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的房企排位賽,開始了!

明源地產研究院 發佈 2024-01-11T15:25:39.913589+00:00

這段時間,房企的年度財報陸續發布,透過數據不難發現,地產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行業又一次走到分岔路口,以規模論英雄的時代徹底過去,衡量房企競爭力的指標也發生了變化。

這段時間,房企的年度財報陸續發布,透過數據不難發現,地產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行業又一次走到分岔路口,以規模論英雄的時代徹底過去,衡量房企競爭力的指標也發生了變化。新的遊戲規則之下,一批地產潛力股正在加速形成……

土儲規模不再代表潛力

土儲質量才是

過去,土儲通常被視為衡量房企潛力的核心指標。土儲規模代表著房企未來的發展規模。

然而,隨著樓市進入平穩階段,房價增速放緩甚至橫盤或下跌,部分城市新房去化慢、去化難,土地持有成本遠高於增值速度。

房企手上的土儲面臨著價值重塑,質量一般的土儲,不僅不能構成房企潛力,反而可能成為拖累。

這也是為什麼,房企紛紛調整投資策略,扎堆地向高能級的一二線城市集中。

以碧桂園為例,眾所周知,碧桂園曾有「三四線之王」的稱號。去年,碧桂園積極參與一二線城市的土拍,並且嘗試在北京、南京、倉泵度、杭州、合肥等城市拿地。

從2022年業績說明會透露的信息來看,碧桂園的投資重心已經開始轉向一二線,據管理層稱,碧桂園將逐步提高一二線城市投資額和土儲占比。「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將公司一、二線對三、四線的貨值比例提升至1:1。」

高能級城市的項目,雖然利潤比較薄,但去化有保障,大部分不需要擔心現金流問題,符合當前房企求穩的心態。

不過,高能級城市這碗飯,不是誰都能吃。

一方面,土拍回暖之後地價抬升。近期一些熱點城市土拍重現幾十家房企爭奪一塊地的熱鬧場面,優質地塊的溢價率也隨之走高。

另一方面,一二線城市改善需求突出,產品也更為成熟。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房企的產品力服務力及口碑都將面臨考驗。

這就意味著,房企想在熱點城市立足,將不得不面臨極為殘酷的競爭。

另外,不難發現,當前房企對地塊的利潤指標控得非常嚴,基本都秉承著寧可少拿也不錯拿的原則。

以龍湖為例,為確保周轉率和利潤率,保證盤面安全性,去年龍湖龍湖新增土地主要集中在一二線高能級城市,並且新獲取的60%以上地塊都為零溢價獲取。

今年,龍湖也嚴格堅持「拿地毛利率高於20%,歸屬股東的淨利率不低於12%」的拿地紀律。

龍湖的管理層強調,不一味追求規模和排名,相比之下,龍湖更加注重交付品質、回款質量及利潤率。

從速度與規模至上

到穩健與質量第一

這一輪的行業洗牌中,出險的房企幾乎無一不是近些年擴張較為激進的。隨著「大而不能倒」的神話破滅,房企意識到,僅有速度沒有利潤,僅有規模沒有安全的發展模式行不通。

追求穩健與質量,成為行業共識。

在2022年業績發布會上,綠城中國管理層就表示,公司經營思路進行了大調整。在經歷了2019年到2021年的全面提速,2022年全面提效之後,今年乃至以後,綠城中國要轉成全面提質。

房企發展提質,關鍵在於提高盈利能力,實現穩健、可持續的發展。

從近期房企披露的年報也不難發現,利潤率已經成為房企最為重視的硬性指標。

這兩年,很多房企遭遇規模和利潤的雙重滑坡。而少數保持增長的房企也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這些房企大多聚焦高能級城市,而高能級城市的新房因限價存在,溢價空間極其有限,房企想要提升盈利能力,不得不從管理著手,向管理要效益。戳我,實現成本精益化,管好成本不失控

比如,

區域整合,砍掉盈利能力差的區域,將資源集中到優勢區域;

嚴控費用支出,減少外包,能自己乾的絕不假人於手;

對人才團隊進行大洗牌,打造精幹團隊,提高人均效能;

……

明源君認為,房企「提質」還有一個狹義的內涵,就是提升產品品質。這也是衡量房企競爭力及發展潛力的核心指標。

產品主義全面回歸

產品力成房企核心競爭力

「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這句話曾在地產行業流傳甚廣,借用來形容此前十年的地產行業也很是貼切。

行業沖規模階段,曾誕生過多家黑馬房企,三年翻倍,五年兩倍都是家常便飯。許多曾經默默無聞的中小房企,憑藉著高槓桿快周轉模式快速出圈,成為被人羨慕的行業新貴。

然而,隕落的速度也如同擴張一樣迅猛。

相比之下,一些規模不大,步伐平穩的房企,卻憑藉著紮實的功底一次次穿越行業周期。

以去年數據為例。去年房企的銷售分化再度加劇。

一方面,地產項目去化率普遍下滑,更有大批項目陷入滯銷困境。

而少部分房企的項目卻依然保持熱銷。

以仁恆置地為例,仁恆置地全年在上海、蘇州、南京三市推出的5個項目,累計去化率均高於85%,其中有兩個項目去化率達到100%。其所代建的項目加推當日去化率也都達到85%以上。

另一方面,去年全國百城新房價格累計下跌0.02%,很多房企採用降價讓利的方式加速出貨。

而少數房企的銷售單價卻再創新高。

比如濱江集團已連續兩年穩居房企銷售均價top1,去年銷售均價高達4.7萬元/平方米。

仁恆置地銷售均價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74萬/平以上,較2021年提升了48%左右。

越秀地產的年度銷售均價也再度攀升,首次突破3萬元/平方米。

這類房企的共同點之一,都是擅長做改善型產品,在大本營擁有較好的產品口碑。

以濱江為例,在其他房企紛紛陷入減配降檔,甚至交房難產的情況下,濱江憑藉著對本地客群的精準把握、高效的內部管理、成熟的供應鏈以及標準化的產品體系,依然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出品,獲得了購房者的信任和支持,反過來也保證了其產品的去化率和高單價。

產品力,對房企而言越來越重要。

正如萬科總裁祝九勝所說的,一個項目回款額、回款率都相當不錯,表明給業主、消費者提供的性價比是不錯。回款額越多、回款率越高,融資成本就會越低。

可以說,地產新階段產品力是房企的核心能力。保去化、促回款、降低成本、提利潤,促使房企的經營活動形成良性循環。

開發業務不再是唯一

經營服務業務的地位在上升

多年來,住宅開發被視為房企核心業務,而經營服務業務(如酒店、寫字樓、長租公寓經營管理等)通常被認為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這一認知,在最近兩年被徹底刷新。

過去一般認為,持有經營性不動產太重,且來錢太慢,投資回報率低。而快周轉的住宅開發不僅來錢快,回報率還很高。

然而,隨著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急劇調整,經營服務類業務已呈現強勢逆襲的態勢。

背後最關鍵的推手,就是融資渠道的開放。

一方面,隨著各類融資工具不斷完善,如REITs、不動產私募股權基金出台,經營性業務「投、融、建、管、退」的閉環形成了,不動產投資有了明確的退出渠道。

自持物業不再那麼「重」了。戳這裡,了解雲資管

另一方面,開發業務的利潤下滑,風險上升,與經營服務類之間的收益差距不斷縮小。

而且,如果拉長時間來看,經營服務類的投資回報率遠遠高於開發業務。

業內諸如龍湖集團、華潤置地、萬科集團等在經營服務類業務布局較早的房企,已經熬過了「交學費」的階段,開始享受前期投資帶來的穩定收益。

以龍湖為例,去年龍湖經營性業務收入236億元,經營性利潤占比為27%,成為龍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貢獻源。

其中,兩個運營航道(商場和長租公寓)依靠投資性物業的運營租金收入,實現75%的平均毛利率。

這一數據遠高於開發航道。

經營服務能力不僅是房企穿越這一輪行業周期的重要武器,更是房企未來押寶的籌碼。

萬科就明確提出,行業再也回不到對住宅開發過於依賴的階段,對大企業而言開發、經營、服務並重是必然的選擇。

龍湖管理層更是直接官宣了新的目標——未來5年以內,龍湖集團非地產開發業務利潤占比將在50%以上!

小結

明源君認為,隨著行業規則重塑,地產未來的走勢其實已經明牌了。

房企想依賴舊路徑重回巔峰已經不可能了。行業分化還將進一步加劇,雖然現在斷言哪家房企走得最遠言之尚早,但可以確定,有2類房企有希望走得穩、走得遠:

住宅開發進入拼產品時代,以產品力見長的房企,可以憑藉過硬產品和優質服務繼續走下去;

運營服務能力見長的房企,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他們具有盈利能力強,穩定性高的特點,最有可能成為行業新的攪局者。

期待看到更多新的地產千里馬誕生。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