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原本可以自立為王改變命運,為何最後憋屈而死

歷史的歲月記憶 發佈 2024-01-11T09:07:14.637665+00:00

實際上,韓信在人生的後半段,曾經出現過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他複雜糾結的性格,最終害得他錯失了良好的機遇,以至於喪失了性命。在公元前203年,韓信憑藉高超的戰術,出其不意,一舉攻克了齊國。而齊國當時的齊王田廣雖然有幸逃出了城外,但面對國破家亡的形勢,只能認命。

實際上,韓信在人生的後半段,曾經出現過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他複雜糾結的性格,最終害得他錯失了良好的機遇,以至於喪失了性命。

在公元前203年,韓信憑藉高超的戰術,出其不意,一舉攻克了齊國。而齊國當時的齊王田廣雖然有幸逃出了城外,但面對國破家亡的形勢,只能認命。不過,他思考片刻後,當即決定向項羽求救。

項羽聞知此事,知道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不好惹,於是就派出了自己的一員虎將龍且。可是,項羽還是低估了韓信的戰鬥力。幾個回合之後,龍且戰死在了韓信的馬下。

當這個消息傳到項羽的耳朵里時,只見項羽大王旋即慌了手腳,等精神恢復過來後,他仰天長嘆一聲,自言自語:這個韓信果真了得!

這時,不可一世的項羽意識到,自己現在碰到了一個死對頭,如果硬碰硬,估計會兩敗俱傷,於是他琢磨了半天,打算派出說客武涉去把韓信爭取到自己的陣營。

武涉奉命來到韓信的軍營之中,一見到韓信就諂媚道:「大王功夫了得,我家西楚項羽霸王很是佩服!」

韓信聽完,就知道武涉拍完馬屁後馬上就要說正題了,因此就沒有搭話。武涉緊接著表示:漢王劉邦數次被霸王項羽圍困,但霸王比較仁慈,也重感情,就放了漢王一馬。可是,漢王是如何報答霸王的呢?翻臉就不認人了!

所以,武涉嚴厲強調,韓信決不能繼續再在劉邦手下幹事了,而是應該投靠霸王項羽,聯合起來反抗劉邦。當然,項羽也同意韓信可以自立為王。

不料,韓信卻對此言論並不感冒,而是反駁道:霸王項羽就是好人嗎?不見得!當年跟著他那麼多年,結果呢?不被重用!

可是再看看漢王劉邦,他就懂得慧眼識人,賜官賞錢,是一個難得的好老闆!武涉聽了,感到很失望,也知道說不動韓信了。因此,他悻悻地離去了。不過,武涉走了之後,蒯通旋即找到韓信,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當前劉項二人爭天下,楚漢之爭不可開交,勢均力敵,如果這個關頭,韓信自立稱王,就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總比在劉邦手下當上將軍要划算得多。

而且,韓信已經立下了赫赫軍功,對於劉邦而言,早已上升到了功高震主的高度,如此看來,劉邦勢必不容韓信,如此分析,韓信最好還是獨立稱王比較好。

可是,韓信卻思考半天后,毅然決然地表示:不能背叛劉邦,因為劉邦知人善任,是個好大王。

韓信話音剛落,蒯通就被氣得摔門而去了。數日過後,蒯通便找了個藉口,偷偷地離開了韓信。

坦白說,韓信在這一年完全有實力和資本自立為王,可他卻白白地浪費了這個絕好的機會。

到了公元前202年,隨著霸王項羽在烏江旁自刎,楚漢之爭終於有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劉邦最終勝出,統一了當時的中國大地。

而韓信得到的卻是「搬家」:從齊國調到了楚國,相應的,他的頭銜也由齊王變為了楚王。

對此,劉邦美其名曰:項羽的地盤只有韓信一人可以鎮得住,其他將領不服眾,管不住楚國一帶的百姓。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劉邦此舉無非就是不想讓韓信永久性地占據齊國大地,才讓韓信搬到了陌生的楚國,從而讓韓信從頭再來、白手起家。說白了,劉邦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提防韓信了。

特別是在公元前201年,劉邦接到舉報,說是韓信有意造反。對此,劉邦向韓信發出了「邀請」:同游雲夢澤。當然,這也就是變相的「鴻門宴」罷了。

可是,韓信還是太過於自信,一點兒都不懷疑劉邦的用心。結果,他不僅逼死了鍾離眛,自己還在雲夢澤被劉邦降了職,從楚王降到了淮陰侯。

其實,韓信如果在這個時候聯手鍾離眛獨立稱霸,還是有可能跟劉邦一較高下的,可惜,他選擇了窩囊的做法,錯失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韓信被劉邦降職後,竟然依舊對劉邦忠心耿耿,對劉邦毫無戒心。

可是,當他遭到樊噲、周勃等人的譏笑後,終於對劉邦產生了負面情緒。公元前201年,韓信的老部下陳豨因工作需要,被調走了。

臨行前,韓信說出了自己的計謀:如果反叛,到時候記得一起!

陳豨一聽,心領神會,拍拍胸脯,說道:聽命!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陳豨舉起反叛劉邦的大旗時,韓信的意志和決心居然再次動搖了。最後,他被誘殺於長樂宮,未能自立稱王、割據一方。

可見,韓信這個人本身非常有能力,也極其有實力,可就是性格不太好,該幹大事的時候,他卻選擇了軟弱與退讓,最後落得個憋屈而死的慘痛結局,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