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亞太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將超70%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4-01-13T19:04:23.741747+00:00

當地時間4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測,本地區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8%增至今年的4.6%,這比該組織在去年10月的預期高了0.3個百分點。根據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將在2023年進一步放緩至2.

當地時間4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測,本地區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8%增至今年的4.6%,這比該組織在去年10月的預期高了0.3個百分點。

根據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將在2023年進一步放緩至2.8%,這主要受到利率上升和俄烏衝突的影響。此外,歐美銀行業危機也給本已複雜的全球經濟格局增加了下行風險。

在全球經濟陷入濃濃迷霧之際,亞洲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IMF亞洲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世界經濟面臨充滿挑戰的一年,但亞太地區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區,今年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超過70%。

對於IMF上調本地區經濟前景的理由,斯里尼瓦桑說,這主要反映了中國經濟復甦帶來的積極影響。「中國重新開放的經濟正在強勁反彈,這將對貿易夥伴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為亞洲增長提供新動能。」

隨著私人消費的強勁復甦,IMF預計中國經濟將在2023年增長5.2%,這比該組織在去年10月時的預測高出0.8個百分點。根據IMF的估算,中國的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使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

談及中國經濟對本地區的影響,他表示,「過去,對區域增長的最強烈溢出效應來自中國對投資品的需求。但這一次,我們預計最大的溢出效應將來自中國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

他進一步分析道,在未來18到24個月,平均而言,由於中國消費需求的強勁反彈,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增長將提高0.6個百分點,而由於中國投資需求的反彈要小得多,平均而言,其他國家的增長將提高0.1個百分點。「與中國有密切貿易聯繫的國家將受益最多,那些依賴中國旅遊業的國家也將受益匪淺。」

在亞太地區,今年,不同經濟群體的表現將出現分化。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將從去年的1.8%放緩至1.6%,比去年10月的預測低0.4個百分點;而發展中經濟體在中印兩國的拉動下將從去年的4.4%提高至5.3%,比去年10月的預測高0.4個百分點。

主要經濟體表現分化

在擴張性貨幣和財政立場的支持下,根據IMF的預測,日本2023年增速將小幅上升至1.3%,這比去年10月時的預測低了0.3個百分點,主要反映出外部需求和投資的疲軟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長乏力帶來的不利影響。

由於增長勢頭放緩,IMF將韓國2023年的增速預期下調0.5個百分點至1.5%,部分原因是技術周期低迷,以及去年第四季度表現疲軟。

對於印度,IMF預計其今年的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6.8%降至5.9%,比去年10月時的預測低0.2個百分點。斯里尼瓦桑指出,由於疲軟的國內需求抵消了強勁的外部服務需求,印度增長勢頭將開始放緩。

對於澳大利亞,IMF認為,貨幣緊縮政策、國內需求減弱、抵押貸款支付增加以及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多重因素正在影響其增長前景,預計其2023年的經濟增速為1.6%,比去年10月時的預測低0.3個百分點。

對於東協,IMF預計其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5.7%降至今年的4.6%,這主要受到國內需求勢頭略微放緩、貨幣緊縮政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美歐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

摩根史坦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陳艾亞(Chetan Ahya)表示,最近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承受壓力,進一步突顯亞洲將會表現更加出色。到2023年底亞洲經濟增長可能比發達經濟體高5%,這將是2017年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速。

「美歐的貸款標準將收緊,進而對其國內需求造成壓力。雖然這將限制亞洲的外部需求復甦,但我們認為亞洲仍能夠產生足夠的內部需求」,陳艾亞指出,中國對防疫政策的調整不僅拉動本國經濟復甦,也將惠及本地區其他國家。

談及其他利好因素,陳艾亞指出,當前,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分別加息475基點和350基點,旨在抑制通脹,而亞洲的加息周期則比較溫和,這使得亞洲需求受到的衝擊較小。此外,亞洲的其他三個大型經濟體——日本、印度和印尼也都有推動亞洲需求的特定經濟面因素。

通脹及金融風險仍存

通脹仍然是亞太地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斯里尼瓦桑警告,當前,核心通脹仍然具有粘性,並已成為近期整體通脹的更重要驅動因素,這可能導致更持久的通脹和工資壓力。

「亞洲經濟體的產出缺口正在縮小或已經縮小,並且去年的貨幣貶值仍在影響國內價格。這些因素表明,遏制通脹的戰鬥還沒有結束。然而,該地區大多數國家的貨幣緊縮步伐已經放緩或暫停。」

因此,斯里尼瓦桑強調,「鑑於通脹風險仍然很大,我們認為該地區的貨幣政策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保持緊縮。」

近期,由美國矽谷銀行引發的歐美銀行業危機持續蔓延,引發全球市場的擔憂。但在IMF看來,這一事件對亞洲市場影響有限。

「亞洲的銀行和投資者對矽谷銀行的直接敞口很小,我們認為,亞洲金融體系資本充足且保持盈利。此外,隨著市場重新定價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的路徑,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大幅下降。這導致亞洲本幣債券收益率下降,亞洲貨幣走強。」斯里尼瓦桑說道。

儘管如此,他表示,亞洲依然面臨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脆弱性。金融監管者需要對此保持警惕。

除非壓力增加並引發廣泛的穩定性擔憂,IMF在報告中指出,中央銀行應將貨幣政策目標與金融穩定目標區分開來。為此,它們應該使用可用的工具來緩解銀行業的任何流動性限制,使它們能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更高的政策利率,直到通脹持續回落到目標水平。

此外,IMF在報告中還談到了財政風險。與大流行之前相比,亞太地區的公共債務水平顯著增加。斯里尼瓦桑說,預計本地區的大多數政府將在今明兩年收緊財政預算。然而,預計中的債務重組可能不足以穩定債務,而利率上升將使債務負擔更加沉重。

貿易分裂將導致經濟損失

在本屆世界銀行和IMF春季會議上,貿易碎片化的問題被多次提及,它被視為是全球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挑戰之一。根據IMF的研究,貿易分裂帶來的長期損失可能高達全球GDP的7%,這大約相當於德國和日本的年產出總和。

IMF在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警告,全球正面臨分裂為不同「集團」的風險。在這種環境下,開展創新和採用技術的速度將放慢。「在一個相互割裂的世界中,我們將很難實現惠及所有人的進步,或是成功應對氣候變化或疫情防範等全球性挑戰。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走上那條道路。」

3月底,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2023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致辭時就警告說,亞洲是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區域,如若放任貿易分裂發生,那麼該地區將遭受最為不利的影響。她指出,貿易一體化是過去幾十年推動亞洲各國GDP強勁增長的關鍵,目前,亞洲的區域內貿易已接近全球貿易總額的50%,中國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樞紐。

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蒂亞·馬圖近日在線上新聞發布會上回答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問時指出,毫無疑問,中美緊張關係會給本地區其他國家帶來挑戰。在這樣的局勢下,第三方國家的優先事項應該是改革他們自己的政策,這可以降低它們的貿易成本並增加收益。「這些國家不應該在兩國之間選邊,而應該通過簽訂貿易協定同時深化同兩國的合作。我們稱之為做『樞紐』而不是『輻條』。」馬圖表示,這些國家最好不要被排除在任何協議之外或成為排他性貿易集團的一部分。

在他看來,儘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某種程度上的標準沒有那麼高,但它加深了大部分亞太地區與中國的融合;目前,本地區還沒有與美國類似的協議,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旨在但未能實現與美國的一體化,而擬議中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又並非傳統的貿易協定,不涉及市場准入方面的內容。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