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差點被印度教取代

明經草堂 發佈 2024-01-14T07:50:20.763440+00:00

高僧傳系列之六五胡十六國時期,後秦國主姚興推崇佛教,將鳩摩羅什等八百高僧聚集到長安,專門建了一座逍遙園供其居住,以傾國之力開展佛經翻譯事業。在姚興的支持下,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然而,有一年從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來了一位婆羅門論師,差點終結了當時的中國佛教。

高僧傳系列之六

五胡十六國時期,後秦國主姚興推崇佛教,將鳩摩羅什等八百高僧聚集到長安,專門建了一座逍遙園供其居住,以傾國之力開展佛經翻譯事業。在姚興的支持下,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然而,有一年從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來了一位婆羅門論師,差點終結了當時的中國佛教。

這位波羅門論師,聰慧博學、辯才無二,在整個天竺的辯論賽中未逢對手。他對四部《吠陀》、《奧義書》、《森林書》等波羅門典籍,以及天文、地理、醫學、數學、因明學等世間學問都是無所不知。但他反對佛教,認為佛法是邪知邪見。在印度有很多佛寺都因在與他的辯論中失敗而關門了。後來,他聽說鳩摩羅什在中國大力弘揚佛法,信者雲集。他於是對弟子們說:「怎能讓釋迦牟尼的學說壟斷中國,而我們波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卻不能在中國弘揚呢?」

於是,這位波羅門帶著弟子和各種書籍,乘著駱駝,跨過沙漠,翻過天山,走過河西來到了中國長安,要找中國僧人辯論。

後秦國主姚興接見了這位波羅門,但看到他長相怪異(怪到什麼程度史無記載),頗感疑惑。

婆羅門對姚興說:「至道無方,各尊其事。請允許我與長安的佛教僧人們辯論。如果佛教贏了,那就讓他們繼續傳播。如果我贏了,那就信奉波羅門教。」

姚興答應了他的要求。

按照天竺的辯論規則,在辯論中失敗的一方要麼自殺,要麼拜勝利者為師。個人榮辱得失還在其次,一旦辯論失敗,整個佛教都要退出中國,這個責任誰也不敢去承擔。當時關中的僧人,聽說了這件事後,都很緊張,不敢應戰。連僧界首領鳩摩羅什都不敢上台接受挑戰。

但是,人家波羅門已經打上門來了,你不接受挑戰也不行啊,除非佛教自動退出中國。

鳩摩羅什門下有十位佛學成就很高的弟子,號稱「四聖十哲」,分別是竺道生、釋僧肇、釋道融、釋僧叡、釋曇影、釋慧嚴、釋慧觀、釋僧䂮、釋道常、釋道標。前四位號稱「什門四聖」,加後面六位合稱「十哲」。他們各有所長,而「四聖」之一的釋道融以善於辯論著稱。

鳩摩羅什於是對釋道融說:「這位論師是波羅門教中口才思辯非常厲害的人,與他辯論是很難取勝的。但如果沒人應戰,這對佛教將是很大的打擊,姚秦國王恐怕也不會再支持我們,那是很可悲的。在我看來,長安諸僧中只有你可以出戰。」

道融自認為在智慧上並不比婆羅門論師差。但波羅門外道的梵經他並沒有讀過,這是道融的短板。於是他暗地裡派人抄錄了婆羅門論師所讀的書目,找來《吠陀》等波羅門經典閱讀,沒過多久就能全部背誦下來。

辯論那一天,後秦國主姚興到場觀戰,很多大臣、名流士紳及關中僧人都來了。

道融與婆羅門唇槍舌戰,你來我往,婆羅門自知理屈辭窮,但卻不甘心,還以他的博學而誇口,道融馬上列出了婆羅門所讀過的書籍,並拿出中國的各種典籍,這都是婆羅門論師所未讀過的。尤其對於《易經》,這位論師根本搞不懂。

鳩摩羅什笑著對婆羅門說:「中國的學問博大精深,您不知道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何必輕率地遠道而來挑戰呢?」

婆羅門慚愧無地,只好認輸,並對道融行頂足禮(跪在地下用手捧著對方的腳,用額頭去接觸,以示崇敬膜拜)。然後就回天竺去了。佛法之所以在中國興盛,波羅門教在中國無法傳播開來,釋道融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釋道融,汲郡林慮(今河南汲縣西南)人。十二歲出家。深受師父器重。初入佛門者一般是允許學習非佛教書箱的。但道融的師父卻允許他讀儒、道諸子百家典籍。一次,道融到某士紳家中借讀《論語》,卻沒有帶回寺來,在士紳家中就把整部《論語》背熟了。師父感到很驚訝,對他另眼看待,於是准許他外出遊學。

不到三十歲,道融已是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博學之士。後秦弘始三年(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來到長安,引起了整個中國佛教界的轟動,連遠在廬山的慧遠都派出了四位弟子前來求學。道融也慕名從河南前往關中,拜入鳩摩羅什門下。經過交談,鳩摩羅什發現道融是位天下奇才。他對後秦國主姚興說:「昨天我見到的道融法師,是一位智慧非凡的佛門奇才!」

姚興於是召見道融,對他也非常讚嘆,下旨讓他入住逍遙園,協助羅什翻譯佛經。道融請鳩摩羅什翻譯了《菩薩戒本》。後來協助羅什翻譯《中論》,剛譯出兩卷,道融就邊譯邊講,剖析義理,見解深刻,預貫始終。鳩摩羅什又讓道融宣講剛譯出的《法華經》。羅什參與旁聽。聽完後羅什感嘆說:「佛法興盛,在於道融啊!」

道融在與波羅論師辯論獲勝後,去了彭城弘揚佛法,前來求學者達數千人,門下常隨弟子有三百餘人。道融不喜喧鬧,經常一個人在藏經樓上讀經。他對弟子們殷殷善誘,畢生弘揚佛法,後逝世於彭城,享年七十有四。著有《法化經》《大品經》《金光明經》《十地經》《維摩經》義疏等著作流傳於世。

關鍵字: