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幾十載,真實知青生活是怎樣的,知青為什麼如此懷念

親愛的海燕 發佈 2024-01-14T05:15:42.303053+00:00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城市青年們,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開始了上山下鄉的運動。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吃閒飯」。城市青年們,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開始了上山下鄉的運動。


知青有三類,一類是軍墾農場,拿固定工資,旱澇保收。二類是集體生活的知青點,有經驗豐富的老農帶隊,自負盈虧。三類是單個插隊的知青,(也是最苦最難受的)。關於知青下鄉的補貼,沒有那麼多,每月8元補6個月總才48元,主要的生產農具和生活用品和用具可報銷一次,國家還給每個知青發放半個立方的木材(用於知青造房)。所以單個插隊的知青,要面對一切。



有人說「上山下鄉」是經歷者的苦難

關於「上山下鄉」:凡是經歷過的苦難,其實這句話不這麼認為,知青這個話題已經說了很多年了,好與壞各說紛紜,對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有發言權。只有當年參加的人才有資格評論,其他人說什麼或評論什麼有用嗎?當年的認知和思想現在的人能理解嗎?作為過來人只能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和經歷永遠記在這一代人的心裡!即使有這種經歷由於觀點和條件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

知青,歷史的必然。是那代人的必由之路。就像一個人生在戰亂年代,就要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生活一樣。我曾經就是知青,是那個年代的親歷者。我也是知青,下鄉六年多一點,當時非常年輕,不知人間疾苦,下鄉後深感城鄉差別很大,農村生活很苦,苦惱的事情很多,當然必須苦中尋樂才能生存。接到回城工作的消息時,就甭提多高興了,好像是再一次得到解放。


當年的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主要是原來在城裡長大,突然來到農村,一切皆從頭學起。離開父母,吃喝拉撒全靠自己。中午田裡回家要自己做飯,那時全燒的玉米杆,喝的池塘里水。十天半月洗一次澡。十天半月吃一次肉。剛到農村的田裡的青蛙很多,後來青蛙都吃的抓不到了。……但是幾十年後回想當年,吃多少苦都忘了,記憶中只剩下青春年華那些美好的有趣的時時刻刻。因為二十歲前後的幾年是人生中最美的時段,

知青下鄉?凡本人在後期能夠出人頭地者,幾乎多會把曾經的插隊經歷當歷練,反之!就是痛苦怨愁纏此生,所以現狀不同,感受測試大不同。知識青年到農村,兵團插隊勞動是一場偉大的舉措,知識青年們鍛鍊了筋骨,磨練了意志,經歷過的知青年們無怨無悔,當年的知青,有人認為是到農村吃苦受罪去了,有人認為那是一次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獲得了一次絕好的鍛鍊機會,認識不同收穫不同。人的境界不同,理解不同。苦難還是人生的經歷,各有看法。那些駐紮在邊疆的守衛戰士聽到有何感想?比知青苦多了。對過去的了解,要有深層次了解。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經過生產勞動的鍛鍊,十分必要!收穫比失去的多,也讓知道了農民一輩子在農村勞作的不容易,更了解民情。吃過了下鄉的苦,從此人生不怕苦!三觀不同,認識就不同,知青上山下鄉是偉大的創舉,讓千百萬青年接愛最實際最基層的實踐,造就了一批國家棟樑之材,我們都是那個時代的人,雖然當時物質條件差一點,但懂得人民群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他們養育了整個社會。



城市人在農村幾年就叫經歷過苦難,那農民一輩子都在農村生活怎麼說呢?其實當時農民對下鄉青年非常熱情和照顧,髒活累活都不會讓他們干,生活也比一般農民好很多。下鄉沒什麼不好的,我曾是個農村青年,親眼目睹了下鄉的青年在我們村被當作特殊社員照顧,後來又一個又一個的抽調回城上班。 我認為年輕人吃點苦,不一定是壞事,是一種花錢買不到的經歷,是對中國社會底層最真實的體驗。

當時,是鑼鼓喧天,紅旗招展,歌聲嘹亮,轟轟烈烈的。有的是主動報名,有的是被動無奈,有的後來當兵當官,有的後來考上大學成為各行各業的頂樑柱。這是那個年代的需要,就如現在的進城打工潮。沒有必要去分析對與錯。



客觀評論歷史,親身經歷,不知苦那知甜,豐富人生經歷,鍛鍊人們毅志,解決青年人就業,支援貧困農村,好事一件。當年知青下鄉上山,對個人而言相對在城市生活是吃苦,而對社會來講有利於穩定和發展。絕大多數知青都為農村的發展和建設貢獻了力量和青春。上山下鄉知青,是改革開放的主力軍;是祖國繁榮昌盛的創建者;是反修、反修先鋒。 作為一個曾經的知青,我無怨無悔!



廣大知青上山下鄉是時代的需要,磨鍊出一代吃苦耐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意志堅強,處理各方面事情能力特別強的一代青年男女。回城以後也在各行各業起了積極的承上啟下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一代人雖然經歷坎坷,受盡生活的磨難與曲折,百折不撓。而今大多都已年近古稀之年,把美好的青春貢獻給了國家,這是一代值得年輕人去學習與尊重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