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內部各子系統間的耦合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北齋財經 發佈 2024-01-11T00:40:06.043826+00:00

文|春盡安編輯|文知遠系統科學理論認為,具有相近相通、又相差相異的系統。不僅有靜態的相似性,也有動態的互動性,他們之間存在耦合關係。城鎮化內部各子系統間的耦合作用機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釋。

文|春盡安

編輯|文知遠


系統科學理論認為,具有相近相通、又相差相異的系統。

不僅有靜態的相似性,也有動態的互動性,他們之間存在耦合關係。

城鎮化內部各子系統間的耦合作用機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釋。

一、城鎮化協調發展子系統作用機理

(一)人口城鎮化與其他子系統作用關係

人口城鎮化主要通過非農人口規模增加、就業結構轉變、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升對城鎮化的經濟、土地、生態、社會四個子系統產生作用。

第一,非農人口規模的增加導致城鎮建設用地擴張。

居民生活生產方式及二三產業就業結構的轉變能夠帶動土地利用結構優化調整;

但城鎮人口規模過度增長又會引起城鎮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導致土地低效利用與資源浪費。

如果能夠合理有效地引導、控制城鎮人口規模適度增長,城鎮人口規模在增加的同時,又會對土地的高效集約利用產生「倒逼」機制。

第二,城鎮人口規模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夠擴大城鎮消費需求,勞動力供給與就業崗位的增加能夠刺激二三產業發展,帶動城鎮經濟繁榮;

但出現區域人口過剩或人口結構失調又會加大區域經濟負擔,影響城鎮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三,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對區域生態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勞動力增加、生產方式與就業結構的轉變能夠有效促進生態城鎮化的發展;

但人口過剩則會負面影響生態城鎮化發展。

第四,人口城鎮化帶來了居民生活水平與人口素質的提升,同時居民對於享有平等的公共社會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但城鎮人口規模過度膨脹,會引起公共服務供給失衡,導致部分居民無法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務權利,有失社會公平。

(二)經濟城鎮化與其他子系統作用關係

經濟城鎮化主要通過產業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狀態對城鎮化的人口、土地、生態、社會四個子系統產生作用。

第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會帶動地區GDP快速增長,同時二三產業的繁榮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實現空間聚集從而帶動人口城鎮化發展;

相反經濟發展水平低、結構失衡則會導致居民生活水平降低,產業發展落後、規模效應不強造成勞動力流失,負向影響人口城鎮化發展。

第二,經濟水平的提高與產業結構的合理發展能夠為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提供資金來源,合理的經濟結構能夠有序、有效地推進土地資本投入。

同時產業的集聚效應也能夠使土地產出明顯提高,使投入與產出合理循環,總體帶動土地城鎮化健康發展;

反之經濟發展水平低迷、產業布局失調則會制約土地城鎮化發展。

第三,經濟的發展能為環境治理投入提供保障;

但不健康的經濟發展方式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第四,經濟的發展是社會城鎮化發展的直接動力,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能夠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提供資金支撐。

第五,「國際貿易是確保『消費型城市』城鎮化進程的必要條件」。

隨著國際間貿易交流的頻繁,外向型經濟成為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對於其他子系統要素的作用相應得到凸顯。

(三)土地城鎮化與其他子系統作用關係

土地城鎮化主要通過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土地利用結構、投入產出效益對城鎮化的人口、經濟、生態、社會四個子系統產生影響。

第一,土地城鎮化是人口城鎮化的載體,為人口轉移、就業、生產生活提供空間支撐;

但土地利用結構、布局與利用方式的不合理會導致一系列經濟、環境、社會問題,使得城鎮對於轉移人口的引力降低,影響人口城鎮化發展。

第二,城鎮空間的集聚與輻射能夠為經濟城鎮化發展提供的重要介質;

反之城鎮土地規劃缺失、土地利用結構失調會導致產業用地布局混亂,產業區位選址與產業功能選擇無法銜接,生產要素配置失衡、投入與產出效益降低,進而制約經濟城鎮化發展。

第三,土地城鎮化對生態環境既有促進作用也有脅迫影響,合理規劃產業用地布局能夠為生態用地提供多餘指標,使綠化覆蓋率提升從而優化城鎮生態環境;

相反城鎮建設用地無序擴張,產業布局不合理加之生態治理力度疲軟,則會導致工業大氣、水體、固體污染物肆意排放,負向影響生態城鎮化發展。

第四,土地投入與產出的增加能夠為社會公共設施建設提供空間及財政支撐,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能夠縮短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通勤距離,減少時間成本。

反之則會削弱社會城鎮化功能。

(四)生態城鎮化與其他子系統作用關係

生態城鎮化主要通過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治理對城鎮化中的人口、經濟、土地、社會四個子系統產生作用。

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吸引人口到城鎮集聚,從而提高人口城鎮化率;相反則會降低對人口的吸引力,甚至導致城鎮人口的遷移。

第二,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相反則會制約經濟發展。

第三,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引導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相反同樣會制約土地利用進程。

第四,區域生態環境的優劣能夠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選址提供參考,可持續發展的城鎮生態環境,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區域社會服務。

近年來,關於生態環境與城鎮化之間關係的研究成為熱點,它們之間是一種交互作用、互相耦合的關係,在眾多耦合關係中存在著協調性,但同時也存在著非協調性。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發展的快速時期,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使得生態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環境的壓力表現為:

廢氣、廢水等廢物的超標排放以及資源的過度消耗。

生態環境的惡化會造成與其他子系統關係的失調,城鎮化發展的內驅力弱化、保障能力衰退,進而影響城鎮化系統的可持續性和效益性。

因此,城鎮化發展視域下的生態環境治理尤為重要,其對於城鎮化其他子系統的作用也十分顯著。

(五)社會城鎮化與其他子系統作用關係

社會城鎮化通過公共基礎設置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等方面對城鎮化中的人口、經濟、土地、生態四個子系統產生影響。

其中對於人口城鎮化影響最為直接:

第一,完備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配套的社保制度為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是吸引周邊人口集聚的重要原因。

第二,社會城鎮化通過影響人口集聚間接影響城鎮化中的經濟、土地、生態系統.。

在人口集聚的過程中,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張、土地利用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帶來規模效益。

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能夠緩和生態壓力,同時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投資。

城鎮生態環境逐漸向可持續發展,反之則會產生反作用。

社會城鎮化對城鎮化其他子系統的影響主要是伴隨其他子系統共同發展。

總體而言,社會城鎮化子系統的輸入包括人口、資金、土地、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它們分別來自人口、經濟、土地、生態城鎮化子系統。

通過社會城鎮化子系統的內部組織與整合過程,為人口、經濟城鎮化子系統的活動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並調節土地、生態城鎮化子系統的狀態。

(六)城鎮化協調發展:子系統耦合協調

綜上所述,城鎮化內部五個子系統之間存在極強的耦合關係。

五個維度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子系統的缺失都會引起整個城鎮化系統發展的失衡。

耦合關係代表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強弱,相互制約導致城鎮化整體系統發展緩慢、停滯甚至後退;

相互協調則能使城鎮化系統發展呈現「1+1>2」的倍增效應,因此本研究認為城鎮化協調發展應重點關注內部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

新時代城鎮化是一次觀念變革,它要求從側重城鎮化速度向提高城鎮化效益轉變,從拉大城鄉差距向降低城鎮化門檻轉變;

從城鎮人口、經濟、土地、生態、社會等分離式發展,向包容式、協調式發展轉變;

從行政主導式城鎮化向城鎮不同主體權利的同質、均等性轉變,而這些改革的難點始終貫穿在城鎮化外部環境及系統內部的各個方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