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推出整版報導《傾心守護 古老齊長城煥發新生機》,講述淄博故事

大衆日報 發佈 2024-01-13T01:52:18.463775+00:00

大眾日報重磅開啟「走文化廊道 進經濟園區 看山東高質量發展」行進式主題採訪活動,派出多路記者,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四廊一線」展開調研採訪,推出大型全媒體報導。

大眾日報重磅開啟「走文化廊道 進經濟園區 看山東高質量發展」行進式主題採訪活動,派出多路記者,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四廊一線」展開調研採訪,推出大型全媒體報導。

4月16日,三版整版推出記者行走齊長城文化體驗廊道的報導,仰望齊長城古樸的身軀,感受其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采,見證包括淄博在內的遺址沿線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聆聽齊長城今天的故事。

原文節選>>>

千里齊長城,逶迤而行。被譽為「長城之父」的齊長城,橫亘於齊魯大地,從濟南市長清區廣里村一路向東蜿蜒,至青島西海岸新區東於家河村,綿延經過全省7市17個縣(市、區),總長度641.32公里。

作為我國古代早期最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兩千多載的光陰里,它凝聚了豐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

800餘名「衛士」的守護

去年以來,根據齊長城在沿線7市的長度和巡護任務量,全省共設置了860個崗位,確保每1公里齊長城至少有1名巡護員負責巡查。

巡護保護,辦法很好,落到實處很關鍵。

在淄博市博山區的風門道關,風從山峰與山峰間隙中穿過,與山下形成「兩重天」:山下只是微風,埡口處卻山風呼嘯。

齊長城淄博段是齊長城中段,主線共有39段,長約110.84公里,橫貫淄博市南部山區,主要分布在博山區、淄川區和沂源縣境內,約占整個齊長城長度的六分之一,保存相對完整,保護的任務較繁重,目前全市有齊長城巡護員158人。

為了科學高效地對齊長城遺址實施保護和利用,淄博不僅建設了市級齊長城視頻監管平台,還結合齊長城巡護現狀,創新開發了「齊長城智慧管理系統」,系統分為管理端、巡護端和PC端,實現了對齊長城的數位化管理。

淄博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張波說,巡護員巡查範圍比較廣,包括長城本體、附屬設施及周邊風貌等,發現問題後可將相應問題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通過系統實時上報,便於快速處置。

「依託這一智慧系統,巡護人員反饋了大量的齊長城現狀資料,為後續齊長城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數據。」張波說,該系統投用以來,已記錄超43184小時的巡護時長、31281公里的巡護里程。

保護原有遺址是第一位的

□ 張華松 山東省歷史學會副理事長、濟南社科院濟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齊長城是中國長城之祖,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有機組成部分,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本身就決定了其巨大的旅遊開發利用價值。齊長城全長1000多里,沿線有許多名山大川、森林草地以及寺廟、山寨、摩崖石刻、古城鎮村落、古戰場遺址、革命遺址等人文景觀。如果說這些自然和人文景觀是珍珠,那麼齊長城就是串聯這些珍珠的一條金線。齊長城及其沿線的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利用的前景非常廣闊,目前我省開展的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及齊長城景觀廊道建設,正是要打造這樣一條全新的黃金旅遊線。

我國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是「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保護原有遺址是第一位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省以及齊長城沿線各級地方政府就開始在有代表性的長城遺址旁樹立文物保護的石碑或標誌物。把齊長城遺址作為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山東開展了許多創新性工作,在法規體系建設方面,出台了《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在資源調查方面,出版了《齊長城志》《齊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在遺址保護和修繕方面,創新對齊長城本體全線進行安全風險等級評估,組建齊長城巡護公益性崗位隊伍,加強安全監管平台建設等。這些工作改善了齊長城遺址的保存狀況,也為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齊長城遺址的修繕,要審慎從事,注重體現長城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建設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區域協同;深入發掘齊長城及沿線資源稟賦,充實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內容和底蘊;要重視齊長城古道在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線性廊道牽引」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