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額缺項老大難?造價老師傅一句話點撥,問題引刃而解

廣聯達造價圈 發佈 2024-01-13T06:28:31.965068+00:00

近來,私下裡經常收到一些年輕預算同行的諮詢微信,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些能回答,但更多的是無法回答。

近來,私下裡經常收到一些年輕預算同行的諮詢微信,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些能回答,但更多的是無法回答。

尤其是一些非技術性問題根本無法回答,如:甲方原因造成的停工,但停工損失甲方就是不認,怎麼辦?而有些是定額問題,因不熟悉他們省市的定額及相關規定,所以只能聊一些原理、方法,但這顯然不是他所需要的。還有的是缺少前提條件的問題,一無事物存在、發展的影響因素,二無所具備或處於的狀況,很是無厘頭,根本無法回答。這類缺少「因」只要「果」的問題所占的比例很大。

「離地」的問題如何「落地」解決?其中反映出的某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在此不妨和大家一起討論。


定額缺項的成本思維與定額思維


一預算負責人微信詢問,他們的工程使用的是鋁模,但他們省的定額沒有鋁模,這鋁模怎麼套取定額?鋁模中的PVC管是否另行計算?(下圖)


既然沒有鋁模的定額,再問怎麼套定額,實在是為難人了。定額的問題,除了定額站,誰能作主為之?

如果是清單報價,可根據自身的成本進行組價,無需非得套定額;如果是定額結算的合同,原則上根據成本編制補充定額,後進行協商,經批准後使用。這顯然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他要的是肯定。但除了定額站的發布,誰能有此權利?

既然需要協商,所以討論鋁模板中的PVC管怎麼計算,就很狹義。PVC管肯定要計算,這是一個如何計算的問題。可以考慮單獨計算,也可以綜合考慮在單價中,視雙方的協商而定。它是鋁模支模的一個部分,不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問題,考慮進了成本中,給錢就行,何必在乎什麼計算形式呢?

還有一朋友發來定額解釋截圖,他們省的定額解釋是:「定額中已包含了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垃圾的清理費用。安全文明施工費中已包含環境保護、文明施工、安全施工、臨時設施措施的拆除、清運費用;20××定額未包括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垃圾外運費用。」(見下截圖)問: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垃圾外運費用怎麼計算?

這與鋁模如何套定額異曲同工,也是典型的定額不能為之,要人為之。答案也一樣,清單招投標報價的,可根據成本在措施費或總價中考慮此因素。如果是定額結算的,則略複雜一些。因為即便有相應或類似的定額單價,但這外運的工程量無法具體量化,需協商確定。對於定額結算的工程,儘量在過程中解決,不要拖到最後的竣工結算,否則,對弱勢的施工方很不利。

總之,對於定額缺項,需跳出傳統的定額思維,培養成本思維。清單報價的,符合市場,掌握成本;定額結算的,做好預控、做好約定。不能沒了定額就沒了辦法。

清單報價中的定額思維


一朋友問:『甲方招標清單沒有列項,我做投標文件的時候是直接在某個清單項下計入,還是怎麼處理比較合適?(見下截圖)

既然「…均含在綜合單價中,結算時不予調整」,就沒有必要過於糾結什麼計算的形式。在目標單價確定的前提下,在某個清單項下另列一行與含在該子目的綜合單價中是完全一樣的。只要將這部分的費用分解到相關的人工、機械等各費用就行(考慮以後人工費政策的調整),分不分行,就沒啥不同。問題主要的結症就出在清單報價中的太過定額思維,將定額結算中的漏項與「含在綜合單價中」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了一談。書卷氣濃,實操技能、隨機應變能力明顯不足。

沒有「因」只要「果」

一朋友來微信問:鑿樁頭是什麼價格,我記得50、60元一個,但我們領導不信,所以前來問問。

沒有前提,只要答案,此事一下將我問了個懵圈。只要你回答,幾乎100%是錯的或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1、鑿的是什麼樁頭?預製樁還是現澆樁?

2、如是預製樁,是預製方樁?還是空心管樁?

3、如是空心管樁,是PC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還是PHC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管樁?

4、如是預製方樁,樁的斷面是多少?如是管樁,樁的外徑是多少?(管樁的外徑有300mm~800mm不等,還有1000mm乃至1200mm以上的)

5、如是現澆混凝土樁,是有筋的混凝土樁還是無筋的素混凝土樁?樁的直徑是多少?樁頭平均的高度約是多少?

現澆鋼筋混凝土樁頭一般是破碎截樁,無筋混凝土樁一般是切割截樁。樁頭越長,樁徑越粗,工程量越大,單價就越高(混凝土量大的,有的市場按m³計算單價)。無筋混凝土樁、預製樁大多按樁的直徑以根為計。

6、截下的樁頭是否需要運出基坑?(有的留在基坑內,送至挖機夠得著的地方,由土方隊伍帶運走)運出話是堆放在場內還是需要外運?(外運還與運距、消納費有關)

因各省市都有相應的定額(截樁、鋸樁…),可以判斷他問的不是定額價,問的應該是市場價。全國各地的市場價差異很大,北京的價格豈能與河北某縣城的價格相比?就是一個城市,市區與郊區的市場價格也不一樣,如:上海的黃浦區與嘉定區,區別就很大。有多少個前提,就有多少個不同的答案,看似一個簡單問題,問的又是市場價,別人哪能回答得了。既然你問的是市場價,為何不深入、了解、掌握市場,而是問一個對事物所處狀況一無所知的局外人呢?

說在最後

其實,上述的都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之所以出現,一是預算員工地概念模糊、現場知識薄弱、預算脫離施工(見下截圖),基礎不紮實(基本功)所致。樁頭就是最好的說明。

二是沒有跳出傳統的定額思維,培養出成本思維。遇到問題不是從根本找原因,而是寄託於書面或外力。這在鋁模板、建築垃圾外運中就能看出。

離了定額就不會報價,「離地」的問題如何「落地」解決,需要的是紮實的基礎。曾碰到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提問:泡沫混凝土要不要計算泵送費?可見其基礎有多差。這樣基礎的預算員,一旦碰上沒有定額套用,就慌不擇路,更談不上什麼處理問題的能力。

現在很多的企業,注重上層的管理,相對忽略了對員工基礎的培養與加強。精細化管理讓預算部、招標部、審計部、成本部一一分開,本為各司其職,實是各有脫離,影響了綜合能力的提升。曾有預算員向我吐槽:我們請示上級,領導答覆南轅北轍,有些還胡說八道,懂的還沒我多!

預算員的綜合能力體現的是施工、預算、成本三位的一體。很多時候,對事物的理解,取決於基礎的厚度、實踐的深度。紮實的基礎是預算員的根本,當有了紮實的基礎,只要在實踐中努力摸索,什麼數據指標、簽證、成本都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所謂觸類旁通,功到自然成。


*本文系黃燕翔原創,獨家來稿

轉載務必申請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違者必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如有異議,煩請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