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十大明君

迷茫的憂傷 發佈 2024-01-11T23:45:00.320648+00:00

#歷史開講#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最為長久。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戰國七雄立。在戰國時期秦趙韓魏燕楚齊七國群雄並立,相互間維持了近300年的征伐戰爭,湧現出了很多士大夫,也出現了不少名將。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最為長久。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戰國七雄立。在戰國時期秦趙韓魏燕楚齊七國群雄並立,相互間維持了近300年的征伐戰爭,湧現出了很多士大夫,也出現了不少名將。但論明君,在小編看來,只有十位。

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戰國時期十大明君,我們一起來看看唄!

註:1.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2.本文不包括秦王嬴政。

十、楚威王(?―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宣王之子,也繼承了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是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

舊說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楚國的勢力至此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九、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較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

早年在燕國為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魏冉為咸陽將軍,王叔樗里疾為相。公元前304年,年滿二十二歲的秦昭襄王在舉行冠禮後開始親自處理決策國事。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當時被稱為四貴的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權,出現了私家財富重於秦王室的局面,昭王聽從魏人范雎的建議,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權,驅逐四貴,拜范雎為相,採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周朝八百年統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葬於秦東陵。

八、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約50歲),媯姓、田氏,名辟疆,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

前314年,燕國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奪回權力,反而被殺。齊宣王乘此大亂,派匡章率軍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後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

前312年,齊宣王殺王后,後娶鍾離春為後。相傳鍾離春是一位樣貌奇醜的女子。

隨後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勢利導,遊說齊宣王棄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齊宣王沒有聽從,反而軍紀敗壞,掠奪民財,導致燕人叛亂,不久齊軍就在趙、魏、韓、楚、秦等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而燕人則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齊宣王感嘆:「吾甚慚於孟子。」

後來他見到西方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便也著意文化事業的發展。他說:「寡人憂國憂民,因願得士以治之。」(《戰國策·齊策》),他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史記·田敬仲世家》中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見於記載的著名人物,還有兒說、告子、騶奭、宋鈃、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師孟軻長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是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充任學宮最高領導。

稷下學宮,它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陰陽、農、雜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了我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另外,齊宣王愛聽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混進竽樂隊裡,一直到齊宣王去世,都沒被拆穿;齊愍王立後,喜歡單獨演奏,處士趕緊逃亡,這是成語濫竽充數的典故由來。

七、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渠梁。秦獻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諡孝。

歷史功過:秦孝公是秦國在危急存亡之秋適時而生的天才領袖,是秦國國政變法圖強的最大推動力,是夯實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堅決的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取用軍功爵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國民的征戰熱情,較為徹底根除秦國的封建製毒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使秦國國勢蒸蒸日上,為其後代秦始皇嬴政統一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六、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後來的秦國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在戰國時代,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二百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文侯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五、燕昭王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第三十九任國君,他出生於公元前335年,逝世於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的本名叫姬職,他是燕王噲的兒子,他也是承繼了父親君位的兒子,史稱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的進程是很困難的,燕國原本是一個大國,後來傳到了燕昭王父親那的時分,他居然聽信了壞人的話,學起了堯舜讓位,沒有將本人的王位讓給本人的兒子,而是讓給了相國的兒子。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防禦子之,招致燕國非常混亂,齊國以平定燕國的外部混亂為理由,打進了燕國,燕國差點被淪亡。之後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了國君,齊國的軍隊被趕了出去。

燕王噲逝世了之後,燕人一同立姬職為王,姬職24歲即位,在位了34年,這34年,燕國發作了很大的改動,由於燕昭王在即位之後普遍地納賢,在燕昭王的努力下,他占領了齊國七十多城,培養了燕國的亂世。所以燕昭王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的成就讓他名垂青史。

不過關於燕昭王是何人,歷史上發生了爭議,有人說燕昭王就是燕太子平,由於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記載說燕昭王就是燕太子平,不過另外一些材料上顯示,燕太子平是秦王噲的長子,燕昭王是他的弟弟,所以他們倆是不同的人。

燕昭王的身份能夠還有爭議,但是他所培養的成就是無須置疑的,所以「燕昭王」這三個字將永遠被中國人銘刻。

燕昭王的優點

燕昭王在位時期培養了燕國的亂世,而燕昭王也因而聞明於世。燕昭王為燕國的開展發明了很多的功績,這和他的優點是分不開的,那麼燕昭王的優點有哪些呢?

概括地說,燕昭王的優點次要有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輕信忠言、辦事武斷這幾點,這些都是先人依據燕昭王的一些故事總結出來的。

比方燕昭王是有名的喜歡招賢納士的人,他曾為了怎樣可以廣納賢人,問本人的老臣郭隗,郭隗先給他說了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國君喜歡千里馬,他的侍臣用黃金買了馬骨,很多人聽說了之後便從各地為這個國君帶來了幾匹千里馬,所以郭隗的意思說本人可以做馬骨,燕昭王一旦重用他之後,一定有很多賢德的人慕名而來了。

所以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果真很快就招了很多賢德的人。除了這個故事之外,在燕昭王的身上還有很多的故事,比方他的太子曾聽信了君子的忠言,對燕昭王說樂毅是一個為了本人可以當齊王,攻擊齊國莒城和即墨兩地三年都打不上去的人,由於他想感染讓這兩地的百姓。

燕昭王聽過,狠狠地打了太子一頓,並且立即給樂毅封了齊王,雖然樂毅最初沒有承受,但是燕昭王用人不疑、不輕信忠言、辦事武斷的優點令樂毅非常打動,也令先人非常打動。

四、趙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吳娃。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並非長子。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趙章。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自稱主父,但後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他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前295年封趙章於代地,為安陽君。

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三、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357年),齊桓公去世,田因齊繼位,是為齊威王。同年,原呂氏齊國國君齊康公去世,絕子無後,俸邑都歸于田氏齊國所有。齊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韓、趙、魏三國趁齊國國喪之機,出兵攻打齊國的靈丘。齊威王在平陸與趙、宋會晤。

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灑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鄒忌被封為成侯,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干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齊威王採納段干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 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齊威王打算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遭受過酷刑、身體有殘疾為由拒絕。齊威王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讓坐在帶著蓬帳的車子中出謀劃策。十月,齊軍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

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賢臣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後葬于田齊王陵(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內),享年59歲。

二、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生於趙國首都邯鄲。

趙武靈王在位時,趙國軍事力量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匈奴等遊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後陸續率將士攻擊匈奴,占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長城以抵禦胡人。

因此戰國晚期趙國成為實力僅次於秦、齊兩國的軍事強國。晚年傳位於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圍困餓死於沙丘宮(今河北廣宗縣大平台村一帶)。諡號為武靈王,趙國君主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歷史評價:

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王。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遊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

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於趙王何牢固地掌握著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與秦國共同成為戰國後期爭霸戰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在攻滅中山國後,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奪回王位,重做趙王,結果政變失敗,困死沙丘宮。

一、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前311年),名嬴駟,秦孝公之子。

惠文王為太子時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師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於是商鞅逃亡,被魏國趕回秦國內。商鞅於商地召集其黨人(一說為他人誣告,實為隱歸),北攻鄭縣,惠文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後「五馬分屍」於彤,滅商君之族。然而他並未廢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並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戰國初秦國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不久,魏盡獻河西地於秦。秦以黃河、函谷關為界抵禦關東諸侯,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18年,韓、趙、燕、楚、魏五國「合縱」攻秦,被秦軍打敗。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稱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張儀又遊說拆散齊、楚聯盟,秦乘機打敗楚軍,占領漢中。在對關中六國作戰取勝後,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於公元前316年出兵滅蜀,隨後又滅掉苴(jū,今四川昭化東南)和巴(國都在今重慶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以後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水經注》卷二十七引來敏《本蜀論》的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贏盪即位。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後葬於陝西咸陽市秦都區,陵墓呈覆斗形。

主要成就: 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