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供應鏈再次轉移,遷往印度泰國,國內百萬富士康工人怎麼辦?

羅sir職話 發佈 2024-01-13T19:01:10.061388+00:00

這是蘋果供應鏈在印度的最新布局,但蘋果的全球供應鏈野心還不僅於此,蘋果之前已經計劃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在越南量產蘋果筆記本電腦,不過供應商們在當地遭遇勞動力和土地短缺、勞動力成本快速增長問題,於是泰國成為了蘋果供應鏈外遷的另一個備選方案。

印度商業巨頭塔塔集團4月10日宣布,將在4月底前完成收購併正式接管iPhone代工廠緯創在印度的工廠,緯創也將正式退出iPhone印度供應鏈。

該工廠擁有8條裝配線和1萬多名員工,位於印度IT和製造業中心班加羅爾的郊區,價值6億美元,蘋果日前還在該城市中心中央商務區辦公樓租了1萬多平方米的辦公室,租期為10年,且不許大樓業主將其他物業租給微軟、三星、奈飛、騰訊等競爭對手。

這是蘋果供應鏈在印度的最新布局,但蘋果的全球供應鏈野心還不僅於此,蘋果之前已經計劃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在越南量產蘋果筆記本電腦,不過供應商們在當地遭遇勞動力和土地短缺、勞動力成本快速增長問題,於是泰國成為了蘋果供應鏈外遷的另一個備選方案。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去年約98%的蘋果電腦產能位於國內,如今這個數字可能到了該變的局面了。

根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蘋果2022財年在印度已經生產了近7%的iPhone,較上一財年的1%大幅增加,產值超70億美元。

消息還稱,蘋果通過富士康、和碩等合夥夥伴在印度擴產,產量快速增加,在截止2023年3月的一年時間裡,印度出口了約50億美元的iPhone,較上一時期增加近3倍。

7%的iPhone產能看起來不算什麼,但要知道當初富士康進入大陸時,短期內的產能其實也並不高,也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推移,產能才慢慢擴大,投資建廠才越來越多的。

如今,印度成為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印度的優勢在於勞動力成本足夠便宜,至少比我們便宜許多,同時印度的人口也足夠大,印度幾乎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的人口年齡中位數也只有二十多歲,人口結構上比我們更年輕,這也意味著,在印度生產蘋果產品,成本更容易控制。

雖然眼下更多的供應鏈集中在國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漲,蘋果供應鏈的持續性轉移外遷,恐怕會成為一個常態。

除了印度和越南之外,泰國也成為了蘋果的下一個備選地。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周四的報導,三個涉及洽談事宜的供應商消息人士說,參與洽談的供應商在泰國已經有為其他客戶提供的生產設施,並在討論為MacBook組裝和生產部件和模塊的可能性,報導還補充說,蘋果過去一年多來已經在泰國大量生產Apple Watch。

蘋果決心要把供應鏈外遷,除了國內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老美對華高科技出口禁令,這種不確定性正在威脅蘋果在國內的供應鏈。

而蘋果供應鏈的外遷,可能更多的也是希望中美之間的關係不會波及到自身的業務。

蘋果2021年在印度生產的iPhone占總產量只有1%,到了去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7%,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同樣的道理,在蘋果的產能確定的情況下,蘋果每外遷1%的產能,就意味著國內會有成千上萬的富士康工人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

我們必須要明白的一個基本事實是,資本是逐利的,這一點非常正常,對個體來說,哪裡的工資高、哪裡的收入穩定,人們就會扎堆前往那裡,資本也是同樣的道理。

過去富士康之所以選中內地,無非就是看中了人口紅利下的廉價勞動力,很多人說廉價勞動力不好,富士康走了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反而能夠上升,其實這個觀念的錯誤之處就在於,富士康沒有來內地之前,絕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還是以務農為主,每年的收入不僅僅更低,且沒有五險一金覆蓋,社會基本保障也沒有。

而隨著我們的經濟不斷增長,以富士康這樣龐大的體量而言,人力成本占整個工廠的開支也勢必越來越大,十年時間裡,我們的GDP提高了一倍左右,但富士康如今的底薪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加之外賣和網約車行業的興起,富士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的確是在下降。

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可否認,作為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富士康在薪資保障、發放薪資的準時上,依然能夠秒殺國內的絕大多數中小工廠,這也是富士康的吸引力今天哪怕已經很低了,但基本上都不愁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

富士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人會陷入一個認知誤區是,經濟反正都會增長的,肯定會一直增長的,沒有富士康也會有「窮士康」、「東士康」站出來,扛起就業人數的大旗,這個地球離了誰,一樣會轉,富士康沒有那麼重要。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經濟的增長真的是一定會增長嗎?當然不是。

按照傳統的奧地利學派的觀點,經濟是市場化的,放任不管是最好的選擇,但在現實世界中,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人口的老齡化、低生育率等因素的存在,對於任何一個行業或是一個大企業,我們都必須要主動挽留和吸引對方來投資,這樣經濟才會有上漲的空間和動能。

今天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過去了,經濟不可能是自然增長的,一定是人為因素的干預和扶持激勵,經濟才會有如今的動能。

過去我們吸引富士康,不管是在成都還是在鄭州亦或是深圳,都給富士康給予了龐大的優惠扶持措施,才吸引來了富士康,帶動了當地數十萬人的就業,每年貢獻數百億的稅收。

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是上海的大力扶持和優惠措施,我們也不太可能吸引到特斯拉來上海建廠。

那麼特斯拉來了之後,又給當地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呢?

就我自己知道的來看,僅僅是特斯拉的工人,年薪和福利待遇,就已經超越了國內99%的民營企業,對特斯拉的工人來說,我們難道能說出「離了特斯拉,地球照樣轉」這樣的話嗎?

恐怕第一個不同意的就是特斯拉工人,因為他們不僅僅有覆蓋全家的商業醫療保險,甚至每年還有13薪、極高的底薪和各種節日福利,這樣的收入結構和福利待遇,是其他企業根本無法給予的。

而特斯拉工廠人數規模相對還較小,以富士康這樣龐大的體量,國內幾十萬上百萬的工人,這其中還有不少的殘障群體,這些弱勢群體的收入、工作和希望,幾乎都是依賴富士康來達成的,一旦富士康離去,影響的間接配套產業和其他相關從業人員,加上家庭的成員,影響又何止千萬。

在今天本就內卷、賺錢越來越難的2023年,任何一個大企業的離開,我們幾乎都很難找到類似的替代企業,也幾乎不可能找得到。

很多人說蘋果產品是洋貨,我們不應該支持買蘋果產品,我們應該用小米、華為這樣的國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蘋果過去的供應鏈幾乎全部都在國內,不管是蘋果手機還是蘋果電腦、平板產品,幾乎都是由國內的富士康工人生產出來的。

蘋果的全線產品在國內生產,最終出口銷往全球,當我們在說買蘋果產品是給國外遞刀子的時候,其實首先不同意的應該就是富士康工人。

蘋果的供應鏈過去幾乎全在國內,每年光是間接養活的人口至少就高達數千萬,這還不包括對地方稅收的貢獻,全國各地富士康工廠加起來至少是數千億的稅收貢獻。

因此,雖然蘋果公司是在老美,但蘋果的供應鏈卻是在國內,我們買蘋果產品,間接性養活了數千萬國人,還帶動了數千億的稅收增長。

基於此,買蘋果產品到底是愛國還是不愛國的行為,真的沒有那麼黑白分明,畢竟不管是小米還是華為,論貢獻,可能真的沒有蘋果對我們的間接貢獻大,畢竟僅僅是養活了數千萬人這一點,就比什麼都強,畢竟我們能吃飽飯,能吃上肉,也就這幾十年來的事情,尤其是對農村人口來說,富士康真的提供了一個比過去收入高太多的平台。

同樣的道理,富士康離開了我們,地球當然一樣會轉,但那些突然失去工作的數百萬人,他們的未來又會怎樣呢?

他們可能會選擇去送外賣、去開網約車、回到老家開一個餐館,不管怎樣,這些行業突然湧入的數百萬人,最終又會加劇競爭,加劇內卷。

選擇當然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對選擇本就不多的低學歷人口而言,過去可以選擇去富士康、去送外賣、去開網約車,變成了只剩下送外賣、開網約車,到底是前者更好,還是後者更好呢?

我想,我們應該能夠做出基本的利弊判斷。

製造業外遷,這已經不是一個什麼很新奇的話題了,但離奇的是,很多人對製造業外遷這件事,竟然還抱著無所謂無無所謂有的心態,我想答案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經歷過他人的苦難,就很難對一個社會現象、經濟現象有基本的同理心認知,缺乏同理心和對苦難的想像力,是很多人挺大的一個悲哀。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人類的悲觀並不相通,哪怕是我們的教育、文化薰陶,也很難在短期內改變這一點,具體是哪裡出了問題,坦白說,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幸災樂禍者多,冷漠旁觀者多,自我膨脹盲目自信者多,坐井觀天者更多。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