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晚年坦言:殺楊宇霆前我從不迷信,但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百態人間錄 發佈 2024-01-12T09:05:11.989581+00:00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1929年,楊宇霆帶著部下常蔭槐來到帥府,張學良依靠在椅子上看著兩人進門,心中泛起不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

1929年,楊宇霆帶著部下常蔭槐來到帥府,張學良依靠在椅子上看著兩人進門,心中泛起不安。

果不其然,楊宇霆一見到他就開口說道:「司令官兒,我們一致決定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就由常蔭槐來管理。」

張學良氣急反笑,從鼻子裡哼出一口氣,沉聲問道:「東北鐵路督辦給常蔭槐,那呂榮寰負責什麼?」

楊宇霆不顧張學良滔天的怒火,直接將起草好的文書丟在了辦公桌上,帶著常蔭槐轉身就走。

目送兩人離開後,張學良憤恨的想:這兩人簡直沒自己放在眼裡,常蔭槐不光做交通委員會會長,還擔任著黑龍江主席,現在連東北鐵路也要摻上一腳,他想要的莫不是我這個司令之位。

張學良越想越不安,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他垂下眼眸,思索半天,還是狠不下心做這個決定。

他從口袋裡摸出一枚銀元,暗暗想著如果正面朝上,那就殺,反之則不殺

他用大拇指抵住銀元,高高地一拋,只聽一陣微弱的風聲,他用手掌接住這枚銀元,正面朝上。

張學良不信邪,一連拋了三次,得到的結果卻都是:正面朝上

這莫非是上天給我的暗示,要我一定殺掉楊宇霆?張學良看著手中這枚普通的銀元,默默地想。

彼時的張學良不信鬼神,看到三次正面的結果心裡想到的是:莫非是這枚銀元有毛病,於是他輕聲說了句「如果反面朝上三次,我就動手。」

然後,他又將那枚銀元拋起,銀元在空中畫下一個漂亮的拋物線,穩穩地落在張學良左手心裡。

這次,反面朝上

第二次,張學良拋出的結果還是反面。

最後一次,張學良屏住呼吸,緊盯著那枚在空中旋轉的銀元,兩隻手的手掌將它接住,不敢打開。

深呼吸幾口氣,張學良喊來夫人于鳳至,閉上眼睛給她看手心銀元的朝向,只聽她說:「是反面。」

張學良不動聲色的收起銀元,將信得過的副官叫到身邊,秘密交談了半天,在傍晚將楊宇霆和常蔭槐請到帥府。

「奉長官命令,你們吞扣軍餉,貽誤戎機,圖謀不軌,即刻將你二人處死。」執行官說完這番話,黑洞洞的槍口指在楊宇霆和常蔭槐頭上。

沒等兩個人開口,只聽嘭——嘭槍響,兩人就喪命於老虎廳中,留給後人無盡遐想。

晚年張學良憶起此事,說道:「我在殺他之前並不迷信,但是殺他後我開始相信」

楊宇霆功高震主

張作霖在世時,在東北三省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奉天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他對楊宇霆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軍事上,楊宇霆為張作霖建立海軍,建築公路。大力發展東北地區的農業和經濟,最重要的是在奉天建設兵工廠,大大提高了東北軍的軍事能力。

以至於,張作霖時刻都將他帶在身邊,軍務政事要他過目,他的建議也都會採納,可以說沒有楊宇霆就沒有張作霖。

但楊宇霆心中早有更大的野心,張作霖在東北稱司令時,身為參謀長的楊宇霆就想擴充力量,挪用幾百萬用於軍隊建設。

這件事被張作霖發現後,大為惱怒,撤去楊宇霆的官職,將他的軍權交付他人。

直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部隊因疲於訓練,加之高管將領指揮不當,在戰爭中潰不成軍,岌岌可危。

張作霖想到戰功赫赫的楊宇霆,於是啟用他擔任奉軍總負責人,對鬆散無力的軍隊重新改造訓練。

兩年後,楊宇霆訓練的綠林軍戰鬥力極強,並為奉軍送去新血脈——奉軍五虎將。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奉軍一改往常,連連勝仗,將吳佩孚打回武漢,一舉奪回山海關和石門關。

張作霖見形勢大好,率領奉軍一路南下,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直攻到上海,拿下中國半壁江山。

這次勝利無疑給奉軍帶來了極大的榮譽,張作霖拍著楊宇霆的肩膀說:「好,好。帶兵打仗還是離不開你啊!」

楊宇霆的能力不僅限在軍事上,在管理上也異常出色,奉天的兵工廠初建成時,工人的數量和每日的產量遠遠不能跟太原兵工廠相比。

楊宇霆兵工廠內部分工進行詳細了解,然後根據其他工廠的經驗,對奉天兵工廠進行翻天覆地的調整。

在他的整頓下,奉軍的兵工廠產量一躍成為全國產量最大,種類最多,最為齊全的兵工廠。

據不完全統計,在1930年,奉天兵工廠已經擁有8000台機器,年產槍枝高達60000支,光廠區的工人就有兩萬人。

奉軍在軍閥中實力位居榜首離不開楊宇霆的推波助瀾,他強大的軍事和管理才能極為罕見。

這樣一位人才,張學良為何只用一枚硬幣就決定了他的生死,這還得從「奉軍五虎將」之一的郭松齡說起。

與張學良嫌隙漸深

郭松齡是張學良奉天講武堂的教官,張學良因少帥身份,經常會受到一些優待。學生們對他仗著老爹很是不滿,經常調侃他,郭松齡得知後曾勸慰過張學良。

任教期間,郭松齡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待張學良也無諂媚之意,讓少年張學良十分愛戴。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和勇猛的戰鬥力,在戰爭中屢獲功勳,有「虎將」之稱。

張學良經常去拜訪郭松齡,與他探討軍事上的策略,兩人一來二去,成為了關係密切的好友。

當時楊宇霆仗著參謀長的和奉軍總指揮的身份,在軍中大肆斂財,甚至還將心思打到郭松齡身上。

「論功行賞」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但本該屬於郭松林的賞銀和地盤,竟然盡數入了楊宇霆部下姜登選的口袋。

郭松齡見此情況,心中激憤難消,未經報備,連夜騎馬離開了奉天。

得知好友離去,張學良連忙命人備馬,騎行幾十里終於在一個旅店外追上了郭松齡,他氣喘吁吁地勸道:「茂宸,你這是做什麼,擅自離開犯了軍規,你趕緊跟我回去。」

郭松齡看著臉色漲紅的張學良,心中的鬱結像泄氣的皮球,竟鼻子一酸落下淚來,他哽咽著說:「我既違反軍規,你只開槍打死我就是。」

看到郭松齡的淚水,張學良心中五味雜陳,他上前一步抓住郭松齡的手,望著他掛滿淚水的臉,勸道:「你若想死,那就死在戰場上,死在前線,何必讓我沾了你的血。」

在張學良情真意切的勸說下,郭松齡回到奉天,率領軍隊,帶著滿腔怒火,直接打到秦皇島,大敗直系軍隊。

可張學良的情誼終歸還是錯付了,在馮玉祥的遊說之下,郭松齡背叛奉軍,在秦皇島發起兵變。

張學良眼見張作霖要處死郭松齡,含淚向父親磕頭求情,立即奔赴秦皇島勸說好友,並去信一封。

信中寫道:「如若茂宸兄能罷兵言和,我一定會說服父親,誓死保證你的安全。」

郭松齡反奉心意已絕,這封信也未能改變他的決定,最終在白旗堡,戰敗的郭松齡死在了楊宇霆的槍下。

聽聞好友死訊,再加上這些天來的調查,張學良發現了令郭松齡兵變的原因——楊宇霆

1928年,在日本人的暗算之下,53歲的張作霖死在了皇姑屯車站。

經過奉系內部商定,一致認為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堪當大任,能夠守衛住東北三省。

但作為司令官有力競爭者的楊宇霆並不這樣認為,他不止一次擠兌新司令張學良,稱呼他為「阿斗」。

年輕氣盛的張學良本就因郭松齡的死對他頗有微詞,更何況他還如此不尊重自己,對楊宇霆的不滿越來越深。

有次,張學良四處搜找戒菸癮的方法時,楊宇霆為他推薦了一位能人,這個人聲稱能夠用一針藥劑解決掉菸癮。

張學良將信將疑,但還是在妻子的勸說下決定試試,剛開始時,戒菸針猶如神助,讓張學良的確不再有想抽鴉片的想法。

但幾次之後,張學良發覺自己雖然沒有了菸癮,但對這種藥劑產生了依賴,甚至一天不打針,都會像螞蟻啃食心臟般痛苦。

張學良發現異樣後,派遣身邊人監視「神人」,在他身上挖掘出一個大秘密。

原來那藥劑根本不是治療菸癮的,反而是比菸癮毒性更強烈的嗎啡,此人不光在張學良身邊打針,還經常偷偷翻閱張學良的文件。

由此可見,楊宇霆居心叵測,不光折磨張學良的身體,還想奪取他的權勢,張學良之後殺他的確情有可原。

丟兵棄甲張少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瀋陽柳條湖發起兵變,但張學良卻帶領著十幾萬的軍隊退了出去,丟掉了他爹張作霖花費一生打下的東三省。

當胡適得知張學良所說的「不准抵抗,不准動」後,在日記上寫下了這句話:「楊宇霆若不死,東北必不會如此輕易失掉!」

但其實,楊宇霆在世,未必會對張學良忠心扶持,大概會在奉系鬧出一場易主事件。

在國共合作北伐時,張學良眼看其他軍閥的慘狀,開始為奉系下一步做打算,他主張與國民黨司令蔣介石言和,歸順於其旗幟之下。

但是這一主張被楊宇霆得知後,他當即與張學良拍板唱反調,他支持李宗仁等地方國民黨,主張反蔣。

雙方僵持良久,最終還是在東北總司令官高一級的壓迫之下,宣布將東北易幟,歸順國民黨蔣介石。

楊宇霆並未出席,無聲地抵抗著張學良的選擇。

提起張學良銀元定生死,那就不得不說另一位當事人——常蔭槐

他作為楊宇霆的左膀右臂,跟著楊宇霆撈到不少好處,在擔任中東鐵路督辦時大肆收斂資金,用於擴充楊宇霆的山林預備軍。

因楊宇霆奉天兵工廠負責人的身份,槍枝彈藥對他來說十分富足,所以這支私人軍隊迅速壯大起來。

這支堪比奉軍正統軍隊的山林預備軍,讓張學良十分忌憚,是為原因之一。

其次,張學良對常蔭槐的心思十分懷疑,因為當時張作霖所遭遇死亡的車次,常蔭槐也恰巧乘坐。

但張作霖死在車上,但常蔭槐卻因下車逃過一劫,只是被爆炸的衝擊力量下受了輕傷。

所以,張學良十分懷疑父親張作霖的死,是否也有楊宇霆的參與。

「福生於隱約,禍生於得意。」

在楊宇霆被張學良槍殺前,他所養的術士為他占卜一卦,卦象顯示此去為凶,但楊宇霆卻認為這是張學良對建設鐵路點了頭,並沒放在心上。

結果等到他一進帥府,就應了術士所說的那句「雜亂無章,揚長而去。」

在張學良殺完楊宇霆和常蔭槐後,心中十分不安,他將參謀長榮臻拉到身邊,慘白著一張臉問他:「你覺得我做的對嗎?」

榮參謀長看著張學良慌張的樣子,沉聲安慰道:「事情既然已做,那就不要後悔,這是他的因果。」

沒了楊宇霆的阻攔,張學良的奉軍也疲於訓練,最終在日軍侵略東三省時,拋下槍枝彈藥和兵工廠,拱手讓人。

這個結果不得不說因果循環,環環相扣。

張學良晚年時,不少人針對槍殺楊宇霆對他進行採訪,他懊悔地說:「如果當時能夠不那麼衝動,歷史或許不會是這樣。」

結語:

古語有云:「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張學良殺楊宇霆是對是錯我們無法評判,只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或許不殺楊宇霆於國於民利大於弊。

但對於張學良本人來說,楊宇霆對他威脅甚大,殺掉楊宇霆是他站穩腳跟的必行之事。

歷史無法更改,人生也沒有如果,楊宇霆的死總歸會在滾滾奔騰的歷史長河中幻化為一片泡影,讓後人揣度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