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攬勝90:拜謁岳武穆——游黃鶴樓公園之二

花木春秋 發佈 2024-01-13T17:39:05.179469+00:00

觀覽了黃鶴樓之後,我們從其東門出,沿路遊覽東邊的景點。黃鶴樓東是一處有3個平台的高坡,平台間有台階相連,各平台均有景點。第一個平台上的景點是「寶銅頂」,第二個平台上的景點是郢州城垣遺址,第三個平台上的景點是千年吉祥鍾。

觀覽了黃鶴樓之後,我們從其東門出,沿路遊覽東邊的景點。

黃鶴樓東是一處有3個平台的高坡,平台間有台階相連,各平台均有景點。第一個平台上的景點是「寶銅頂」,第二個平台上的景點是郢州城垣遺址,第三個平台上的景點是千年吉祥鍾。

寶銅頂的說明標牌介紹說:「寶銅頂,系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建的黃鶴樓端頂,高3.4米,底徑1.8米,璧厚4厘米,為青銅鑄成,重約2噸。銅頂上端為寶瓶攢尖頂,中部呈球體疊加形成的葫蘆型,下部為蓮花寶座。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鶴樓被火焚毀後,僅遺此物。」

郢州城垣遺址的實體位於平台外側,在平台上只能看到說明標牌和文物保護單位標誌。

郢州城垣遺址說明標牌介紹說:「郢州城亦稱郢城,系南朝劉宋就三國孫權所築夏口城擴建而來,為其所置郢州州治。此後,齊、梁、陳一直以該城為郢州州治。隋置鄂州,設江夏縣,其州治和縣治均設在郢州城內。郢州城自劉宋經隋、唐至五代歷500年城垣未廢。現存郢州城垣,自黃鶴樓以東92米處往東至白雲閣全長180米,於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荊楚網 > 新聞頻道 > 湖北新聞」2021年11月30日刊登的《三鎮古今· 蛇山發現「帝都城垣」》一文(來源為《長江日報》)報導,1983年,重建黃鶴樓時,在蛇山掘出一古城垣的橫斷面,經勘測,這段古城垣在蛇山山脊長三百餘米。考古人員對其進行鑑定,斷定為郢州城遺址。

千年吉祥鍾是為紀念千禧年鑄造的大鐘,在鐘下台階中間的花池中就可以看到由紅葉植物組成的「千禧」二字。

千年吉祥鍾說明標牌介紹說:「於1999年底落成,鐘身重20噸,蒲牢重1噸。取20和21世紀的連接之意。鐘體為銅合金,含2.1公斤黃金,8.4公斤公斤白銀,是明朝永樂大鐘後我國最大的銅鐘。鍾亭以湖北隨州古編鐘鍾架為原形設計。鐘的表面為龍鳳呈祥圖案和千字銘文。銘文見鍾亭旁《武漢千年鍾銘文》。」

再向東行,是段山路,兩邊綠樹成蔭。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白雲閣和涌月台。白雲閣坐北朝南,涌月台在它的西南角上。

涌月台的說明標牌介紹說:「涌月台始建年代無詳細記載。據傳世詩文,應不晚於十六世紀前後的明代,有傳為北宋黃庭堅於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貶官鄂州知府時所建,取唐代杜甫『月涌大江流』詩意。又傳為元至正年間所建,由湖廣行省儒學提舉黃清老書寫台名。該台於1992年重建,呈四方框架形。白麻方石柱,柱高約4米,柱間距離3.4米,有4級合階,占地面積54平方米,『涌月台』三字由著名書法家黃綺所書。」涌月台的石柱上有對聯:「月色無玷;江流有聲。」從字體看也像黃綺的。

李西亭編著的《黃鶴樓小志》對白雲閣有比較詳細的記錄:1991年12月,重建的白雲閣竣工。共四層,高29.7米。由中南建築設計院設計,湖南望城西湖麻石建築公司承建。「白雲閣」三字為湖南益陽周谷城先生(1896—1996)所題。三樓東、北、西三面各懸有大字匾額。分別為「無心出岫」、「思樓千載」、「視通萬里」。頂層有李先念所書『江漢朝宗』四字。一樓大門懸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所撰對聯:「登臨縱目,請欣賞江漢繁華,莫顧此幾片白雲悠悠,已知環域海陸南北有口爭開放;憑倚興懷,應驚嘆龜蛇名勝,休管他千年黃鶴杳杳,且看沿江上下東西無處不騰飛。」白雲閣(始建時名白雲樓),自晉至今,曾多次興廢,屢毀屢建。

我們進入閣內觀覽,發現各層都在舉辦展覽,一樓是雷鋒事跡展,二樓是黃鶴樓歷史珍圖展,三樓是古碑廊拓片展。

由白雲閣再向東行,沿途建有4座牌坊,為二柱坊,各坊相距50米。各坊坊額題字內容對應黃鶴樓的四季景致,故這些牌坊定名為「四季牌坊」。春坊坊額的題字:西面「煙繞鶴樓」,東面「綠滿高觀」,分由徐本一、楊坤炳書。夏坊坊額的題字:西面「荷花送香」,東面「竹露滴清」,分由周永基、萬軍書。秋坊坊額的題字:西面「白花浪濺」,東面「紅葉林籠」,分由黃德琳、韓柏村書。冬坊坊額的題字:西面「玉樹參差」,東面「銀洲浩蕩」,分由巴南岡、鄧墾書。

走過四季牌坊小路,就到了岳飛廣場。岳飛廣場上有岳武穆遺像亭、岳飛銅像、照壁石刻等。

李西亭編著的《黃鶴樓小志》對此處景點有介紹:「岳武穆遺像亭,又稱岳飛亭,位於武昌黃鶴樓公園內蛇山中部山脊上,在黃鶴樓東約1000米處,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而建造的。南宋紹興五年至十一年(1135——1141),抗金名將岳飛曾駐軍鄂州,並自這裡揮師北上,英勇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國人民處於民族存亡的萬分危急關頭,岳飛成了鼓勵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英勇善戰誓死殺敵的愛國楷模。人們在清理己經坍塌的岳王廟時,從瓦礫中發現了一座明代萬曆壬午(1582)鐫刻的岳武穆遺像石碑,就移在這裡築亭供祭,以表達人民群眾堅持抗日、反對投降的堅強決心與愛國激情。此亭有6根石柱,呈六角形,攢尖頂,翼角飛展,端莊古樸,凝重穩健。線條流暢,英武的岳武穆石刻像在『文革』(1968年前後)中被當成『四舊』毀掉,現立石碑系根據原碑拓片重刻。1983年4月7日,岳飛亭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綠蔭掩映中的岳飛亭東側10米處,有一座於1993年6月12 日落成的岳飛青銅雕像,通高8米(其中基座2米),重14噸,系青銅鑄造而成。」

「其側照壁長25米為青石浮雕。照壁右刻有岳飛手跡『還我河山』四個草體大字。左刻有岳飛手書(草體)《登黃鶴樓有感·調寄滿江紅》:『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登臨黃鶴樓,把酒吟詩,唯岳飛這首《滿江紅》最扣人心弦,沒有離愁別恨,只有滅敵雄心,「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何等豪邁!

仰望岳飛銅像,不由感慨,哪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愛國英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