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手庾澄慶家的祖屋在昆明大觀公園

私語l 發佈 2024-01-13T21:13:42.141803+00:00

台灣歌手庾澄慶家的祖屋在昆明大觀公園私語作為一個昆明人,我大概有30年沒去大觀樓了,直到有人在朋友圈發大觀樓新的景區以後,才想自己也應該去看一下了。

台灣歌手庾澄慶家的祖屋在昆明大觀公園

私語

作為一個昆明人,我大概有30年沒去大觀樓了,直到有人在朋友圈發大觀樓新的景區以後,才想自己也應該去看一下了。到了大觀樓門口順著入口往裡走,看到了柳樹發出了嫩綠的新芽,進入到近華浦的小閣樓下,近華浦的小閣樓兩邊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的對聯。


穿過近華浦的閣樓,眼前一片開闊,左邊是荷花池,右邊是一片青草樹林及花園,荷花池裡面有些白色的鷺絲,池裡的荷葉才剛冒出了新綠,鷺絲在荷花池裡面,悠閒的散著步,覓著食,相互嬉戲著,私語著,飛舞著。


沿著荷花池邊的小道穿過一座假山,便看到了大觀樓,大觀樓始建於1690年,現在的建築是1864年,為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彩繪及木雕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樓頻臨滇池,可攬湖光山色之勝,被譽為省城第一名勝。儘管保護得很好,但還是有些陳舊了,


樓前懸掛由清乾隆寒士孫髯翁的長聯,上聯寫滇池風物,下聯寫雲南歷史,情景交融、文采飛揚,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名樓名聯相得益彰。樓上還有毛主席點評大觀樓長聯說:從古末有,別創一格。


還有呈貢兵部侍郞何彤雲形容滇池:「無風三尺浪,有風浪千層。


郭末若1961年寫的:「果然一大觀」的詩也懸掛在三樓。


在三樓上就能看到對面一座新建的拱橋,聯接了大觀樓的南北通道,新建的棧道往南邊延伸。


下樓以後順著公園新修的棧道,往南漫步,跨過新修的拱橋,走在新建的棧道上,周圍碧波蕩漾,清澈透明的蔚藍色的滇池水,隨風而起,泛起了層層的漣漪。柳樹整齊的站在道路的兩邊,剛剛生長出來的嫩綠色的柳葉,隨風飛舞,到處都是綠樹成蔭,亭台樓閣,人們好像是在水上行走,在綠蔭中穿梭,四月的春風,溫柔的親吻著人們的面頰,人們三五成群,行走在這春天的和熙春光中。


走過棧道,最先迎來了月季園,大棵大棵的月季,迎風搖擺,紅的,粉的,白的,競相開放,這時,兩座景觀建築躍入眼前,一座磚紅色的建築,上面有好多拱門,錯落有致,給人有一種歐式的感覺。


還有一組灰色的拱門,重疊組合,左邊有九道門,右邊有九道門,總共有18道灰色的拱門,排列整齊給人一種古樸端莊的感覺,18道重疊的拱門,就像一個個重疊的圓,這可能也是寓意中國人一種圓滿的感覺吧。


磚紅色和灰色的拱門,加上怒放的月季花,相映成趣,讓人眼前一亮,灰色的拱門恰好建在池塘的邊上,在清澈的水中,讓人看到一道道拱門在水中的倒影,就像是在夢幻當中,花影綽綽,鮮花怒放,人們相互拍照留影,把這美好的瞬間留在了心底。


公園的南園是新開放的,路口的瀏覽圖能看出新開放的南園比原來的大觀公園,多出了將近一倍,今天的大觀公園南院,是一園兩院,前院即庾園,後院即魯園。大觀公園的南園包括月季園,庾園,魯園,五家堆濕地百花地。


往南走便是傳說中的「庾家花園」,據說是台灣歌手庾澄慶家的祖屋,查了歷史,「庾家花園」也稱「庾園」「庾荘」,是民國年間昆明市長庾恩錫的別墅,也就是庾澄慶的爺爺。建於1927年。因其位於大觀公園南側,現在也稱為「大觀公園南園」。


可是我沒找到庾園,卻找到了魯園,魯園又稱魯氏別墅,是一幢法式別墅,是愛國抗日將領,國軍陸軍中將魯道源的園林,是私家花園,周圍環境優美,三面環水,水池裡是一池睡蓮,水池外面是一圈柳堤,魯園旁邊還有船形的房子,有假山,有亭子,有一座精緻的九曲橋聯著「庾園這個方向,魯園的陽台正對著滇池方向,陽台外,抬眼望,透過柳堤,草長鶯飛,有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蘆葦,再外面便是「無風三尺浪」的滇池。


魯園中的別墅,建築是西式的,但別墅中的小山水布局與一些附設建築又是中式風格。最為特殊的是池塘邊建造的一間中式樓閣和一座中式石舫,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魯園東面,曲徑連通一幢木結構四方重檐閣樓。樓下四面格子雕花門窗,樓上四面鏤空格子景窗,雕樑畫棟,朱丹彩繪翼角飛檐,黃琉璃四角攢尖頂。


中式古典閣樓,與法式別墅建築的東西對峙,風格迥異,相映成趣。「魯園閣樓:」三一泓蓮池,池塘由東向南環繞溪水。蓮池中仿北京頤和園清宴舫,石砌'不繫舟'畫舫,舫頭坐南向北。舫上建中國古典式前艙後樓,艙和樓的歇山翼角屋,面東西向,南北向交叉,綠色琉璃瓦,優美典雅。畫舫艙樓,梁檁彩畫,格子門窗,玲瓏剔透。不繫舟石舫,寓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石舫穩固停泊水上,永不傾覆。」中式閣樓、不繫舟石舫、假山都是魯道源委託趙鶴清主持規劃設計,有著濃烈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再回來找庾園,只找到一個叫「晉侯樓」的地方,「晉侯樓」一半建在土裡,一半建在水裡,是一棟紅白相間的建築,建在水裡的部分是在一池睡蓮當中,顯得別有情調,周圍古樹成林,草地寬闊,人們在這裡聊天休閒,喝茶,漫步,顯得及為悠閒。


看了「晉侯樓」的介紹。才知道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晉侯樓並非最早的晉侯樓,目前也只能通過廖廖幾張老照片看到最早晉侯樓的部分外觀,而是通過當年園內園藝工作者的回憶,當年的晉侯樓是一棟土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晉侯則為庾恩錫的字號。1998年,為迎接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召開,對庾莊進行了全面維修改建,拆除了瀕臨傾塌的紅樓,新建40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新樓還叫「晉侯樓」,但與其真正的晉侯樓紅樓已相去甚遠。庾家花園,是昆明上世紀最出名的私家花園了。我找不到的原因是:當年庾園的房子已經被拆重建了。重建的便是眼前的"晉侯樓」。


我不禁也想起長聯中的詞句,數千年的往事湧上心頭,仰天長嘆,那些歷史長河中諸多的英雄,而今還有誰在呢?


人生的短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雲一樣,連幕簾都來不及捲起就很快消逝了,就連那記功的殘碑斷碣,也都傾頹在夕陽暮靄之中,到頭來,只留下幾聲稀疏的鐘聲,半江暗淡的漁火,兩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