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朋友請吃飯,卻掏出了團購券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4-01-11T00:02:39.621345+00:00

幾年前,我還是一隻母胎單身的「單身狗」,一個男生約我吃飯。我們有相似的愛好,喜歡看書、逛博物館、看展。雖是中學同班同學,但彼此的了解僅此而已。後來都到同一座城市工作,聯繫次數有所增加。對方在微信上時不時冒出來聊天,相約看展,再約吃飯。心理學家說,這是典型的雄性求偶信號。

幾年前,我還是一隻母胎單身的「單身狗」,一個男生約我吃飯。

我們有相似的愛好,喜歡看書、逛博物館、看展。雖是中學同班同學,但彼此的了解僅此而已。後來都到同一座城市工作,聯繫次數有所增加。

對方在微信上時不時冒出來聊天,相約看展,再約吃飯。心理學家說,這是典型的雄性求偶信號。

那天傍晚,我們來到商場,對方沒有徵求我的意見,就徑直來到一家餃子館。落座後,他拿出手機,向服務員出示團購券。

時間過去太久,我的記憶或許出現偏差。當時對方可能禮貌地徵求了我的意見,然後我表示「吃什麼都行」。

總之,我們到了餃子館,他拿出了團購券。

視覺中國供圖

那是一家典型的快餐店,桌椅窄小,讓我聯想到學校食堂。聽到「團購券」的那一刻,我開始明顯覺得有點彆扭,但又說不清為何。

我們寒暄了幾句,聊了幾個中學同學的近況。餃子很快端上來,一人一盤,店家還贈送了一碟小菜。我們沉默地開吃。吃著餃子,我們先後拿出手機回復微信,看起來很忙的樣子,然後離開餐館,走到地鐵口,告別。從此再也沒見過面。

就連如今回憶這段小插曲,我的心情都有點沉重。

我知道,問題就出在那該死的團購券上。一聽到那3個字,我心裡就咯噔一下,但還要維持禮貌又不失尷尬的微笑。我想,如果是我請客,絕不會堂而皇之地當著人家的面拿出優惠券,就連「團購券」這個想法都是罪惡的。

後來看到一則新聞:有對戀人外出就餐,男生拿出團購券,女生立馬惱了,認為對方不重視自己,二人不歡而散。

看來討厭團購券的不止我一人。但這個現象困擾了我很久:為什麼團購券會讓人產生強烈的不適?甚至感覺受到極大的冒犯?

讀了《怪誕行為學》,我終於恍然大悟。作者丹·艾瑞里舉了個例子:丈母娘為你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你是帶一瓶60美元的上佳葡萄酒以示感謝呢,還是直接給她老人家幾百美元,讓她愛買啥買啥?

正常人都知道怎麼選。如果選後者,估計會被丈母娘嘮叨一輩子。但這是為什麼?

丹·艾瑞里解釋說,人們生活的世界,有些由社會規範主導(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人情」),有些則屈從於市場規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一涉及錢,人們的關係就從社會規範轉向了市場規範,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談錢傷感情。

去高檔餐廳宴客,談論菜品價格同樣是忌諱。錢一出現,感情就消失。就是這麼神奇。

「團購券」比錢更糟,它還暗示了令人不快的一點:對方不願意為你多花「冤枉錢」。即便是餃子這種家常食物,也要用券再省幾塊錢。

傳統經濟學的重要前提是「理性人」假設,但是行為經濟學提出,人們的心理因素及非理性的一面同樣值得關注。在重視量化、崇拜精確的自然科學潮流之下,把人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難免矮人一頭,混沌的「非理性」更是難登大雅之堂。但不管傳統經濟學理論怎麼吹捧「理性人」,我們愚蠢的人類確實經常跟著感覺走。

《怪誕行為學》解釋了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各種購物節上,看著價格旁邊的小字顯示「近××天最低價」「下降××元」,為什麼有種難以描述的滿足感?

電商平台總喜歡掛出「滿200減30」的誘惑,哪怕需要買的東西只消50元,我也得想方設法再湊150元,以便節約30元。丹·艾瑞里認為,這是由於人們本能地懼怕損失。掉進促銷的陷阱,我不是一個人。

即便是研究行為經濟學、熟諳人類非理性的作者,也不能免俗。換新車前,他早就計劃買一輛本田廂式旅行車,這樣兩個孩子雜七雜八的東西都能裝得下。但到了4S店,一輛大紅色奧迪轎車吸引了他,「3年免費換機油」更是讓這輛車的魅力無法抵擋。可以想像,此後每當看到轎車裡堆得滿滿當當的玩偶、嬰兒車,丹·艾瑞里就得後悔為什麼輕易被「免費換機油」吸引。

哦,再回過頭來看那位用團購券的朋友,他也許只不過是懼怕團購券過期的損失而已。

責任編輯:郭韶明,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