濤、蔡靜雯、胡越、關致京熱情唱響,與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管弦樂團共同呈現覺醒年代的青春力量。

4月17日下午,歌劇《青春之歌》邀請媒體走進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直擊該劇的舞台排練。該劇圍繞知識分子林道靜從「小我」走向「大我」,邁入革命洪流的人生轉變,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在民族存亡之際的道路選擇和愛國熱忱。歌劇《青春之歌》以音樂為筆,描繪了原著中最真切動人的青春,也寫下了那一代青年人飽含血與火的信仰之聲。當所有藝術家真摯地演繹出林道靜、余永澤、盧嘉川等經典形象時,《青春之歌》中關於青年要勇於擔當時代重任的啟示也迴響在舞台之上。此外,該劇也將重磅啟幕「國家大劇院歌劇節·2023」。

作曲家的話

在我們生命的所有歲月里,青春是最讓人感懷留戀的。

對歌劇《青春之歌》來說,革命是青春的本質,浪漫是青春的底色。青春者充滿理想,青春者無所畏懼。那麼,怎樣才能用比較準確的音樂語言來表述二

十世紀三十年代風雲際會、大浪淘沙的《青春之歌》呢?以下四點我覺得比較重要,也算是這部歌劇的音樂「密碼」吧。

1。總體音樂風格

《青春之歌》內容所表現的年代正是西方文化(包括音樂)在中國(尤其知識階層)全面啟蒙的時代,要和那個時代的歷史相「吻合」,單靠文本「描述」很難做到,需要具有標誌性的聽覺符號。因此,音樂風格的確立就顯得尤為關鍵。這部歌劇的總體音樂風格應歸屬於歐洲晚期浪漫主義,其和聲語彙以半音化體系為主,許多片段也明顯帶有西方曲體特徵(如:迴旋曲、圓舞曲、賦格段、三部性曲式結構等)。當然,也融入了一些二十世紀音樂風格和三十年代「群眾歌詠」式手法,讓已經屬於「近當代」的那段歷史通過更加豐富的音響構成展現出來。

2。青春主題設計

「青春主題」是《青春之歌》的核心音樂主題,覆蓋全劇並涵蓋所有主要人物。其中第一「青春主題」(原型為序曲1-16小節)深邃厚重,主題的四音動機對人物、對青春、對信仰都具有重要意義。而第二「青春主題」(原型為序曲17-24小節)幾乎全部用於樂隊間奏片段或以樂隊與人聲的復調交織手法來表現,這種彼此互動的敘述方式充滿人性之溫暖,使得火熱的青春或革命者的青春更加凸顯

其浪漫氣質。

3。 聲種設計的青春化

《青春之歌》的五個主要人物,除王教授(男低音)外,其他人物角色都具有聲音的「青春」特徵。如:林道靜,可以演唱花腔的女高音,她用聲音完成了從知識青年到愛國青年再到革命青年的人生蛻變;余永澤,高中低音區展示全面的男高音,風流倜儻但視野狹窄;盧嘉川,青年革命者,極具號召力的高男中音;王曉燕,青年學生,充滿熱情、嚮往光明和未來的花腔女中音。

4。 織體律動的青春化

《青春之歌》全劇的音樂織體幾乎都處於「動態」之中,充滿熱情和激情,純「靜態」部分較少,即便是抒情的慢板也如此。其重要目的:突出青春之活力。

雖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之歌」,但我相信,不管歷史發展進步到何種程度,都不會停止對理想的追求、對信仰的崇尚。在歌劇《青春之歌》音樂寫作過程中,陳喬年——這位年輕共產黨人的聲音常常迴響在我耳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其實,我在設計音樂「密碼」的同時,

也在努力解讀著青春的含義……

編劇的話

在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史上,以青年知識分子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並不多,這讓《青春之歌》的小說原作殊為難得。後來者以多種文藝形式反覆改編、搬上銀幕和舞台。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屬又一次嘗試。編劇對這個題材最感興趣的,是在那個民族危亡的特殊年代裡,青年知識分子對個人理想前途的追求與整個民族歷史命運的深刻關係,以及每個人物由於性格使然,必將做出的人生道路選擇。

也許在另一個時代、另一種和平環境裡,這幾個青年人的命運和結局會完全不一樣。但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處於風雲變幻、生死存亡的特殊歷史時刻。在亡國滅種的殘酷現實面前,青年知識分子須把個人的生存之道與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每個有良知的熱血青年,都在用行動去追尋民族解放的救國之路,甚至用鮮血和生命向世人證明他們心中的崇高信仰所散發的真理之光。

這就是那一代人的「青春之歌」,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為歌劇的需要,從小說到劇本的創作過程,編劇對原著人物情節做了適度改編和重新結構。以今天人的視角和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在舞台上著力表現出每個人物符合生活實際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方式,努力刻畫出有鮮明藝術個性、又符合生活真實的舞台藝術形象。編劇摒棄用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模式,圖解劃分劇中角色。避免對人物概念化、標籤式的生硬塑造。同時,也不再從狹隘的個人道德品質層面,對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人物行為做表淺的解釋。讓戲劇人物的每一個言行舉止,都出自「不能不如此」、「不得不如此」的深刻動機;讓戲劇的矛盾衝突和人物形象,有令人信服的真實性。

導演的話

歌劇《青春之歌》,是根據楊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雖然講述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青年的故事,但九十年後的年輕人依然能與它接通、共情,因為每個人都經歷過「青春」,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中都擁有青春的刻痕。

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度,年處青春的人都心懷憧憬,都嚮往浪漫。而這種「憧憬」和「浪漫」中,不可避免的反映著年輕人對社會的理解、對生活的認知和對生命的體驗。所以,每個人的青春,在擁有「憧憬」「浪漫」的同時,還意味著「思考」「選擇」和「成長」。

所謂「浪漫」,是改變太過平靜的個人生活,而所謂「革命」,是改變太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在風起雲湧的時代,「革命」對於年青人來說,常常意味著最大的「浪漫」。革命洪流的洶湧澎湃與年輕生命的激情勃發重合在一起,能迸發出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有時可以改變世界。

《青春之歌》中的「革命」,是與國家命運、同胞苦難、民族存亡緊緊相連的。這時的「浪漫」,已完全不是「小知識分子」的小情調、小驚喜、小滿足。這裡的「思考」,已遠遠超出個人的好惡得失;這時的「選擇」,往往伴隨著痛苦、決絕甚至準備面對犧牲;這樣的「成長「,必然會經歷」大浪淘沙「的無情考驗。

《青春之歌》表現了幾個年青人不同的思考、選擇和成長。林道靜離開余永澤而追隨盧嘉川,不是個人情感的轉移而是生命價值的重選。盧嘉川的精神感召的背後是民族的呼喚,余永澤在溫情脈脈中構築的小屋留不住心向開闊生活的林道靜,這不僅體現了不同的心胸、格局、境界,更體現了不同的意義理解、價值選擇、責任擔當。

這就是「青春」的本來面目。

把年輕的生命,投入到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隨著時代大潮滾滾向前,這就是中國青年最大的浪漫!這就是最美的「青春之歌」!

主創主演列表:

作曲:張千一

編劇:趙大鳴

指揮:呂嘉

導演:王曉鷹

舞美設計:劉科棟

服裝設計:阿寬

燈光設計:邢辛

多媒體設計:胡天驥

編舞:賈菲

道具設計:金繼峰

合唱指揮:焦淼

主演:

林道靜(女高音)宋元明、趙麗麗

余永澤(男高音)韓蓬、梁羽豐

盧嘉川(男中音)周正中、劉濤

王曉燕(女中音)蔡靜雯、胡越

王教授(男低音)關致京●

●國家大劇院歌劇演員

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團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